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懷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與曹植并稱“曹王”。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長安,其父時任大将軍何進長史,王粲随父西遷,在長安見當時著名學者蔡邕,深為蔡邕所賞識。
初平二年(192),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卒,子劉琮投降,王粲遂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從曹操南征孫權,北還途中病卒,終年四十一歲。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玚、劉桢并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并稱“曹王”。
轶事典故
一、過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他生性善于計算。做算術,很簡潔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并且擅長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時人常常以為他是預先寫好的,但他們盡管反複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的兩件小事,證明了王粲确實是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王粲回答:“能。”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着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王粲就是這樣博識強記。
二、驢鳴悼亡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 (2月17日),王粲在傳回邺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衆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托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驢叫之聲。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見二人其交情确實非同尋常。
田懷友,山東青島人。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國内報刊及網絡平台。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