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张之洞接到上谕,要求他晋京陛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这次进京十有八九是补翁同龢的缺,也就意味着这次陛见将拜相,而这个相是有职有权的实相。
二十多年了,张之洞等待着就是这样的一天。这也是张氏祖先世世代代所盼望于后人的最高境遇,也是最大荣耀。张之洞将要把湖广一系列的维新事业推行到十八行省,整治九州四海,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张之洞怀着激动和志得意满的傲气,带着幕僚和家人取道水路离开武昌,计划先坐从英国进口的维多利亚号货轮到上海,在上海转日本江户丸北上,在天津塘沽港登岸,然后坐刚建好不久的京津路火车进北京,这是一条最为便捷的路线。
到了上海,盛宣怀按照过去接待李鸿章的全副仪仗来迎接张之洞。张之洞在上海这十里洋场应酬了三天。这三天张之洞收到两个消息。这两个消息使处于精神亢奋状态的张之洞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此次晋京陛见的凶险。
第一个消息是杨锐写信告知的。在翁同龢六十九岁寿诞上光绪赐给翁同龢的寿礼是人参。人参通常不是寿礼,而是赐给荣归故里的高龄大员的礼物。光绪送人参,显然表明在他眼里,翁同龢不是革员,而是衣锦还乡的功臣。
翁同龢此次被革职是慈禧恼怒他,但慈禧高龄六十有四,光绪青春尚只二十八,光绪以后的日子还很长。一旦慈禧山陵崩,也就是翁同龢东山再起时。正因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在送别罢黜大员回籍的场面上居然罕见地热闹,朝廷重臣、六部九卿科道官员和少年新进共五百多人为其送行。连恨翁同龢入骨的李鸿章都打发他儿子经方,持着他的亲笔函前来送行。
第二个消息是从《字林汉报》上看来的。湖南新、旧两派冲突剧烈,湖南学政徐仁铸试图调和,但一现任学政竟然敌不过湖南乡绅,亲上岳麓书院赔礼道歉。可见守旧势力之强大。由湖南一省推及到其他十七省,维新大业要在全国大行,将会多么艰难!
张之洞通过这两个信息看到此次进京凶险极大。维新事业如果侥幸成功,光绪将皇权大张,那个时候翁同龢必然返回朝廷。以翁同龢与光绪的感情,翁同龢稍使手段,张之洞就将万劫不复。维新变法失败,作为推行新政的头领,张之洞也绝难逃脱被守旧派清算的命运。
张之洞决定不奉旨进京,现在的问题是有什么好的借口不去北京。恰好此时,湖督衙门发给张之洞一封电报,报告沙市民教冲突的事件。报纸上也说沙市百姓焚烧洋宅十余间,法国驻汉口领事扬言要派兵去沙市捉拿肇事人员。朝廷一直对教案极为重视,若以此为借口,暂不进京,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想好借口后,张之洞即刻转舵回鄂。他的这一抉择使他避开了一场滔天巨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