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故事性和神秘性。

影视形象:织田信长
<h1 class="pgc-h-center-line"> 波诡云涌的一五九一</h1>
自天正十年六月山崎战役击败明智十兵卫光秀,为故主织田信长报仇后,丰臣秀吉开始统一全国的霸业。从贱岳合战(1583)到小田原战役(1590),再到平定关东东北条家族的战役,再到第二年收服奥羽地区,丰臣秀吉不仅吞下了前主人织田信长的领地,而且在短短的十年内完成了日本历史上首次的统一。
在以迅速把日本统一起来的过程中,不仅依靠丰臣秀吉的个人能力和运气,还有在秀吉周围为他提供建议的家臣谋士。目前,他们中有我们熟悉的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他们后来在关原战争中因为理念不同而混战。他们都是在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中崛起的少壮派。在他们之前,还有一批织田信长时代留下的老臣。
还有几位难以界定地位和功劳的特殊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今天要谈论的名人——一代茶宗法名千宗易,又称“千利休”。
千利休原为堺港商人。后来,他与织田织田信长相识,成为织田信长政治上的得力助手。织田信长也是因为他对茶道产生了兴趣。织田信长死后,千利休转而协助丰臣秀吉,并协助他得到了天下。
日本战国名将:丰臣秀吉
1585年,丰臣秀吉在京都皇宫为天皇举行茶会。当时,丰臣秀吉亲自为天皇表演茶道茶,成为丰臣秀吉亲近天皇、获得皇室认可的重要活动。这其中是千利休的重要功劳,因为千利休负责指导丰臣秀吉的茶艺。可以说,丰臣秀吉是这场宫廷表演的主角和导演,千利休则是监制。丰臣秀吉也借此机会请求天皇赐给这位功臣“利休居士”的称号,“千利休”的名号便由此而来。
此外,千利休也是秀吉在政治外交上的左右手,如天正十五年(1587)出兵九州,复兴博多等事件都有千利休的帮助。而且,自千利休成为秀吉的“茶头”(首席茶师)以来,诸侯们纷纷慕名而来,成为了千利休的弟子或者好友,建立了广泛的朋友网络。前一年(1586),大名宗麟造访大阪,请求丰臣秀吉北上收拾岛津家族,借此他也亲眼看到了丰臣秀吉政权的实际情况,他跟家臣说:
公事找公卿(宰相)大人,其他事则找千利休。
公卿(宰相)指的是丰臣秀吉的胞弟丰臣秀长,换言之,在宗麟的眼里,千利休跟秀长两人都是当时掌握新建立的丰臣政权命脉的重要人物,从内到外的辅助秀吉。然而,这两重要人物在天正十九年(1591)就迅速从丰臣秀吉政权中消失了。
当年的正月二十二日,长期身体羸弱的丰臣秀长离开了人世,使长兄秀吉失去了最得力的助手和亲人。而在秀长死去不足两个月的二月二十六日,千利休也因罪遭到秀吉下令切腹。
丰臣秀吉在短短两个月便完成了人员换血工作,不仅如此,秀长、千利休相继不在后,同样从一开始便扶持秀吉的蜂须贺家政(其父.正胜已于一五八六年死去)也退出了政权中心,剩下的便只有前野长康、浅野长政为主的老臣,前者数年后也在秀次事件中被诛连而死。
代替这些人的,是1591年以前,开始出现的青年大臣,如石田三成、长束正家、增田长盛等。可以说,1591年不仅是新旧权力中心交替的一年,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一年。
<h1 class="pgc-h-center-line"> 疑窦重生的千利休之死</h1>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丰臣氏政权的最终结局。由于1591年是如此重要,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探究。更何况,千利休的突然去世,一个对政治和茶道有如此深刻影响的人,他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命运?他是否真的死了呢?
