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仲宣樓曆史悠久,屢毀屢建。</h1>
仲宣樓是襄陽重要的文化勝迹,曾為楚天四大名樓之一,此樓位于市東南隅古城牆的角樓上,為紀念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而建。王粲曾依附劉表,寓居襄陽多年。

我從漢江南岸的夫人城開始,步行至昭明台,繼續從鼓樓商場向南,到王府街轉彎向東,盡頭處,就是襄王府,仲宣樓就屹立在襄王府東南側古城牆的高台上。
仲宣樓前綠草如茵,有王粲塑像,遠看樓閣雄偉高大,氣勢恢宏。
沿着用大青磚砌成的台階向上走,轉身台處,牆上刻有對仲宣樓的曆史記載,仲宣樓應該建于曹魏時,毀壞後,明襄王時重建,王世貞做仲宣樓記。後來,順治,雍正,乾隆,光緒時,多次修葺。民國初年又傾頹,現在的城牆,城台,及主體樓閣為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
登上城牆,碧瓦飛檐,雕梁畫棟的仲宣樓就出現在眼前。樓上高低懸挂着多幅名人題寫的匾額和對聯。
其中一聯,構思巧妙,概括了很多襄陽名勝,寫盡了王粲曲折傳奇的一生。
上聯為:吊古遐思,歎一代文星,彼天何極,蔡伯皆始識其才,漢獻帝虛封其職,劉景升罔知其品,曹孟德差知其賢。瓜懸不食,河濁難清,風物獨愁人,總懷尼父奔陳憾。
下聯為:登樓四望,愛中原勝迹,此地為佳,習家池南繞以趣,米公祠北襯以奇,鹿門山東映以幽,諸葛廬西聯以韻。盛世當歌,九州齊誦,霜毫多愧我,辜負江郎失筆情。
登樓俯視下面的護城河
<h1 class="pgc-h-arrow-right">王粲為何人?使襄陽建樓紀念,永志不忘。</h1>
王粲,字仲宣,山東人,豪門貴族出身,其祖父,曾祖都曾位居三公,身份顯赫。
他十幾歲到長安,與當時的左中郎将蔡邕交談,蔡邕認為他是曠世奇才。這蔡邕可不是一般人,是公認的天下名士,每天賓客滿室,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車馬停滿街巷。
一次,王粲去拜訪蔡邕,蔡邕竟然倒穿着鞋子,出門迎接,大家一看,王粲身材矮小,相貌稀松,于是,滿屋皆驚。蔡邕卻從容對衆人說,這孩子是天下奇才,我不如他,我收藏的書籍都應該送給他。
王粲少年成名,漢獻帝封他為黃門侍郎,可王粲因長安混亂,放棄就職,去投靠了荊州的劉表,然而,并沒有得到劉表的賞識。王粲做《登樓賦》,以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
《三國志》記載,王粲過目不忘,一次和朋友觀看路邊古碑,回去後竟能把碑文一字不漏地寫下來。
王粲博古通今,寫文章文思泉湧,長長一揮而就。
劉表去世後,王粲勸劉表的兒子劉琮順天應人,投降曹操。
曹操重視人才,收複襄陽後,立馬辟王粲為丞相掾,掌管丞相府事務,賜爵關内侯。後來,又遷軍謀祭酒,升至侍中。侍中是皇帝的近臣,顧問,位置很高。
王粲評價劉表,帳下人才濟濟,卻不知任用,他建議魏武,舉文武之才,橫行天下,以平定江漢。
如王粲之博學,仍然曆經坎坷,還用說平常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