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張之洞接到上谕,要求他晉京陛見。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分析,這次進京十有八九是補翁同龢的缺,也就意味着這次陛見将拜相,而這個相是有職有權的實相。
二十多年了,張之洞等待着就是這樣的一天。這也是張氏祖先世世代代所盼望于後人的最高境遇,也是最大榮耀。張之洞将要把湖廣一系列的維新事業推行到十八行省,整治九州四海,實作自己的志向和抱負。
張之洞懷着激動和志得意滿的傲氣,帶着幕僚和家人取道水路離開武昌,計劃先坐從英國進口的維多利亞号貨輪到上海,在上海轉日本江戶丸北上,在天津塘沽港登岸,然後坐剛建好不久的京津路火車進北京,這是一條最為便捷的路線。
到了上海,盛宣懷按照過去接待李鴻章的全副儀仗來迎接張之洞。張之洞在上海這十裡洋場應酬了三天。這三天張之洞收到兩個消息。這兩個消息使處于精神亢奮狀态的張之洞清醒過來,開始意識到此次晉京陛見的兇險。
第一個消息是楊銳寫信告知的。在翁同龢六十九歲壽誕上光緒賜給翁同龢的壽禮是人參。人參通常不是壽禮,而是賜給榮歸故裡的高齡大員的禮物。光緒送人參,顯然表明在他眼裡,翁同龢不是革員,而是衣錦還鄉的功臣。
翁同龢此次被革職是慈禧惱怒他,但慈禧高齡六十有四,光緒青春尚隻二十八,光緒以後的日子還很長。一旦慈禧山陵崩,也就是翁同龢東山再起時。正因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在送别罷黜大員回籍的場面上居然罕見地熱鬧,朝廷重臣、六部九卿科道官員和少年新進共五百多人為其送行。連恨翁同龢入骨的李鴻章都打發他兒子經方,持着他的親筆函前來送行。
第二個消息是從《字林漢報》上看來的。湖南新、舊兩派沖突劇烈,湖南學政徐仁鑄試圖調和,但一現任學政竟然敵不過湖南鄉紳,親上嶽麓書院賠禮道歉。可見守舊勢力之強大。由湖南一省推及到其他十七省,維新大業要在全國大行,将會多麼艱難!
張之洞通過這兩個資訊看到此次進京兇險極大。維新事業如果僥幸成功,光緒将皇權大張,那個時候翁同龢必然傳回朝廷。以翁同龢與光緒的感情,翁同龢稍使手段,張之洞就将萬劫不複。維新變法失敗,作為推行新政的頭領,張之洞也絕難逃脫被守舊派清算的命運。
張之洞決定不奉旨進京,現在的問題是有什麼好的借口不去北京。恰好此時,湖督衙門發給張之洞一封電報,報告沙市民教沖突的事件。報紙上也說沙市百姓焚燒洋宅十餘間,法國駐漢口領事揚言要派兵去沙市捉拿肇事人員。朝廷一直對教案極為重視,若以此為借口,暫不進京,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想好借口後,張之洞即刻轉舵回鄂。他的這一抉擇使他避開了一場滔天巨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