这一定让大家到惊讶。大家都知道,当时千利休是奉命切腹自尽的!它还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句“人生七十,力围希咄,吾这宝釼剱,祖佛共杀”。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要解开谜团我,我们得先梳理下事件本身。
当年一月,丰臣秀吉在尾张国清洲见了在上京请罪的伊达政宗。请罪的理由是卷入大崎葛西一揆。回到京都后,丰臣秀吉再次会见了政宗,正式接受了政宗的请罪。在这期间,出现了对千利休不利的消息。
伊达政宗
天正十九年正月初,秀长因病去世,有一则关于千利休的坏消息传出。当时有人说,京都大德寺三门上矗立着千利休木像。正是庙方感谢千利休为大德寺所做的努力,并竖立了这尊塑像以缅怀他的恩情。秀长去世后,这一事件愈演愈烈。秀吉正在回北京的路上,一直有各种消息传到他的耳边。
二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回来不久,即千利休被赐自尽的两周前,秀吉突然命令千利休去堺地。当千利休还不清楚什么原因时,他的茶道弟子细川忠兴和茶友古田重然(织部)好像提前知晓此事,第一时间赶来为千利休送行。
总之,从二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的十三天后,京都内外传出了千利休被惩戒的消息。然而,疑惑的是受惩戒的方式很是奇怪。
据当时京都地区人们的记载,受罚的对象不是千利休本人,而是大德寺为他制作的木像。丰臣秀吉命令人们把没收的大德寺木像,挂在聚乐第外,实行“磔刑”,即用十字架捆绑,用利器刺穿犯人的身体。不仅如此,丰臣秀吉还命令人们砍掉千利休雕像的头部,让无头雕像踩踏头部。由此可见,至少在所有人的眼里,丰臣秀吉讨厌木雕的存在。此外,丰臣秀吉还下令在雕像旁竖立一块木制布告板,列出各种千利休的罪行。但遗憾的是,在现有的史料中,并没有全部记载上述各项罪行。
千利休受罚的消息传出后,与此事有关的大德寺方丈被丰臣秀吉传唤问话。大正府、丰臣秀吉的母亲、秀长的妻子先后来到丰臣秀吉处,为千利休和大德寺方丈求情。不久后,方丈被释放了。丰臣秀吉没有对大德寺做出任何惩罚,也没有阻止斩首和吊死雕像事情。
那么,千利休的此时境况如何?从远离京都的消息来看,有一种说法是,千利休认罪切腹自尽。在《京都贵族日记》中,提到的是木雕被施刑,而不是千利休。从那年二月底开始,“千利休”就消失在公众记录中。没人知道千利休怎么了。在我们继续探究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在江户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发展出了千利休不屈服于丰臣秀吉,壮烈自尽的壮举。
江户时代,茶道不断发展。自然,一代茶圣受罚之谜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当时,许多描述当时情况的相关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出,其中包括数千位茶道后人所写的家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利休“死”与“死法”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例如,在表千家所著的《千利休传》(1653年)中,丰臣秀吉为了避免与千利休有交情的诸侯发难,命令上杉景胜和三千名士兵围住千利休的住处,直到千利切腹自尽。
在同一本书中描述的千利休面对丰臣秀吉依然镇定自若。喝了一杯茶后,他用壮烈的“十字切腹”自尽,并从胃里掏出肠子表示不满。随后,前来验尸的丰臣丰臣使者直接将千利休的头颅斩下。
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德川幕府的禁忌,但关于丰臣氏政权的流言蜚语却是“政治正确”的,可以随意的表达演绎。站在千家后代的立场上,把祖先进行美化无可厚非,但这些事件更多的是民间的传闻,并不完全可信。那么,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追查到“千利休事件”?
<h1 class="pgc-h-center-line">千利休“死因”之谜</h1>
首先,我们来谈谈千利休的“死因”。
不管千利休当时是否死了,让我们来谈谈他突然被丰臣秀吉棒打的原因。除了上述木雕问题外,同时代记录中还有两种可能,即千利休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以高价销售茶具,获取暴利。第二,丰臣秀吉想娶千利休的女儿为妻妾,但遭到千利休的严厉拒绝。丰臣秀吉气得抓住大德寺的木雕和茶具生意为借口杀死了千利休。
后者自江户时代起就得到江户人民的广泛支持,可能是因为当时“丰臣秀吉好色”的形象逐渐形成。千利休事件正是双方高度合作的材料。政治立场正确,所以自然赢得了当事人的支持。但是,冷静分析,就算事情是真的,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一无所获。”既然要得到千利休的女儿,为什么不在那之后占有他女儿呢?从分析来看,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
那么,木制雕像和卖茶具的问题呢?
