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有人說: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故事性和神秘性。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影視形象:織田信長

<h1 class="pgc-h-center-line">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h1>

自天正十年六月山崎戰役擊敗明智十兵衛光秀,為故主織田信長報仇後,豐臣秀吉開始統一全國的霸業。從賤嶽合戰(1583)到小田原戰役(1590),再到平定關東東北條家族的戰役,再到第二年收服奧羽地區,豐臣秀吉不僅吞下了前主人織田信長的領地,而且在短短的十年内完成了日本曆史上首次的統一。

在以迅速把日本統一起來的過程中,不僅依靠豐臣秀吉的個人能力和運氣,還有在秀吉周圍為他提供建議的家臣謀士。目前,他們中有我們熟悉的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他們後來在關原戰争中因為理念不同而混戰。他們都是在豐臣秀吉統一全國中崛起的少壯派。在他們之前,還有一批織田信長時代留下的老臣。

還有幾位難以界定地位和功勞的特殊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今天要談論的名人——一代茶宗法名千宗易,又稱“千利休”。

千利休原為堺港商人。後來,他與織田織田信長相識,成為織田信長政治上的得力助手。織田信長也是因為他對茶道産生了興趣。織田信長死後,千利休轉而協助豐臣秀吉,并協助他得到了天下。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日本戰國名将:豐臣秀吉

1585年,豐臣秀吉在京都皇宮為天皇舉行茶會。當時,豐臣秀吉親自為天皇表演茶道茶,成為豐臣秀吉親近天皇、獲得皇室認可的重要活動。這其中是千利休的重要功勞,因為千利休負責指導豐臣秀吉的茶藝。可以說,豐臣秀吉是這場宮廷表演的主角和導演,千利休則是監制。豐臣秀吉也借此機會請求天皇賜給這位功臣“利休居士”的稱号,“千利休”的名号便由此而來。

此外,千利休也是秀吉在政治外交上的左右手,如天正十五年(1587)出兵九州,複興博多等事件都有千利休的幫助。而且,自千利休成為秀吉的“茶頭”(首席茶師)以來,諸侯們紛紛慕名而來,成為了千利休的弟子或者好友,建立了廣泛的朋友網絡。前一年(1586),大名宗麟造訪大阪,請求豐臣秀吉北上收拾島津家族,借此他也親眼看到了豐臣秀吉政權的實際情況,他跟家臣說:

公事找公卿(宰相)大人,其他事則找千利休。

公卿(宰相)指的是豐臣秀吉的胞弟豐臣秀長,換言之,在宗麟的眼裡,千利休跟秀長兩人都是當時掌握建立立的豐臣政權命脈的重要人物,從内到外的輔助秀吉。然而,這兩重要人物在天正十九年(1591)就迅速從豐臣秀吉政權中消失了。

當年的正月二十二日,長期身體羸弱的豐臣秀長離開了人世,使長兄秀吉失去了最得力的助手和親人。而在秀長死去不足兩個月的二月二十六日,千利休也因罪遭到秀吉下令切腹。

豐臣秀吉在短短兩個月便完成了人員換血工作,不僅如此,秀長、千利休相繼不在後,同樣從一開始便扶持秀吉的蜂須賀家政(其父.正勝已于一五八六年死去)也退出了政權中心,剩下的便隻有前野長康、淺野長政為主的老臣,前者數年後也在秀次事件中被誅連而死。

代替這些人的,是1591年以前,開始出現的青年大臣,如石田三成、長束正家、增田長盛等。可以說,1591年不僅是新舊權力中心交替的一年,也是改變命運的重要一年。

<h1 class="pgc-h-center-line">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h1>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豐臣氏政權的最終結局。由于1591年是如此重要,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探究。更何況,千利休的突然去世,一個對政治和茶道有如此深刻影響的人,他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命運?他是否真的死了呢?

這一定讓大家到驚訝。大家都知道,當時千利休是奉命切腹自盡的!它還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詩句“人生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釼剱,祖佛共殺”。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要解開謎團我,我們得先梳理下事件本身。

當年一月,豐臣秀吉在尾張國清洲見了在上京請罪的伊達政宗。請罪的理由是卷入大崎葛西一揆。回到京都後,豐臣秀吉再次會見了政宗,正式接受了政宗的請罪。在這期間,出現了對千利休不利的消息。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伊達政宗

天正十九年正月初,秀長因病去世,有一則關于千利休的壞消息傳出。當時有人說,京都大德寺三門上矗立着千利休木像。正是廟方感謝千利休為大德寺所做的努力,并豎立了這尊塑像以緬懷他的恩情。秀長去世後,這一事件愈演愈烈。秀吉正在回北京的路上,一直有各種消息傳到他的耳邊。

