
河南省的市辖区之中,洛阳市吉利区和郑州市上街区是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因工矿企业而设立,又都是面积、人口规模都很小的袖珍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袖珍区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21年3月吉利区与孟津县合并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之后,上街区的发展方向就成了更多人关注的问题了。
上街区的存与废是一个老话题,特别是在“郑州的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周边县市有撤县设区规划”的情况下。此前网上就有“撤销上街区,与荥阳市合置郑州市荥阳区”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能够优化行政管理;然而两地合并要涉及到很多方面,怎么样去协调以及合并后真正的融合发展更为重要。其实上街区未来的发展,并不只有和荥阳市合并这一种方式,还有扩大的可能,毕竟上街区虽然袖珍,但与平顶山市石龙区相比,规模又大一点。
<h1 class="pgc-h-arrow-right">扩大上街区</h1>
其实不是每一个袖珍区都有条件去扩大,吉利区没有上街区具备扩容的可能。市辖区数量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准之一;县级行政区指标难得,今后要增设会更加困难,因此与其浪费还不如好好布局。将荥阳市西北的汜水镇、高山镇、王村镇以及高村镇划入上街区,它们与上街区历史上都属于汜水县及后来的成皋县,从历史、社会环境、人文条件等方面来看具有可行性,并且调整涉及面更小,相比之下也更好操作。
调整后上街区面积可增至400平方千米左右、人口也可增至四十万上下,既让上街区告别了因规模袖珍而处于可能被撤销边缘的状况,适度扩大了发展空间,还可看作千年古县汜水县重现。纳入汜水镇后,上街区可考虑改名为汜水区。上街虽然是源于明朝的古老地名,在历史文化方面来说,汜水之名更为悠久,因为境内既有汜水关(虎牢关)又有沿用了一千多年的汜水县之名;汜水古称氾水,东汉以后写作汜水,源于巩义市东南,在汜水镇西注入黄河,汜水县以及汜水镇都是以之命名。
上街区地处河南省中部郑州市西北部,四周分别与巩义市、荥阳市接壤,《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因境内陇海铁路上街车站得名,火车站源于上街村之名,明武宗时汜水县三次被水淹,曾三迁于地势较高的卢医庙街市上,人们往返上下,后约定俗成,称卢医庙的街市为上街(上街村)。全区下辖5个街道、1个镇:济源路街道、中心路街道、新安路街道、工业路街道、矿山街道,峡窝镇;区人民政府驻地济源路街道中心路距郑州中心38千米,总面积64.7平方千米,七普常住人口为19.73万。
境内历史悠久,夏朝属豫州,商代为嚣之地,西周属东虢,春秋属郑国,战国属韩国之成皋,秦朝开始属成皋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成皋县更名为汜水县,因汜水由巩义东南北流经此地注入黄河得名,唐垂拱四年 (688)更名为广武县,神龙元年(705)复为汜水县;以后各大代区境随属。1948年10月汜水县和广武县合为成皋县,属之。1954年成皋县与荥阳县合并,区境属于荥阳县第五区。
1958年8月郑州市上街区成立,以荥阳县周村乡的郎中沟、任庄、左照沟、西郊段、聂寨、东马固和史村乡的夏侯、白马寺、左照以及白杨乡二十里铺、大园等11个自然村为辖区,当时面积11.42平方千米;同年12月荥阳县西马固村划入。
1959年1月,荥阳县上街村、东柏社、武庄等21个自然村(面积30.46平方千米)划入,并和上街公社合并为马固公社。巩县(巩义市)新中、小关、米河等320个自然村(70.95平方千米)划入,并建立新中公社。
1961年6月马固公社分为马固公社、峡窝公社,新中公社分为新中、小关、米河、茶店、小里河等5个公社。
1962年1月荥阳县刘河公社柴寨沟、桑树坡、张青岗等26个自然村(面积11.8平方千米)划入,并建立肖寨公社;同年2月巩县大峪沟公社雪庄、黑龙潭和磨岭大队阎庄生产队(面积4.12平方千米)划入,并建立上街区大峪沟公社;3月建立中心路街道、矿山街道。
1963年6月,马固公社并入峡窝公社,茶店公社并入新中公社。
1964年6月,大峪沟、小关、新中、米河、小里河5个公社划入巩县;肖寨公社以及峡窝公社23个大队划入荥阳县。
1971年2月,中心路街道分为济源路街街道和反修路街道(1980年9月更名新安西路街道)。
2001年,聂寨乡改为中心路街、工业路街道。
2004年7月,荥阳市峡窝镇划入。
这里是郑汴洛旅游热线“黄河之旅”上的咽喉之地,也是着古虢国文明的核心,1928年重修《汜水县志》记载:武王十有三年己卯(前827年),大建公侯于天下,而虢叔封于制,是为东虢;今县(汜水县)东上街镇,传为东虢城故址。境内有西柏社新石器遗址、卢医庙、重阳观、马固王氏宗祠、李后陵、曹彬墓、方顶明清古建筑群等古迹;也有桃花峪生态滑雪场、五云山、环翠峪风景区等景点;其中环翠峪风景区是“以自然风光为主体,以古城堡为特色"的景区,以魏长城、古城堡群、卧龙云花石、落鹤涧大峡谷最为有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