简单地说,根据当时的记载,高价卖茶具的行为触犯了丰臣秀吉禁忌是有的。即便如此,既然当时这件事情的记录者言语间没有表现出惊讶,这就说明事情可能真的存在。问题是“高价卖茶具”是否足以要了茶圣的生命。因此,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木制雕像的问题。即使销售茶具是相关的,也只是附加的次要问题。那么,木雕像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问题,以至于成了丰臣秀吉将千利休公之于众的罪证呢?
首先,在当时,京都名义上是天皇的天下,实际上,它是丰臣秀吉管理的重要城镇之一,是丰臣政权保卫皇室的最重要环节。京都的寺庙管理自然是丰臣秀吉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认为,千利休帮助著名的大德寺修缮,后来又获得大德寺立木像纪念。整个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和损害了丰臣秀吉在京都京的影响力和声誉,完全无视丰臣秀吉的存在。
同时,虽然千利休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生前立像在日本,除了得道高僧和圣人外几乎没有。从政治角度看,无疑是要提升自己在京都和公武的声誉。对于当时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来说,虽然千利休是他的重要谋臣之一,但从丰臣秀吉的角度来看,千利休今日的成就很多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宠信和抬爱。大德寺塑像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僭越,触犯了丰臣秀吉的统治利益。
<h1 class="pgc-h-center-line">无辜的石田三成与伊达政宗</h1>
人们对这些说法有疑问。他们认为这些问题不足以杀人。无论是木制雕像、茶具还是女儿,都只是一个烟幕。”真相永远不会浮出水面。江户时代以来,学者和小说家开始了他们的“寻找真相”之旅。其中,有两个人成为了他们的目标──石田三成与伊达政宗。这是为什么呢?
石田三成
很容易理解石田三成。首先,千利休死后,青年派立即接班,完美地填补了秀长、千利休等老前辈的空缺,加上江户时代以来的“奸臣形象”,石田三成的为了顺利掌权,连手其他少壮派扳倒千利休。
这里其实还涉及到伊达政宗的问题。上面提到千利休「服刑」前,刚好是政宗因大崎葛西一揆问题上京请罪之时,而三成自消灭北条家的小田原之战前,便因为外交工作,跟常陆佐竹家建立关系,佐竹家又因为从前的奥州争霸战失败,以及芦名家的灭亡与伊达家有仇恨。因此,不少史家便认为三成一直都想找机会帮佐竹家出口气,大崎葛西一揆的问题正好是一个好机会。
但如前文所述,秀吉最终接受了政宗的抗辩,并没有对政宗严惩。一些历史学家和小说家,便将千利休拉了进来。他们相信千利休救了政宗。三成他们为发泄仇恨和上位。于是千利休被推上了刑台。上述说法在日本是众所周知的。冷静地思考,没有证据表明石田三成参与其中。其次,当时的石田三成影响力是否足够到可以左右丰臣秀吉惩罚政宗和残害千利休呢?
再说,当时帮助政宗的还有前田利家和浅野长政等份量不小的人物,为什么只针对千利休一人呢?至于政宗的问题,千利休与政宗才见过区区数次,交流只有短短的数个月,因此便认定千利休与政宗有深厚情谊、过从甚密之说,并不合理可信。
此外,在“千利休”事件前,石田三成等青壮派便已在统一大业中崛起。即便不排除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利益和权力纠纷,仍然很难确定千利休是否足以妨碍他们的权利。在证据确凿之前,就认定是石田三成等人所为,实际上是“谁从事件中受益,谁是凶手”的逻辑。
如果根据以上分析,石田三成不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而政宗则是路人,那丰臣秀吉为什么要迫害千利休呢?。
首先,我认为木制雕像的问题还不足以要了千利休的命。应当注意的是,千利休被害是在丰臣秀长死后一个月内,而且只波及到千利休一人。
从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来看,它与秀长之死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千利休是在丰臣秀长死后被“清算”。由于秀长生前和千利休一起辅助丰臣秀吉,秀长死后,秀长母亲和秀长妻子去为千利休和大德寺方丈求情,可见秀长和千利休立场相同,关系非常密切。
秀长死后,千利休的清算结果反映出丰臣秀吉故意排斥“秀长和千利休”派,而木雕和茶具销售问题应该是向外界解释的理由。那么,问题是,丰臣秀吉为什么要排斥那些属于他弟弟秀长的人,以及那些是他重要谋士的人呢?
