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作者:農科專家線上

中國是最早食用、栽培食用菌的國家之一,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

在我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如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食用菌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味道鮮美,是人們所喜愛的佐膳佳品。

研究發現,多種食用菌的菌類多糖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菌類多糖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促進劑,能增強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通過對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網狀内皮系統等的作用,提高、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一些食用菌的多糖物質還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這些多糖物質可以刺激抗體的形成,進而提高并調整人體内部積極的防禦系統。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民皆好啖猴頭美,雖五肉不然及之。

今天小農要來跟大家聊的這種食用菌,不僅營養味美,它背後的故事也十分動人。

Vol. 1 以“形似”而得名——猴頭菇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在森林裡,如果你幸運地發現樹枝上有一個猴頭菇,你就要用線把它的根部拴起來,而不能采下來。因為在它不遠處一定還有個長猴頭菇的樹,你摘下另一個猴頭時,傳回來再摘頭一個,這樣就可以收獲兩個猴頭菇——兩個猴頭菇好像是在對望一樣,它們互相感應,如果不拴住第一個,第二個就會找不到了。

在民間,流傳着猴頭菇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傳說,這源自于哪裡呢?

相傳,當年孫悟空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後,花果山上的群猴沒有了依靠,隻能四散奔逃,其中有兩隻猴子就一路向北逃到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裡。

深山老林裡各種野獸層出不窮,天氣也越來越冷,兩隻猴子沒有過冬的經驗。為了躲避野獸的捕食,兩隻猴子白天都在樹上活動,彼此之間還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就這樣,它們白天面對面地為對方把風,而在晚上他們則互相依偎為對方取暖,扶持着度過了大興安嶺的第一個冬天。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春天到來後,兩隻猴子更賣力地采集食物。不料有一天它們在尋找食物的時候驚動了一條毒蛇,雖然合力趕走了毒蛇,但公猴子卻不幸被毒蛇咬中,中了毒,最終死在了他們冬天栖息的那棵大樹上。在這之後,孤獨的母猴子無心采食,總是靜靜地看着丈夫的遺體,身體日漸虛弱,最後也去世了。

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的風吹雨打,樹上長出了兩顆罕見的猴頭菇,遠遠看去,就好像是兩隻猴子在互相守望。

是以隻要在一棵樹上發現了猴頭菇,在對面不遠處就一定會有另一隻出現,他們永遠都是彼此的依靠。

Vol. 2 猴頭菇隻生長在深山老林中嗎?

作為“山珍”的猴頭菇,自然是十分稀有的了,野生的猴頭菇在2018年被列入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易危(VU)。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有人采摘食用。明代的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如無花、麻姑、猴頭之屬,皆草木根腐壞而成者。”

1959年中國對猴頭菇開始馴化,并在1960年用木屑瓶培植獲得成功。時至今日,栽培猴頭菇的方法更加完善,連栽培基料也有了新的突破。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的專家表示,用麻類副産品做栽培基料,栽培靈芝、羊肚菌、榆黃蘑、猴頭菇、茶樹菇、秀珍菇、真姬菇等珍稀食用菌。可有效促進麻類副産品資源化利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态環境。

研究表明,利用麻類副産品工廠化栽培食用菌,與未加入麻類副産物培養基相比,栽培周期縮短11%-21%。栽培産品以羊肚菌為例,蛋白質含量提高了21.4%,脂肪含量降低了2.4倍。

首次發現麻類副産品培養基能提高木質素降解酶蛋白表達水準與酶活性,木質素降解酶的活性與産量呈正相關,為篩選合适的培養基、提高食用菌生物學效率奠定了理論基礎。

Vol. 3 猴頭菇重組變異的遺傳機制找到啦!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農産品加工微生物遺傳改良與應用團隊龔文兵副研究員介紹,猴頭菇作為一種重要的大型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稱。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科學家基于全基因組的單核苷酸多态性,表征了猴頭菇重組交換事件,鑒定了59個重組交換熱點區域及其富集基序,并挖掘了調控重組變異的遺傳位點。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猴頭菇基因組特征及重組交換分布

同源重組是減數分裂中的一個關鍵環節,為有性生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遺傳變異,是遺傳多樣性和物種進化适應性的基礎。獲得的猴頭菇基因組,全基因組範圍内的單核苷酸多态性标記,高精度的遺傳圖譜是極為寶貴的大資料資源,為猴頭菇生物學及遺傳改良研究奠定了基礎。

結合二代和三代測序技術,科學家先期完成了猴頭菇高品質基因組組裝,建構了猴頭菇首個微衛星标記資料庫。采用基因組重測序,建構了猴頭菇首張高精度的連鎖圖譜,也是目前食用菌中密度最高的遺傳圖譜。

這是首次在大型真菌中采用數量遺傳學來解析重組變異的遺傳機制,研究結果有利于加深大型真菌減數分裂同源重組的了解。相關研究成果已線上發表。

猴頭菇,

您喜歡嗎?

天氣轉涼了,

煲一鍋猴頭菇雞湯,

一起來試試?

山珍猴頭菇的背後竟然有一段凄美動人的傳說?

關注小農,和小農邊吃邊追溯果蔬的人文曆史,探尋植物文化,從植物界中尋求啟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