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風靡上百年

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文 | 領讀

01

茶的流派

至于中國人,則更不必說了。從公元4、5 世紀,茶就成了長江流域的居民喜愛的飲料。到唐代,烹煮的餅茶流行。

茶聖陸羽已經寫出了世界首部茶專著《茶經》,詳細叙述了茶樹的天然性質、精選茶葉的方法、适宜的茶具、煮茶的方法等等。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畫面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茶末入铛煮法。是現存最早表現唐代煮茶法的繪畫,展示了初唐時期寺院煮茶待客之風尚

宋代時,粉茶開始流行。人們把茶葉放在小石磨裡研磨成茶粉,再把茶粉放到開水中,用精美的茶筅攪打。宋人對茶更加狂熱,将茶飲上升到品玩的遊戲層面,鬥茶之風盛行。專情于藝術的徽宗皇帝,就是鬥茶、分茶的高手。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北宋]宋徽宗《文會圖》

宋徽宗所畫的茶宴傑作,也是對宋代龍鳳團茶點法和品飲環境的生動寫照

一代有一代之生活,明太祖朱元璋罷進龍鳳團餅茶,改進芽茶,明代的風俗為之一變。茶葉的煮法、點法逐漸淡出,改為簡便的芽葉沖泡。

同時,因為新的撮泡法流行,前代流行的碾、磨、羅、筅之類的茶具皆廢棄不用,泡茶的茶壺才真正出現。

從此,簡單的沖泡法保持至今,成為現代人的飲茶方式。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明]文徵明《品茶圖軸》

明代城市化發展迅速,茶館林立,園林興盛。文人士大夫優遊于山林,品茶作為一種符号,在紀遊、餞别、雅集、蔔居中,都有它的身影

日本踏着中國文明的足迹一路追随而來。805年,最澄和尚攜茶種由唐朝傳回日本,開始種植茶樹。1191年,随着入宋研究南派禅宗的榮西禅師回國,宋茶得以傳入日本。南派禅宗迅速普及,宋茶的儀式及茶的理想也随之傳播開來。到了15世紀,茶道已經在日本完全确立。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榮西禅師

02

獨樹一幟的茶道文化

為何茶道發生于日本,而非中國?周作人曾在《茶之書序》中說到,“茶事起于中國,有這麼一部《茶經》,卻是不曾發生茶道。正如雖有《瓶史》而不曾發生花道一樣。”因為是“中國人不大熱心于道,因為他缺少宗教情緒,是以對于道教與禅也就不容易有甚深了解了罷。”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豐原周延《茶道》

而茶道的“道”,即來自道家的“道”。茶道的形式來源于禅宗的飲茶儀式,而禅宗正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繼承者。茶道即在庸碌的日常生活中追逐美,是探尋生之藝術的唯美主義宗教,是道家思想的化身。

道家主張事物的真正本質隻存在于“虛”中。譬如,一間房子的實質,隻能存在于由屋頂和牆壁圍起來的虛空裡,而并不存在于屋頂和牆壁本身。“虛”能包容一切。一個虛懷若谷、敞開心胸、不囿于事物的人,能夠恪守和諧統一的原則,保持事物間的均衡調和。

正如迦葉拈花微笑的故事所表達的,對于禅宗卓越的洞察力來說,言辭不過是思想的障礙。佛教經典的全部影響,也不過是個人思索的注腳。禅宗信徒把事物外在的附屬品看作認清真理的阻礙,追求與事物内在本性的直接交流。他們主張隻要通過神聖的冥想,就能到達自我實作的極緻。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日本珍藏的禅宗六祖慧能像

禅寺的組織形态也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僧人們被分派了照管禅寺的專門工作。這些服務構成了禅僧修行的一部分。許多重要的禅宗問答,就在掃灑庭除和燒水沏茶的過程中進行。茶道的全部理想,就來自這樣一個禅的觀念,即在人生瑣事中發現偉大。

著名的茶道大師千利休,就是道釋思想的忠實實踐者。他用從茶室中得來的優雅的高标準,努力規範自己的日常生活。無論身在何處,都時刻保持心情的平靜。他永遠追求與宇宙的偉大律動相協調。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千利休

有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他的觀念。利休讓兒子紹安清掃露地并灑水。紹安做完後,利休說:“不行,還不夠幹淨。”指令他重新打掃。

紹安極不情願地又幹了一小時,轉身對父親說:“爸爸,再也沒有什麼要做的了。石徑已經沖洗過三遍,石燈籠和樹木都噴灑了足夠的水,苔藓和地衣也都青翠欲滴。地上沒有留下一根樹枝、一片樹葉。”

“傻孩子,”茶師呵斥道,“露地不是這樣打掃的!”說着,利休來到庭園,晃起一棵樹來。霎時間,金黃和深紅的樹葉片片飛落,庭園的地面上鋪滿了秋天織錦般的碎片。利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潔淨,還有美和自然。

03

日本近代啟蒙時期的先知

以茶道發出東方人自己的聲音

岡倉天心正是這種東方文化、東方藝術的熱心提倡者、宣傳者。岡倉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評論家、思想家,被譽為“明治奇才”,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岡倉天心

他1880年畢業于東大文學部。1890年,擔任東京美術學校校長,培育了一大批美術家。後與橫山大觀等人創立了日本美術院,上司新日本畫運動。從1893年起,他多次去中國、印度考察,加深了對東方文化的認識。1910年,岡倉成為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部長,為該館收集美術品。

他畢生緻力于美術事業,不僅是日本現代美術的開拓者和指導者,而且是東方文化藝術的宣傳家,強調亞洲價值觀應對世界進步做出貢獻。著名書評人劉铮說,岡倉天心可以說是日本的林語堂,不過他用英文著書紹介亞洲文明,比林語堂還要早三十年。

《茶之書》就是岡倉天心的名作。在本書中,他考察了茶道之種種,對茶道的藝術與精神做了鑒賞,并借此闡述自己關于東洋美學之理念。自出版後,風靡整個西方世界,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不光如此,在日本和中國也有多個版本流行,稱得上是媲美《菊與刀》的日本文化經典。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茶之書》英文版原版

04

與衆不同的版本

豆瓣高分推薦譯本 全新再版

本版力求貼近日本的文化風格。譯者尤海燕為華東師範大學日語系教授,長期從事日國文學的研究與翻譯工作,她于2010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茶之書》,受到豆瓣讀者的高分推薦。此次再版,希望能做到盡善盡美,不負衆望。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設計上,以茶葉之自然伸展形狀為主元素,封面和腰封均以茶葉的綠色為主,附以作者岡倉天心小像,與本書完美貼合。

書前選取13幅茶道花道浮世繪,全彩印刷,分别以茶家、茶園、茶室、茶道儀式、插花的順序排列,展示不同場景下的日本茶文化與插花文化。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每章的篇章頁,分别附以一幅選自《池坊生花模範花形圖譜》《花道古書內建》《華道家元池坊立生花集》的日本古典花道圖繪,呈現日本插花的經典樣式,共七幅。

風靡上百年,這本書講透了日本侘寂之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