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司馬狂/文

人,對于食物,是有頑固的基因延續的。徽州人,以稻米為主食,面食多為調節之用。我的孩提時代,除了裹餃是心頭喜好之外,其餘諸如粉皮、面條之流,那都是深惡痛絕的。可偏生母親就獨愛粉皮,此時節,我家餐桌上時不時就會出現苦馬煮粉皮。此物于我,不啻于苦口良藥啊。我記憶裡,足以用驚豔味蕾來形容的面食,唯有深渡街上的鍋貼餃。隻是自國中時候的緣锵一面過後,一晃廿載光陰逝去,那鍋貼餃竟然就再也沒有嘗過了。人們常說的“夙願”,大概就是指的我對于鍋貼餃的心心念了吧。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我讀書時候的深渡,那是繁華無比。碼頭上雲集着各路點心高手,馄饨、裹餃、澆頭面那是鄉人最為常見的面食。不過那時節,家裡人甚少讓我在外買吃食。不記得究竟是初幾的時候了,我在深渡街上,偶遇同桌胡鵬。恰巧當時,又是午餐時間,胡鵬拉着我在深渡大橋橋頭那裡,尋了一家沿街的小飯館坐下。我以為這裡大抵也是裹餃之類食物,卻沒想到胡鵬熟門熟路的叫了兩份鍋貼餃。那一盤鍋貼餃端上來的時候,耀着金燦燦的光澤,一縷熱氣氤氲在鍋貼餃上,令人望之,已然瞬間食欲大開。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如今,你讓我具體形容那鍋貼餃到底是什麼味道,足以讓我印象深刻,至今都念念不舍。我大概也是沒有辦法形容出來的,隻是在那時候,鍋貼餃給我留下的印象,足以讓我終身難忘。如今想來,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彼時家貧,鮮有在外吃食物的緣故,更多的還是這鍋貼餃本身的味道,着實讓人難忘。若幹年後,在杭州城裡,也有許多家因為鍋貼餃而出名的店鋪,我都進店嘗試過,那味道就是沒有當年深渡鍋貼餃的好。這真不是記憶擾亂了我的味覺,而是真正比較過後,我對于深渡鍋貼餃的由衷喜愛。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近些年回家比較頻繁,一直也想在深渡重溫鍋貼餃的美味,奈何每次都是匆忙而過,竟然就一而再的錯過了。前段時間,我的鳳池同村在朋友圈,曬出鍋貼餃的照片來。我總覺着這鍋貼餃,與我少年時候嘗過的鍋貼餃非常相似。細細詢問之下,同村告訴我的答案,正是我惦記了20多年的鍋貼餃,畢竟整個深渡也就隻有這家做的鍋貼餃,才有這樣迷人的色澤。店鋪如今開在深渡黃山大道上,就是在深渡農貿市場斜對面,據說是她自家的房子,難怪這麼多年,我在深渡大橋頭來回尋找,總是找不到鍋貼餃的蹤迹。對深渡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按圖索骥,走到深渡農貿市場附近,去尋“松麗小吃”就行。若還是找不到,那就隻能勞煩您鼻子下面的那個器官——嘴巴啦。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店名叫“松麗小吃”,自然是以店主的名字來命名店鋪的名字啦。這位在深渡街上,因一手鍋貼餃技藝冠絕江湖的汪松麗,如今已年過古稀。她本是洪琴人,嫁到深渡來的,洪琴人制作各式小吃點心在我們歙縣也是赫赫有名的。汪松麗家也是祖傳的手藝,從小随着父母親耳濡目染,她早就練就一身技藝。随着改革開放浪潮的湧來,汪松麗也就大膽躍入“海”中,租下店面,開始經營自己的飯館。最初的時候,主營的也是蒸糕、馃、包子、馄饨、稀飯這些祖輩傳下來的營生。後來,汪松麗發覺整個深渡街上做這類食物的人太多,競争有些白熱化。這時候,汪松麗偶然聽朋友,談及自己在外地吃過一種名為鍋貼餃的美食,如何美味。汪松麗雖然沒去外地嘗過鍋貼餃,但在默默聽完朋友的描述後,萌生了自己也做做看的念頭。你别說,汪松麗對于面食制作還真有天賦,幾番嘗試下來,居然就做出了美味的鍋貼餃。幾十年來,整個深渡街上,唯有松麗一家經營着鍋貼餃,旁人不是不想做,卻奈何怎麼也做不出來她的味道,這才是妥妥的民間高手啊。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汪松麗做的鍋貼餃,餡料是其獨門配方,你能吃出來的主要有蘿蔔、洋蔥、豬肉,其他的配料,諸位看官可以去現場挑戰一把,看看自己能不能品嘗得出來。鍋貼餃的餃子皮與吾鄉鄰裡間常包的裹餃不一樣,它是圓形的餃子皮,倒和北方人的水餃皮相似。隻不過,松麗鍋貼餃的皮,比之北方水餃皮要薄了許多。最初的時候,這餃子皮也是汪松麗自己手工擀的。近幾年,随着她年紀越來越大,才改用機器制作。原材料搞定以後,就全憑手上功夫,你仔細看,汪松麗包的鍋貼餃,那是一種用圓皮包的,卻又類似裹餃的形态,每一個褶皺都恰到好處,這才是真正的手藝,鍋貼餃好吃與否全在這個裡面了。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包好的鍋貼餃,依次排好,放入平底鐵鍋中,鍋底均勻的塗上農家自産的菜籽油。底下的爐子是煤爐,燒煤球的。你看如今城市裡的飯店做鍋貼餃,都是用的電爐子。雖然用電,友善且快捷,但很奇怪的是,它始終就沒有煤爐煎出來的好吃。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欲速則不達”吧。松麗鍋貼餃非常講究火候,其底之皮,略帶焦脆,色澤金燦燦的,恰到好處。多一分則焦,少一分則無香脆感。鐵鍋掀開,香味就撲鼻而來,這讓人肚子裡的饞蟲怎麼能忍啊!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晨起,踱着步子,步入松麗小吃店,來一碗濃稠的稀飯,配上些許小菜,再點上一盤鍋貼餃。一口稀飯,一口鍋貼餃,味蕾瞬間打開來。哪怕前夜通宵宿醉,此刻也能渾身酣暢。五塊錢十個的價格,也足夠親民,大快朵頤地吃上一回,也毫無壓力。幾十年來,松麗鍋貼餃依舊是我記憶裡的味道,依舊能讓我垂涎三尺,這就是她最大的魅力。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
「舌尖上的徽州95」深渡街上,讓我惦記20多年的鍋貼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