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到了宋哲宗手裡,已曆六帝,度過一百二十多年了。

哲宗趙煦(1077-1100),神宗第六子,母朱氏,因五個哥哥皆早死,是以他得以長幼次序繼位,時年九歲。
當皇帝時,哲宗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其祖母高氏(滔滔)垂簾聽政。在他十七歲之前,國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決斷。
根據祖母的訓示,哲宗隻能簽書“可”或“不可”,即史上所說的“隅坐畫諾”。聽政後,他對此頗有怨言,不止一次地對大臣說:“朕當時坐在後面,個頭又矮,朝裡事情一無所知,隻能每天看着太皇太後的脊背和臀部”。
盡管高氏沒有放權給哲宗,但她一直沒有放松對他的管教。她委派呂公著、範純仁、蘇轼等賢達為哲宗的侍讀,想讓他成為恪守法度、通曉經義的皇帝,尤其是象仁宗一樣的仁慈君主。
在個人生活方面,高氏對她也是事無巨細,悉心管教。由于擔心哲宗耽于女色,年少傷身,高氏給他派了二十個年長的宮人侍候左右。晚上,哲宗每天要到高氏榻前的閣樓上就寝,令他十分反感。
哲宗十幾歲時,高氏想磨練他的理政才能,和大臣們議政時,常常征求一下他的意見,哲宗總是冷冷回答:“娘娘都處分了,還要我說什麼”。有一天,高氏發現之前她命人搬走的一個舊桌子又出現在哲宗的寝宮,便問他為何如此,哲宗答道:“這是先皇遺物”。高氏聽到不由大驚,已知自己死後,哲宗定會把自己的施政方針全盤否定。
<h1>1093年,高氏病逝,哲宗開始親政。他馬上貶谪司馬光、範純仁、蘇轼、蘇轍等元佑舊臣,提撥章惇、曾布等革新派,基本上推翻了高氏聽政時的所有舉措,朝野俱驚。</h1>
此後,朝堂上洛黨、蜀黨、朔黨等互相攻讦,争鬥不休。邊境上與遼、西夏戰事日益吃緊,面對錯綜複雜的國事,滿以為太皇太後死後自己可運籌帷幄、獨斷乾坤的哲宗,對此束手無策,無力解決。北宋政權延續到此,已“政事日敝”,種下了亡宋的禍根。
1099年秋,哲宗寵妃劉氏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哲宗大喜,取名趙茂,并冊劉氏為皇後。也許是樂極生悲,剛過了滿月的趙茂竟夭折了,哲宗非常難過,辍朝三日。禍不單行的是,僅僅隔了四天,他與劉氏兩歲的女兒楊國公主也暴病而亡,又辍朝三日。哲宗忍受不了接連的打擊,病倒在床。
<h1>1100年正月12日,哲宗病逝,年二十四歲。死後停喪七個月,于八月葬于永泰陵。</h1>
史載,永泰陵工程浩大,僅各種石塊就達三萬多塊,石匠達四五千人,民工等一萬多人。由于工程量大,日期緊,以山陵使章惇為首的官員心急如火,對工役們非常殘暴,緻使民工不堪虐待,紛紛逃亡。工地上饑餓、病累而死的日日不斷,死者多棄于荒野亂石之中,多年後,附近村民都可望見累累白骨。
《采石場筆記》載:居山土人皆雲,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若聲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魂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
這些沉魂冤鬼們發出的“聲役之歌”,當是在控訴章惇等的暴戾,乃至詛咒哲宗的勞民傷财吧!
陪葬在泰陵的,有他極其寵愛的皇後劉氏,還有她那位兩歲夭亡女兒楊國公主,公主的墳茔在當時也頗高大,顯示哲宗對她的疼愛。
<h1>盡管山陵修建如此宏大、堅固,但還是免不了曆史的劫運。</h1>
1130年,金朝扶持的“大齊”政權,對墳陵進行了破壞性的盜掘,陵内珍寶文物被劫一空。南宋高宗時期,有人在杭州市場上購得一隻水晶注子,高宗見到後,淚如雨下:“這是先帝哲廟陵寝之物,今零落至此,怎不傷心。”
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負責禮儀的官員)方庭碩出使金國,抽機會到宋陵察看。舉目所見,一片凄涼,各陵幾乎全被掘開,整個皇陵慘不忍睹。
方庭碩到了哲宗的永泰陵時,他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神:哲宗屍骨竟被抛擲于陵外。在古代社會,祖宗或者君父被開墳掘墓、暴屍荒野,是奇恥大辱,也是最令人傷心之事。這位臣子傷心痛哭,脫下身上的袍服,将哲宗的屍骨包裹起來,重新置放陵中。
就此事,後人有詩寫道:
先帝侍臣空灑淚,
泰陵春望已模糊。
事實正是如此。如今的泰陵,隻剩下一片莊稼地裡的土丘,遠遠望去,全無帝陵的氣派了。
《宋史》中這樣評價哲宗: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複善良,馴緻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微矣。籲,可惜哉!
哲宗無子,嗣君為神宗十一子趙佶(徽宗),二十七年後,趙佶和他的衆皇子、公主等悉被金兵所俘,北宋滅亡。是以有人曾這樣說:“北宋之亡,哲宗已埋下禍根。”
@非非空 原創首發
圖檔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宋史》,《中華帝陵》,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