二月十三日,豐臣秀吉回來不久,即千利休被賜自盡的兩周前,秀吉突然指令千利休去堺地。當千利休還不清楚什麼原因時,他的茶道弟子細川忠興和茶友古田重然(織部)好像提前知曉此事,第一時間趕來為千利休送行。

總之,從二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的十三天後,京都内外傳出了千利休被懲戒的消息。然而,疑惑的是受懲戒的方式很是奇怪。

據當時京都地區人們的記載,受罰的對象不是千利休本人,而是大德寺為他制作的木像。豐臣秀吉指令人們把沒收的大德寺木像,挂在聚樂第外,實行“磔刑”,即用十字架捆綁,用利器刺穿犯人的身體。不僅如此,豐臣秀吉還指令人們砍掉千利休雕像的頭部,讓無頭雕像踩踏頭部。由此可見,至少在所有人的眼裡,豐臣秀吉讨厭木雕的存在。此外,豐臣秀吉還下令在雕像旁豎立一塊木制布告闆,列出各種千利休的罪行。但遺憾的是,在現有的史料中,并沒有全部記載上述各項罪行。

千利休受罰的消息傳出後,與此事有關的大德寺方丈被豐臣秀吉傳喚問話。大正府、豐臣秀吉的母親、秀長的妻子先後來到豐臣秀吉處,為千利休和大德寺方丈求情。不久後,方丈被釋放了。豐臣秀吉沒有對大德寺做出任何懲罰,也沒有阻止斬首和吊死雕像事情。

那麼,千利休的此時境況如何?從遠離京都的消息來看,有一種說法是,千利休認罪切腹自盡。在《京都貴族日記》中,提到的是木雕被施刑,而不是千利休。從那年二月底開始,“千利休”就消失在公衆記錄中。沒人知道千利休怎麼了。在我們繼續探究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在江戶時代是如何發展的,發展出了千利休不屈服于豐臣秀吉,壯烈自盡的壯舉。

江戶時代,茶道不斷發展。自然,一代茶聖受罰之謎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當時,許多描述當時情況的相關資料源源不斷地流出,其中包括數千位茶道後人所寫的家史。随着時代的發展,千利休“死”與“死法”的種類和形式越來越多。例如,在表千家所著的《千利休傳》(1653年)中,豐臣秀吉為了避免與千利休有交情的諸侯發難,指令上杉景勝和三千名士兵圍住千利休的住處,直到千利切腹自盡。

在同一本書中描述的千利休面對豐臣秀吉依然鎮定自若。喝了一杯茶後,他用壯烈的“十字切腹”自盡,并從胃裡掏出腸子表示不滿。随後,前來驗屍的豐臣豐臣使者直接将千利休的頭顱斬下。

在那個時代,有許多德川幕府的禁忌,但關于豐臣氏政權的流言蜚語卻是“政治正确”的,可以随意的表達演繹。站在千家後代的立場上,把祖先進行美化無可厚非,但這些事件更多的是民間的傳聞,并不完全可信。那麼,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追查到“千利休事件”?

<h1 class="pgc-h-center-line">千利休“死因”之謎</h1>

首先,我們來談談千利休的“死因”。

不管千利休當時是否死了,讓我們來談談他突然被豐臣秀吉棒打的原因。除了上述木雕問題外,同時代記錄中還有兩種可能,即千利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權力,以高價銷售茶具,擷取暴利。第二,豐臣秀吉想娶千利休的女兒為妻妾,但遭到千利休的嚴厲拒絕。豐臣秀吉氣得抓住大德寺的木雕和茶具生意為借口殺死了千利休。

後者自江戶時代起就得到江戶人民的廣泛支援,可能是因為當時“豐臣秀吉好色”的形象逐漸形成。千利休事件正是雙方高度合作的材料。政治立場正确,是以自然赢得了當事人的支援。但是,冷靜分析,就算事情是真的,千利休死後,豐臣秀吉一無所獲。”既然要得到千利休的女兒,為什麼不在那之後占有他女兒呢?從分析來看,這一說法的可信度并不高。

那麼,木制雕像和賣茶具的問題呢?

簡單地說,根據當時的記載,高價賣茶具的行為觸犯了豐臣秀吉禁忌是有的。即便如此,既然當時這件事情的記錄者言語間沒有表現出驚訝,這就說明事情可能真的存在。問題是“高價賣茶具”是否足以要了茶聖的生命。是以,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木制雕像的問題。即使銷售茶具是相關的,也隻是附加的次要問題。那麼,木雕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問題,以至于成了豐臣秀吉将千利休公之于衆的罪證呢?

