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作者:河北眼

河北眼,從不同視角看曆史。今天我來說說唐山名吃--棋子燒餅。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唐山名吃 棋子燒餅

棋子燒餅因形狀、大小如中國象棋棋子而得名。

說起棋子燒餅,唐山市作家協會主席、唐山曆史文化學者王家惠在接受我采訪時是這樣講的:“說棋子燒餅,它可不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民間流傳的一種小吃,在過去,它就很有名,起碼在記述北宋時期生活風俗習慣的一本名著叫做《東京夢華錄》裡,就已經出現了一種食品,叫作‘棋子餅兒’,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棋子燒餅;後來,在成書于明朝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金瓶梅》裡邊也寫道,主人公西門慶也愛吃棋子餅兒。根據考證,這種東西隻有北方有,後來它由開封、洛陽一帶傳到山東,又由山東傳到了河北豐潤。”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王家惠談棋子燒餅的曆史

“棋子餅兒”為什麼會在豐潤生根、發芽呢?它又是怎樣演變成“棋子燒餅”而在豐潤開花、結果的呢?這與豐潤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有關。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清朝大禦路經由唐山豐潤

豐潤地處清朝“大禦路(清帝由京師回盛京祭祖所走的路)的必經之路上,關外及京東的人進京也要經過豐潤城。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豐潤天宮寺塔舊影

是以,豐潤設有驿站、客棧、飯館,往來官員、學生及客商一般都會選擇在此落腳。相傳,光緒年間,豐潤城關西大街上有家旅店叫雙盛号,與雙盛号毗鄰的是一家叫做裕盛軒的飯店。每天住在雙盛号的人,一般都會就近在裕盛軒就餐。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當年驿站間的距離較遠,少說十裡八裡,多則二三十裡,為了白天能多趕些路,客人們臨行前都要帶上幹糧在路上充饑。起初,裕盛軒備用的幹糧多是饅頭、大餅和缸爐燒餅之類的;但這些幹糧,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又幹又硬,路上吃起來幹幹巴巴的,又缺乏滋味。有一次,一位進京趕考的學子住在雙盛号,第二天準備啟程買幹糧時,裕盛軒的老闆正在與人下棋。這位學子拿着幾個缸爐燒餅,無可奈何地對老闆說:“您的燒餅要是加進點豆沙餡,個頭像這棋子一般大小該有多好啊!”老闆舉着棋子問道:“那樣又有什麼好處?”學子回答說:“加些豆沙餡,吃着就有滋味;個頭小點,便于攜帶呀!”老闆聽了學子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說:“我們試試吧,客官高中時,我用小燒餅為您祝賀!”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事後,裕盛軒老闆就跟廚師們商量這位顧客的意見。他們覺得将缸爐燒餅做成象棋子般大小沒有問題,裡面加上豆沙餡也沒問題,但燒餅變幹的問題不好解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幾經試驗,終于摸索出用雞油和面的辦法,做成了帶有豆沙餡的棋子燒餅。這種燒餅還是用缸爐烤制,就是因為采用雞油和面,再配以芝麻的香氣,就顯得外焦裡嫩,酥軟香甜,結果很受往來過客的喜歡。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20世紀初葉,唐山成為中國的一座工業重鎮,商業也随之繁榮起來,在繁商區小山一帶,有家很有名氣的飯店叫九美齋。九美齋老闆聽說裕盛軒的棋子燒餅很受顧客喜歡,就派一名廚師以顧客的身份去學藝。這名廚師弄明白原委之後,就和九美齋的老闆建議用上等精面制作,餡子也不再單純局限于豆沙,也可以制作一些什錦的,一些加肉餡的。通過實驗,他們還摸出主、配料的比例标準。這樣制作出的棋子燒餅,個頭大小如棋子,外表色澤金黃,裡邊層多酥脆,口感外焦裡嫩,餡溢肉香,很快就遐迩聞名,成為唐山地方獨有的風味美食。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吃在大唐丨“棋子燒餅”的前世今生

2019年,唐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唐山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豐潤棋子燒餅制作技藝成功入選。

明天聊,河北眼會告訴您更多關于唐山的吃文化和吃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