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作協副主席張兵:年輕作家寫農村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作者:北青熱點

10月15日上午,由中國作家協會在浙江嘉興南湖舉辦的第四期“到人民中去”職業道德教育教育訓練與文學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交流總結會上,重慶作協副主席、重慶文學院副院長張兵透露:在一次雛鷹作家叢書選錄中,他發現4位書寫鄉村題材的青年作家,隻寫一己悲歡、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與實際生活存在偏差。

疑惑:四位作家筆下的農村是麻木絕望的

據張兵介紹,2013年歲末,重慶文學院組織的第一期《雛鷹作家叢書》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叢書收錄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作品。雛鷹作家叢書選錄的标準很簡單,有一定創作水準、還沒有出版過作品的青年作家,是重慶文學院對文學新人的扶持措施。

2017年,重慶文學院籌備第二期雛鷹作家叢書。讀完經過預選的七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後,張兵并沒有喜悅,反而有些疑惑。七位青年作家有四位作品是農村題材,文筆不錯,也能進行思考。可是讀完這些農村題材作品以後,他仿佛感到了時光倒流。“他們筆下的鄉村呈現出一種麻木、絕望的氣氛,人的命運充滿各種悲慘,作品中的不少村民都處于一種愚昧、貧窮狀态。有的村幹部是作為村民對立面出現,是落後、貪腐和代表,還有的與黑惡勢力溝結,做出欺壓村民的事情。”張兵坦言道。

作為曾經在鎮街工作過多年的老基層,張兵總覺得他們筆中的農村和他曾經工作過的農村不一樣,不是一個地方,不是一個時代。“在我工作生活過的鄉村有各種各樣複雜的沖突,有時為了利益還會發生沖突,甚至是激烈沖突。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主旋律是正面向上的,昂揚而富有朝氣的。”

重慶作協副主席張兵:年輕作家寫農村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看法:農村生活雖有不足但總體是向上走的

在張兵看來,改變命運是村民們的共同夢想,說得更直白一些大家都想着發家緻富,于是,很多農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做生意,留在鄉村的就想辦法搞種養殖,或者到煤礦等本地企業工作。當然,這也導緻了出現數量不少的留守兒童等新的社會問題。

九十年代,重慶農村修一條路需要家家戶戶集資,農電費用也比城市高。近這些年,國家實施鄉村振興計劃,路、電、通訊、水、天然氣等進入了鄉村,鄉村基礎設施迅速發展起來,外出打工的中青年有一部分選擇回鄉創業。據不完全統計,前些年巴蜀地區在廣東打工的有近700萬人,這些年,鄉村基礎設施變好以後,産業興起,人員開始回流。目前,巴蜀地區在廣東打工的約有500萬人左右。

“我從九十年代初到2000年都在基層工作,做過駐村幹部、鎮團委書記、武裝部長、副鎮長,熟悉鄉村情況。鄉村生産和生活雖然還有種種不足,總體上是向上走的,進步最大的是中青年,他們走出了鄉村,有了在城市生活的經驗,見識過繁華世界,回到家鄉後能夠上網,能及時得到外界消息,與城市青年的差距明顯縮小。”這是張兵對鄉村生活和生産的大緻看法,與上述那四位青年作家筆下呈現的鄉村狀态完全不同。于是他分别和青年作家們進行交流。

重慶作協副主席張兵:年輕作家寫農村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交流: 小機率事件不代表鄉村生活主流

第一位青年作家是某大學現代文學方向的在讀研究所學生,其作品多次獲獎。張兵提出疑問之後,這位作家用肯定的語氣表示他在小說中寫到人和事都是曾經在鄉村發生過的事,隻是用小說的筆法進行了表達。

張兵就和他交流,“你寫的事是小機率事件,而且不是鄉村生活的主流。比如,一千個鄉村家庭或許會出現一起亂倫事件,但是一千個鄉村家庭會出現上百個創業緻富的正常家庭。我覺得這些創業緻富典型更值得書寫,他們走出鄉村的過程、遭受到了沖擊,都是鮮活的題材。”