首先,在當時,京都名義上是天皇的天下,實際上,它是豐臣秀吉管理的重要城鎮之一,是豐臣政權保衛皇室的最重要環節。京都的寺廟管理自然是豐臣秀吉關注的焦點。有研究者認為,千利休幫助著名的大德寺修繕,後來又獲得大德寺立木像紀念。整個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和損害了豐臣秀吉在京都京的影響力和聲譽,完全無視豐臣秀吉的存在。

同時,雖然千利休已經五十多歲了,但他生前立像在日本,除了得道高僧和聖人外幾乎沒有。從政治角度看,無疑是要提升自己在京都和公武的聲譽。對于當時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來說,雖然千利休是他的重要謀臣之一,但從豐臣秀吉的角度來看,千利休今日的成就很多程度上來自于自己的寵信和擡愛。大德寺塑像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僭越,觸犯了豐臣秀吉的統治利益。

<h1 class="pgc-h-center-line">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h1>

人們對這些說法有疑問。他們認為這些問題不足以殺人。無論是木制雕像、茶具還是女兒,都隻是一個煙幕。”真相永遠不會浮出水面。江戶時代以來,學者和小說家開始了他們的“尋找真相”之旅。其中,有兩個人成為了他們的目标──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這是為什麼呢?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石田三成

很容易了解石田三成。首先,千利休死後,青年派立即接班,完美地填補了秀長、千利休等老前輩的空缺,加上江戶時代以來的“奸臣形象”,石田三成的為了順利掌權,連手其他少壯派扳倒千利休。

這裡其實還涉及到伊達政宗的問題。上面提到千利休「服刑」前,剛好是政宗因大崎葛西一揆問題上京請罪之時,而三成自消滅北條家的小田原之戰前,便因為外交工作,跟常陸佐竹家建立關系,佐竹家又因為從前的奧州争霸戰失敗,以及蘆名家的滅亡與伊達家有仇恨。是以,不少史家便認為三成一直都想找機會幫佐竹家出口氣,大崎葛西一揆的問題正好是一個好機會。

但如前文所述,秀吉最終接受了政宗的抗辯,并沒有對政宗嚴懲。一些曆史學家和小說家,便将千利休拉了進來。他們相信千利休救了政宗。三成他們為發洩仇恨和上位。于是千利休被推上了刑台。上述說法在日本是衆所周知的。冷靜地思考,沒有證據表明石田三成參與其中。其次,當時的石田三成影響力是否足夠到可以左右豐臣秀吉懲罰政宗和殘害千利休呢?

再說,當時幫助政宗的還有前田利家和淺野長政等份量不小的人物,為什麼隻針對千利休一人呢?至于政宗的問題,千利休與政宗才見過區區數次,交流隻有短短的數個月,是以便認定千利休與政宗有深厚情誼、過從甚密之說,并不合理可信。

此外,在“千利休”事件前,石田三成等青壯派便已在統一大業中崛起。即便不排除他們之間存在一些利益和權力糾紛,仍然很難确定千利休是否足以妨礙他們的權利。在證據确鑿之前,就認定是石田三成等人所為,實際上是“誰從事件中受益,誰是兇手”的邏輯。

如果根據以上分析,石田三成不可能是真正的兇手,而政宗則是路人,那豐臣秀吉為什麼要迫害千利休呢?。

首先,我認為木制雕像的問題還不足以要了千利休的命。應當注意的是,千利休被害是在豐臣秀長死後一個月内,而且隻波及到千利休一人。

從前者與後者的關系來看,它與秀長之死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千利休是在豐臣秀長死後被“清算”。由于秀長生前和千利休一起輔助豐臣秀吉,秀長死後,秀長母親和秀長妻子去為千利休和大德寺方丈求情,可見秀長和千利休立場相同,關系非常密切。

秀長死後,千利休的清算結果反映出豐臣秀吉故意排斥“秀長和千利休”派,而木雕和茶具銷售問題應該是向外界解釋的理由。那麼,問題是,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排斥那些屬于他弟弟秀長的人,以及那些是他重要謀士的人呢?

