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将葉飛,通路出生地菲律賓,為父母掃墓,菲國禮炮17響歡迎

作者:兵說

作者:莫孤煙

葉飛上将一生經曆極為豐富,除了長期擔任軍事指揮員、戰功卓著之外,還多年擔負地方職務,在經濟建設上同樣成績斐然。如此一來,他這一生就擁有了團長、旅長、司令、政委、省長、書記、部長、副委員長等各種職務頭銜。

不過,最能展現葉飛獨特個性和傳奇經曆的,并非這些官銜,而是那些由老戰友和老百姓奉送給他的種種别名雅号。要論别名之多,葉飛可以說是我軍将領第一人。

葉飛20歲剛出頭時,曾是閩東地區紅軍遊擊隊的代表性人物,當時無論是上級上司還是閩東當地群衆,都把外表斯文的他叫“小葉”。這一稱呼叫了好多年,例如陳毅就一直把他叫小葉,多年後當他率領3野10兵團解放福建,乃至擔任福建第一書記時,閩東群衆還是叫他小葉。老百姓叫他小葉,他高高興興地答應,從來也沒覺得掉價。

上将葉飛,通路出生地菲律賓,為父母掃墓,菲國禮炮17響歡迎

青年時期的葉飛

抗戰期間,葉飛組建江南抗日義勇軍,後任新四軍第6團團長,率部馳騁于大江南北,讓江浙滬一帶的日僞軍坐卧不甯。這一時期,葉飛有了“小葉挺”的稱号。葉挺作為北伐名将,曾是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葉挺是中國最能打仗的軍人。把葉飛叫“小葉挺”,不光是因為他倆都姓葉,也是因為葉飛能征善戰,戰功直追葉挺。這一别号也寄托了廣大軍民對葉飛的厚望。

葉飛祖籍福建南安,1914年出生于菲律賓地亞望鎮的一個華僑家庭,5歲時便被送回國内老家,由母親撫養,從此一直在中國。葉飛這種華僑的身份,讓他有了“華僑将軍”的稱号。

不過這一稱号并非葉飛所獨享,在開國将帥中,出身于華僑家庭的除了菲律賓華僑葉飛上将外,還有新馬歸僑盧勝中将、田莊中将、吳克元少将、陳青山少将,旅俄歸僑唐鋒少将,印尼歸僑葉松盛少将,澳洲歸僑曾生少将,共8人。

1989年1月,副委員長葉飛應邀通路菲律賓,其間為父母掃墓。這是他離開70年後首次回到出生地。菲方在歡迎儀式上鳴禮炮17響,這是僅次于元首的禮遇。在故鄉,葉飛被授予榮譽市民稱号。他逝世後,地亞望鎮中心公園被命名為“葉飛将軍紀念公園”,公園裡矗立着葉飛将軍的銅像。

上将葉飛,通路出生地菲律賓,為父母掃墓,菲國禮炮17響歡迎

葉飛銅像

和那些出身放牛娃的将軍們不同,葉飛少年時代讀過中學,而且是高材生,年輕時寫過詩歌、小說,其書法功底也相當了得,在戎馬生涯中也一直讀書不斷,是開國将帥中極少數學者型的軍事家,因而也有“儒将”之稱。

抗戰初期,福建省長陳儀第一次見到葉飛時,大吃一驚,他實在想不到眼前這個眉清目秀的斯文青年,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抗”司令,他情不自禁地說:“你是書生嘛!”無獨有偶,解放後福建省長胡平“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葉飛同志的面目”時,也發出感慨:“具有赫赫戰功的開國上将,竟是一位書生。”

上将葉飛,通路出生地菲律賓,為父母掃墓,菲國禮炮17響歡迎

抗戰時期的葉飛

葉飛以軍人立身,卻能武能文。在戰場上他是一員骁将,而在地方上不論當省長,當書記,當交通部長,同樣幹得出色。他尊重知識,重視教育,極力扶持創辦福州大學,目标是建一所“南方清華”。他善于開拓進取,改革開放後,“蛇口工業區”與深圳“華僑城”都是在他的積極倡導下辦起來的。人們把葉飛譽為“儒将”,名副其實。

上将葉飛,通路出生地菲律賓,為父母掃墓,菲國禮炮17響歡迎

1949年第10兵團指揮員在福州合影(左起:劉培善、韋國清、葉飛、陳鐵君)

上世紀90年代,著名軍旅作家胡兆才出了一部寫葉飛的書,書名叫《中國的夏伯陽——葉飛傳奇》。從此葉飛又多了個雅号——中國的夏伯陽。

夏伯陽是蘇俄國内戰争時期著名紅軍指揮官恰巴耶夫的中國譯名,蘇聯在三十年代曾根據他的傳奇故事拍了一部電影,在我國播放時的片名就叫《夏伯陽》。該片是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在我國放映時曾引起巨大反響,夏伯陽的大名無人不知。

作家之是以把葉飛比作傳奇英雄夏伯陽,自有他的道理,這是因為葉飛九死一生的經曆和夏伯陽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将葉飛,通路出生地菲律賓,為父母掃墓,菲國禮炮17響歡迎

【1964年7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左五)和福州軍區第一政委葉飛(右四)在漳州視察被擊落的蔣軍U—2型高空偵察機殘骸現場】

葉飛16歲時,在廈門坐了一年半的牢,到達閩東後更是幾經生死:1933年冬在福安獅子頭客店遇險,身中敵特4彈而不死。被營救之後,以傷痛之身,裝扮成回娘家的婦女而脫險;1934年3月,叛徒陳之樞設計誘捕葉飛,但被他機敏躲過,逃過一劫;是年冬天,葉飛又遭遇“南陽事件”,因内部沖突而在“鴻門宴”上被捉,在押解途中又遭遇敵人襲擊,左腿中彈的他在絕境時縱身跳下懸崖,幸而被挂在樹上,再次撿回了一條命。

如此多的奇遇集于一身,在将領中實屬罕見,故而把他比作夏伯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投稿,私信必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