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暢銷書作家進軍影壇能否“乘風破浪”?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韓寒:“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何平:“他們的文學一定是枯竭了”

電影《乘風破浪》正在熱映中。這是韓寒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他不諱言這部投資1.6億元的影片也許是“最貴的國産喜劇片”。相比他的首部電影《後會無期》,《乘風破浪》引發了更多的争議。從三個月完成拍攝并上映,再到主題曲引發的“直男癌”風波;從作家韓寒,到導演韓寒——韓寒一直處于輿論中心。

和韓寒一樣進軍影壇的作家并不少,2016年上映的就有郭敬明導演的《爵迹》、張嘉佳導演的《擺渡人》,《羅曼蒂克消亡史》導演程耳最大的夢想也是當一名小說家。越來越多暢銷書作家轉型當導演,這對日益蓬勃的中國影壇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現象 作家身兼導演和編劇

《乘風破浪》在豆瓣上的評分為6.9分,是這個競争激烈的春節檔中豆瓣評分最高的影片,甚至高于周星馳和徐克聯手的《西遊伏妖篇》(5.7分)。熟悉韓寒的觀衆可以在《乘風破浪》中找到他的影子,可以說,這是一部相當具有“韓氏特色”的電影。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韓寒說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是以拍攝和剪輯是同時進行的:“一旦想清楚了要什麼,剪輯和後期可以進行得非常快。有些電影剪輯需要很久,那是因為導演不知道到底要什麼。”

這或許也是作家轉型導演的優勢之一。無論是韓寒的《乘風破浪》,還是張嘉佳的《擺渡人》,又或者是郭敬明的《爵迹》和《小時代》系列,作家都是同時兼任導演和編劇,這為影片的故事和風格奠定了基礎,也避免了導演和編劇有可能出現的分歧。

近年轉型當導演的多為暢銷書作家。如果追根溯源,這股風潮應該始于台灣作家九把刀自編自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讓人們意識到,暢銷書作家本身也是大IP,作家攜帶的人氣能夠直接轉移到電影院裡,這就讓電影有了一定的商業保證,自然更容易吸引投資。無論是韓寒、郭敬明還是張嘉佳,他們本身都擁有強大的粉絲基數,再加上自帶的話題屬性,是以從他們決定進軍影視圈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票房不會太差。《小時代》系列累計票房近18億元,《後會無期》累計票房6.5億元,《爵迹》累計票房3.8億元,《擺渡人》收獲4.74億元。截至昨日記者發稿時,《乘風破浪》累計票房3.8億元。

問題 電影市場充斥“僞導演”

除了作家,中國電影市場的急速膨脹讓越來越多的編劇和演員也拿起了導筒,其中包括正在上映的《大鬧天竺》導演王寶強。對此,人們開始思考“當導演究竟需不需要門檻”的問題。姜文曾開玩笑說自己是發現“導演不需要特别會什麼”才去當導演的。電影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導演,許多工作分别由編劇、攝影、美術、剪輯等去完成。看起來,導演似乎并不太需要專業技能。不過,一種專業觀點則是:一部電影的核心永遠是導演。導演是電影行業壁壘最高的職位,無論是構圖還是剪輯,包括調教演員,具體到每個環節,導演的專業眼光都至關重要。《公民凱恩》導演奧森·威爾斯就曾說過:“沒有人能被稱作導演,直到他親自剪輯。”

近日,導演何平在微網誌發話:“我多年前說過一句話,在中國當作家幹上電影導演的工作時,就不會寫出好文學了。視聽覺的表現力、豐富性及不确定性遠遠超過文字的描述,如果有這樣的作家出現在導演行業中,他們的文學一定是枯竭了,拍個電影無非是找回些自信而已。他們本質上根本不是作家,是以拿着最好的資源,也拍不出作者電影。”他還補充道:“很渴望看到作家當導演洞察現實、曆史或未來,如果他們也和那些毫無思考力、前瞻性的庸俗作品比肩,作家的确徒有虛名。”

作家跨界轉型,固然有個人才能、興趣的原因,但背後的商業利益則更為直覺。無論電影的口碑如何,電影産業在這個時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力,遠不是寫書能實作的。暢銷書作家拿起導筒,不僅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也縮小了文學和大衆娛樂的邊界。有人甚至直言,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上有太多“僞導演”,這些導演隻不過是因為各種原因被推到了導演的位置而已。

【連結】 當上導演的著名作家

杜拉斯是當代最知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情人》被許多文藝青年奉為經典。她和法國新小說派的作家走得非常近,而新小說與法國電影新浪潮恰好在同一時期興起,彼此的交流與融合,讓電影成為展示小說理念的平台。作為導演的杜拉斯,曾拍攝《印度之歌》、《卡車》等多部電影,還以導演身份入圍戛納電影節。而作家的身份讓她導演的作品與衆不同,比如在自編自導的《印度之歌》中,聲音成為影片的主角,影片以畫外音的形式講述整個故事,文字仍然是電影真正的主角。

李滄東應該是從作家轉行當導演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如今他已成為南韓極具代表性的導演,并在戛納、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獲獎。早在1980年代,李滄東就以作家身份為大家所熟知,還拿過《南韓日報》的創作文學獎。随後,他以作家身份參與編劇,并由此進入電影圈。他導演的處女作《綠魚》得到了不少獎項的肯定,從此正式進軍電影圈。他的代表作有《薄荷糖》、《詩》、《密陽》、《綠洲》等。

斯蒂芬·金作為北美暢銷小說作家,作品大多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不乏《肖申克的救贖》、《閃靈》、《危情十日》、《魔女嘉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名作。1986年,斯蒂芬·金推出了自編自導的科幻驚悚片《火魔戰車》,故事講述機器有了生命之後,反過來争奪世界的主導權。影片中不乏暴力、驚險和恐怖的場景,而評價卻非常一般,之後他再沒當過導演。

保羅·奧斯特進入中國讀者的視線大約源自其小說《幻影書》中譯本的出版。而他本人就是個電影迷,《幻影書》寫的就是默片明星的傳奇。保羅·奧斯特曾與華裔導演王穎共同執導《煙》、《煙變奏之吐盡心中情》,之後他還以獨立導演身份執導了《橋上的露露》等電影。不過,他在導演領域的成就遠不及他的文學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