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粲畫像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屬山東微山)人,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
留有詩、賦等六十餘篇,明朝時被學者編入《王侍中集》一書中。
王粲出身豪門世家,曾祖父王龔是東漢的太尉,祖父王暢是東漢司空,父親王謙是漢朝大将軍何進的長史。
王粲少有才氣。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被朝廷召為黃門侍郎,因時局不穩,王粲沒有應召赴任,時年僅十七歲。
不久,王粲投靠了時任荊州牧的同鄉劉表。
王粲長得瘦小孱弱,其貌不揚,且為人不拘小節,劉表以貌取人,一直沒有重用他。
劉表畫像
劉表死後,王粲力勸劉表之子劉琮投降了曹操,後被曹操委以重任,在身邊做丞相掾,受封關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王,以王粲為侍中。
“博物多識,問無不對”,王粲知道的很多,别人問起一些問題,他沒有回答不上的時候。
不僅如此,他的記憶力超強,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三國志》記載:“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曰:‘能’!”
說的是有一次,王粲和一個人一同出行,在路邊看到一塊石碑。
那個人看到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字,想試探王粲,看看他真是記憶力超人,還是徒有虛名。
那人問他:“你能背誦下來嗎?”
王粲很爽快地說:“能啊!”
随後轉過身去背誦,那人看着碑文,發現一個字都不差。
曹操劇照
還有一次,王粲正在看别人下棋,有人不小心弄亂了圍棋的棋子,王粲馬上按照原來的樣子擺好。
下棋的人不相信王粲的能力,于是就用手帕把棋局蓋上,另找一副圍棋,讓他重新擺放棋子。
王粲擺好之後,下棋的人掀開手帕,驚奇地發現,兩個棋局絲毫不差,一模一樣。
王粲不僅記憶力驚人,還善于計算,做算術題,很快就能寫出答案。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複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王粲寫文章速度也非常快,從來不打草稿,人們以為是他事先構思好了的。
當時的文人就算是精心構思,搜腸刮肚也趕不上王粲。
可惜的是,有個詞叫“天妒英才”,王粲的壽命很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天,曹操征讨東吳時,王粲随行,傳回京城的途中病逝,年僅四十一歲。
孫權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