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上,或者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都是一個讓咱們後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他是政治家,更是軍事家,用兵如神,神鬼莫測。他上司着相對弱小的蜀國,抗衡“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魏國,不僅守得好,還活躍自動出擊。諸葛亮本人,以及他的接班人姜維,從前帶領軍隊十餘次的北伐華夏,自動找魏國掐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1">善于治理</h1>
開門見山,其實曆史上的諸葛亮,很像劉備的蕭何那樣,善于治理國家和政治,很注重農業生産發展,後勤保障做得足夠漂亮。就行周總理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國家,也是為了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曆史上的劉備也不像電視機那樣遇事隻會哭啼,曆史上的劉備其實文武兼備,情商和智商都很高。古代也是很看中門次地位,别說皇親國戚了,就是名門望族,世人都很想巴結結交的。古時候人們很注重結拜。是以才有“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3">卓越的軍事才能</h1>
目前諸葛亮不但善于内治,軍事才能也是了不起的,戰略家,軍事家,比如 赤壁鬥智,定鼎荊益,北伐中原,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擅治軍,治軍以明,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這些都是真實的曆史。
至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初出茅廬當軍事,第一次指揮戰争的博望坡之戰,指揮并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和趙雲 對抗曹操軍的夏侯惇、于禁、李典,發生時間于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打敗了夏侯惇、于禁,直到李典前來救援,劉備見好就收,選擇退兵
赤壁大戰中的火攻計策其實是由周瑜部将黃蓋提出的火攻之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5">魂安定軍山</h1>
五十多歲就累到定軍山,也葬在那裡,并沒有傳說運回成都,然後由幾人“擡棺短繩”之說。定軍山位于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5千米,三國時期古戰場,有“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之美譽
掐架的結果,有收成,也有損失,曆史上,對蜀國自動出擊的行為一直争議不斷。但在三國弱肉強食的布景下,蜀國存在了幾十年時刻沒有被“山君”魏國吞掉,而那位據說腦子有點呆的劉後主能做幾十年和平皇帝,大約和諸葛亮的謀劃是分不開的。
在《三國演義》的後半段,作者羅貫中為咱們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史詩,諸葛亮為了興複漢室,六出祁山,北伐華夏,盡心竭力,最終死而後已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9">用兵南中</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8">北伐曹魏</h1>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争。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谡于街亭,諸葛亮傳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魏将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7">軍事發明-八陣圖</h1>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曆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迹焉”。唐朝時亦将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7">諸多軍事著述和發明</h1>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将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諸葛亮究竟幾出祁山,他為什麼要走祁山這條道,這個,與蜀國建國今後拟定的長時間耗費、離間魏國,扮豬吃山君的國策有很大聯系。
在劉備正式稱帝的第一年,章武元年(221年),蜀漢發生了一件事,劉備封五虎大将之一的馬超為骠騎将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
馬超是西涼軍閥馬騰的兒子,全家被曹操所害,先歸順張魯,後歸順劉備。
州牧在漢代是州級機關的最高行政長官,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劉備為什麼要封他為涼州牧呢?當時的涼州根本不在蜀漢的手裡。
這實際上暗示了蜀漢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的方針:隴右和涼州區域。
劉備還從前對孫權說過,等他拿下了涼州,才會把荊州還給東吳,這更一步印證了蜀漢區域對隴右和涼州區域的渴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9">志在拿下隴右和涼州區域</h1>
劉備和蜀漢政權為什麼志在拿下隴右和涼州區域呢,因為這樣就能夠卡住曹魏的命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2">第一,曹魏在這一區域的控制基礎相對單薄。</h1>
隴右涼州區域從東漢中期漢羌戰争之後,就長時間處于半割據狀态,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以馬騰、韓遂為代表的涼州軍閥,自立為王,和曹魏長時間對立,到曹操晚年,這一區域才歸曹魏所有,曹魏在這裡的控制基礎非常單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0">第二,隴右涼州區域民族許多,各種勢力錯綜複雜。</h1>
這一區域自古便是胡漢接壤雜居的區域,東漢中期今後,少數民族勢力在這一區域昂首很快,而剛好,馬超的父親馬騰世居西涼,和這些少數民族勢力聯系不一般,現在雖然馬超已經歸順蜀漢了,但這些聯系還能夠善加利用,讓這些少數民族成為蜀漢對立曹魏的盟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第三,蜀漢和隴右之間的岐山道,地形相對平整,合适大部隊行軍。</h1>
而且,突襲隴右和涼州還有許多好處,這裡地近河套區域和河西走廊,也算是個物資豐盈的當地,能夠解決蜀國北伐最頭疼的行軍物資補給問題。
蜀漢的意圖,曹魏也是知道的,而且魏國的皇帝更清楚的是,他們雖然取得了隴右和涼州區域的控制權,但沒有徹底克服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如果這些人受到了蜀國的拉攏起來搗亂,後院起火,會直接威脅曹魏的控制中心—關中區域。
是以,劉備和諸葛亮拟定而且不斷執行這一政策,諸葛亮屢屢從祁山道進攻隴右和涼州區域,一方面占城、遷徙人口,搬運物資,一方面鼓動當地的少數民族和曹魏對立。
特别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一下子就占領了隴右區域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要不是司馬懿及時出山,占領街亭,蜀漢的“扮豬吃山君”政策就會大獲成功。
自此今後,曹魏不得不将自己在關中區域的駐軍搬出一部分駐守隴右。
曹魏一分兵,快樂的便是諸葛亮和蜀國人了,他們自此就有了兩種挑選:
要麼,繼續走祁山道,繼續以隴右和涼州為方針耗費曹魏。
要麼,走間隔關中更近的斜谷道,直接威脅關中和漢朝舊都長安。
在之後的北伐裡,諸葛亮姜維等人常常虛虛實實,分兵而進。
而諸葛亮第六次,也便是最終一次北伐時,也許是覺得自己時日無頭,想趕快完結北伐任務,諸葛亮這次沒有分兵,而是帶着全部主力直接出斜谷道,但不幸被司馬懿提早發現,堵死在了五丈原,最終含恨而逝。
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準備之固。國力相對虛弱的蜀國,靠着這手“綿裡帶針”的軍事政策,抗衡着強大的魏國,最終,也隻比魏國少存在了四年罷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人際關系</h1>
祖先: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漢末為兖州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從父: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3">兄弟姐妹</h1>
兄:諸葛瑾,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官至大将軍,領豫州牧。
弟:諸葛均,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姐(兩位姊姊):大姐出嫁襄陽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115-116]
從兄弟:諸葛誕,諸葛豐之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4">妻子</h1>
黃氏,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绶、黃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5">子女</h1>
諸葛喬,本兄長諸葛瑾的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
諸葛瞻,諸葛亮親生的長子。
清代史學家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了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是虛構出來的,并不存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6">孫輩</h1>
諸葛攀(出繼),諸葛喬之子。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