目前,除了前野长康后人撰写的极具争议的史料《武功夜话》外,没有其他迹象表明秀长、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之间存在矛盾。根据武功夜话,秀长和千利休不同意丰臣秀吉在统一后入侵朝鲜和明,具体细节没有解释。考虑到武功夜话是江户时代增加的一部家史,而且由于作者吉田家族是前野长康的后代。此前有人提到,在秀次事件中被迫以死谢罪。他的后人大多对丰臣秀吉晚年持否定态度,因此我们很难从他的一面之词来判断。只能把它看做说法之一。
从目前的现有的史料,我们很难去断定丰臣秀吉的动机,但是我们却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秀长死后,秀长派的所有家臣都自动投靠了秀长的养子(外甥)和继承人丰臣秀保。从秀长和千利休的关系来看,千利休对丰臣秀吉忠心耿耿,也照顾丰臣秀保。当时,除了丰臣秀吉和丰臣秀宝外,还有丰臣秀吉的亲生儿子丰臣鹤松(同年九月夭折)和两个养子(外甥)丰臣秀次和丰臣秀胜。
丰臣秀长
支撑丰臣家族的二号人物丰臣秀长死后,能够在丰臣秀吉之外支撑丰臣家族的只有秀宝、秀次和秀胜,鹤松此时则年纪尚小。秀保当时年龄是十二岁,秀次跟秀胜则已长大成人,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也就是说丰臣秀吉与丰臣秀长两支在天正十九年初出现了继承人断层后,丰臣秀吉逐步拆散秀长派的势力,丰臣秀保在四年后(一五九五年)病死,整个丰臣秀长系被丰臣秀吉系吸收融为一体。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如果千利休在丰臣秀保去世前还在,丰臣两支世合二为一是否能实现呢?从后来的丰臣秀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丰臣秀吉合并世系的行动是在有序推进的。
至于追求丰臣政令统一的少壮派(不一定只是石田三成),以及不排斥这一结果的丰臣秀吉,如果有像千利休这样的巨人存在,就意味着丰臣秀长系仍将成为一个强大的分支,只是这一分支会不会成为丰臣秀吉统治和儿子鹤松未来掌权的绊脚石?
基于以上分析,丰臣秀吉是出于冲动,不顾后果,一下子削弱秀长集团的势力,使入侵朝鲜得以顺利进行,加强自己集团的统治,这仍然是不可完全排除的可能性。
<h1 class="pgc-h-center-line">千利休真的死了吗?</h1>
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千利休是否真的和木雕像的结局一样呢?根据目前的史料,可以严格地说,当时,他自杀的消息确实出来了,但官方并没有说出来。
日本“茶圣”千利休
千利休切腹自尽这一说法被提出,其实是在江户时代,距离事件本身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记录者们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此事,因此我们无法断定他们的说辞是否可靠。基于现实的情况,当今的学者提出千利休未必死去,只是被驱逐出了丰臣政权的权力中枢。
事实上,在千利休“死”后的两三年里,丰臣秀吉至少在信中两次提到“千利休”。有人说,千利休出现在入侵朝鲜的前线,这些线索让支持各种说法的学者难以解释。
支持利休已于天正十九年死去的学者当然不认为利休“复活”或生还,因此他们认为那是指利休的茶道或其他跟利休有关的事;至于支持利休可能没有死的学者,当然以两三个例子来当作证据了。不过问题是,如果利休真的没有死去,而且出现在人前,那秀吉、秀吉家臣们又为何会放心让他继续出现,而不怕他在侵略时搞小动作呢?同时,利休在当时都是鼎鼎大名的茶人,也是政坛的老巨星,如果他真的活生生出现在人前,众大名难道会当作不认识,或者自动视他为别人?甚至均不在书信中提起“利休还在”的消息?
事实上,在与千利休有交情的名家记录中,我们看不到这方面的任何迹象。
近来,有学者认为,千利休在二月十三日启程离开京都后,可能被好友收留。这些可以说是猜测,没有真正的证据。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没有原始史料可查,而且有人确实看到了千利休的尸体,目击了他“切腹自尽”时的情况,并留下了记录。丰臣秀吉的确是对千利休的木雕像进行了处决。至于千利休本人是死是活,至今很多说法都不是很可靠,有待新的史料提供足够的线索,解开这个百年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