目前,除了前野長康後人撰寫的極具争議的史料《武功夜話》外,沒有其他迹象表明秀長、千利休和豐臣秀吉之間存在沖突。根據武功夜話,秀長和千利休不同意豐臣秀吉在統一後入侵北韓和明,具體細節沒有解釋。考慮到武功夜話是江戶時代增加的一部家史,而且由于作者吉田家族是前野長康的後代。此前有人提到,在秀次事件中被迫以死謝罪。他的後人大多對豐臣秀吉晚年持否定态度,是以我們很難從他的一面之詞來判斷。隻能把它看做說法之一。

從目前的現有的史料,我們很難去斷定豐臣秀吉的動機,但是我們卻可以換個角度思考。

秀長死後,秀長派的所有家臣都自動投靠了秀長的養子(外甥)和繼承人豐臣秀保。從秀長和千利休的關系來看,千利休對豐臣秀吉忠心耿耿,也照顧豐臣秀保。當時,除了豐臣秀吉和豐臣秀寶外,還有豐臣秀吉的親生兒子豐臣鶴松(同年九月夭折)和兩個養子(外甥)豐臣秀次和豐臣秀勝。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豐臣秀長

支撐豐臣家族的二号人物豐臣秀長死後,能夠在豐臣秀吉之外支撐豐臣家族的隻有秀寶、秀次和秀勝,鶴松此時則年紀尚小。秀保當時年齡是十二歲,秀次跟秀勝則已長大成人,是豐臣秀吉的養子。也就是說豐臣秀吉與豐臣秀長兩支在天正十九年初出現了繼承人斷層後,豐臣秀吉逐漸拆散秀長派的勢力,豐臣秀保在四年後(一五九五年)病死,整個豐臣秀長系被豐臣秀吉系吸收融為一體。

曆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想象,如果千利休在豐臣秀保去世前還在,豐臣兩支世合二為一是否能實作呢?從後來的豐臣秀次事件我們可以看出,豐臣秀吉合并世系的行動是在有序推進的。

至于追求豐臣政令統一的少壯派(不一定隻是石田三成),以及不排斥這一結果的豐臣秀吉,如果有像千利休這樣的巨人存在,就意味着豐臣秀長系仍将成為一個強大的分支,隻是這一分支會不會成為豐臣秀吉統治和兒子鶴松未來掌權的絆腳石?

基于以上分析,豐臣秀吉是出于沖動,不顧後果,一下子削弱秀長集團的勢力,使入侵北韓得以順利進行,加強自己集團的統治,這仍然是不可完全排除的可能性。

<h1 class="pgc-h-center-line">千利休真的死了嗎?</h1>

最後,我們将讨論一個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千利休是否真的和木雕像的結局一樣呢?根據目前的史料,可以嚴格地說,當時,他自殺的消息确實出來了,但官方并沒有說出來。

豐臣迷案──日本“茶聖”千利休真的死亡之謎 波詭雲湧的一五九一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千利休“死因”之謎無辜的石田三成與伊達政宗千利休真的死了嗎?

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切腹自盡這一說法被提出,其實是在江戶時代,距離事件本身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記錄者們也都沒有親身經曆過此事,是以我們無法斷定他們的說辭是否可靠。基于現實的情況,當今的學者提出千利休未必死去,隻是被驅逐出了豐臣政權的權力中樞。

事實上,在千利休“死”後的兩三年裡,豐臣秀吉至少在信中兩次提到“千利休”。有人說,千利休出現在入侵北韓的前線,這些線索讓支援各種說法的學者難以解釋。

支援利休已于天正十九年死去的學者當然不認為利休“複活”或生還,是以他們認為那是指利休的茶道或其他跟利休有關的事;至于支援利休可能沒有死的學者,當然以兩三個例子來當作證據了。不過問題是,如果利休真的沒有死去,而且出現在人前,那秀吉、秀吉家臣們又為何會放心讓他繼續出現,而不怕他在侵略時搞小動作呢?同時,利休在當時都是鼎鼎大名的茶人,也是政壇的老巨星,如果他真的活生生出現在人前,衆大名難道會當作不認識,或者自動視他為别人?甚至均不在書信中提起“利休還在”的消息?

事實上,在與千利休有交情的名家記錄中,我們看不到這方面的任何迹象。

近來,有學者認為,千利休在二月十三日啟程離開京都後,可能被好友收留。這些可以說是猜測,沒有真正的證據。

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們唯一能确認的是,沒有原始史料可查,而且有人确實看到了千利休的屍體,目擊了他“切腹自盡”時的情況,并留下了記錄。豐臣秀吉的确是對千利休的木雕像進行了處決。至于千利休本人是死是活,至今很多說法都不是很可靠,有待新的史料提供足夠的線索,解開這個百年謎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