在張兵看來,把鄉村社會比作是一條較為清澈的大河,總體達到了二類水,這是真實的,二類水河段中有少數劣五類髒水,這也是真實的。但是,如果用少數髒水來代表了二類水河段的整體狀況,就有失偏頗。

張兵稱,這位青年作家再次肯定他寫的是真事,認為寫鄉村的痛苦、哀愁是直面社會沖突,比寫鄉村緻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量,表示不想回避沖突,搞那種主題創作。另外幾位青年作家的想法和這第一位青年作家想法很接近,強調直面鄉村社會的陰暗面更有意義,要為失去本來面貌的鄉村鼓與呼。

重慶作協副主席張兵:年輕作家寫農村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反思:脫離社會搞創作出現明顯偏差

“與這六位青年面對面交流結束以後,我再次拿起了他們履歷,四位作家皆是九零後,有兩名來自鄉村,有兩名是城市青年,都有大學以大學以上學曆。”張兵說道,

最終評審專家們的意見比較一緻,這4位青年作家主要問題是關在書房裡寫小說,沒有真正進入火熱的生活之中。是以,其作品明顯脫離了當下社會,為了深刻而深刻,反而顯得膚淺,淪為另一種貌似深刻的概念化寫作,陷入了另一種陳詞濫調。

“如果是一部作品用類似角度進行創作,那是個人的選擇。四部作品都選擇了相似角度和類似風格,這引起我們深思。”張兵和評審專家們對這幾名青年作家進行了分析,這些青年作家想把作品寫好,反複修改,态度非常認真。他們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追根到底還是脫離了大衆,脫離了現實,熱衷于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隻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觸碰到社會問題時,由于沒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無法洞察底層生活,在反映百姓憂樂、為人民抒懷、為時代畫像之時,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他們的寫作目标與他們實際作品出現了明顯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電視劇《山海情》主要以“扶貧”為主題,一部分人從山裡頭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産,建設新家園,成為爆款。

張兵認為,這兩部作品之是以能夠成功,是作家能夠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握住時代脈搏,把個人命運和社會發展變緊密結合在一起,産生了強烈的文學感染力,引起了千萬人的強烈共鳴。這也正是作家“到人民中去”的重大意義。

重慶作協副主席張兵:年輕作家寫農村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期望:走出家門書寫鄉村精神演變及社會痛點

10月13日,在嘉興學習期間,張兵和小組成員參觀了嘉興市嘉善縣大雲鎮缪家村。該村位于大雲鎮東部,全村區域面積7.07平方公裡,現有耕地面積4700畝,村民小組12個。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300多萬元,固定資産投入800多萬元,擁有兩個四星級景區。

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則是第一批浙江省省級特色小鎮。巧克力甜蜜小鎮圍繞産業培育和旅遊度假兩大功能,以當地自然鄉村田園風光為背景,保留原始水系和原始風貌,通過挖掘巧克力文化内涵,把巧克力小鎮建設成為國内著名的巧克力風情體驗基地、婚慶蜜月度假基地和文化創意産業基地。

在張兵看來,類似缪家村的鄉村其實在全國各地都有,隻不過發展水準有快有慢,經濟水準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對此,作家們要走出家門,放開心胸,睜開雙眼看真實世界,探究鄉村變化的根源,書寫鄉村精神的演變,記錄民風風俗的變化,找到鄉村社會中的痛點和不足,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

“祖國幅員面積廣闊,發展速度太快,我們多數人包括作家們都受目光和見識所限,要想全面把握社會發展其實很難。”張兵稱,但他相信,隻要作家們堅持到人民中去,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一定會有書寫這一個光輝時代的能夠流傳于後世的經典作品産生。

相關連結

張兵,中國作協會員,重慶作協副主席,重慶文學院副院長。著有《侯衛東官場筆記》、《侯海洋基層風雲》、《奮鬥者:侯滄海商路筆記》、《侯大利刑偵筆記》等多部暢銷書。2012年《侯衛東官場筆記》榮獲浙江省作協、中國《文藝報》等機關聯合評選的西湖·類型文學雙年獎銅獎。2017年《奮鬥者:侯滄海商路筆記》入選2017年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2018年《奮鬥者:侯滄海商路筆記》獲首屆華文網絡文學金鍵盤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

編輯/劉江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