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是杭嘉湖水網地帶上一個自古相對富庶的小鎮,小時候周邊的大人總是很自豪的和我 們 說,“恩,曉得伐,我們新市是被叫做小上海的哦 。”小上海在我的記憶裡,總覺得自己家鄉是周邊縣鎮最繁華的,小鎮上的有一種小地域的優越感,以至于在少年的時候偶爾碰到周邊地區同齡人時,他們總會說新市人都很傲的,多數是有點排斥外地人的。但放到當下語言表述,是不是可以說是--羨慕嫉妒恨!
啰裡啰嗦地說這麼多,無非是想喚起小時候對那個小上海繁榮經濟的記憶。其中味道的繁榮裡應該會有醬羊肉。而醬羊肉又為何偏偏選擇了新市又或是為什麼偏偏是新市孕育了這百年傳承的老味。
查了些資料,早在清末的1874年,新市就有了直達上海的客輪,換而言之新市客輪直通上海已有了140年的曆史,是以叫小上海也足以證明了新市經濟在曆史上商貿繁華。清末民初時期,新市有着和南浔絲綢齊名的羊皮羊毛貿易,小羊皮遠銷西方,在清時就有專門的羊毛公所,民國時有皮毛同業公會。那時小羊皮有着嚴格的保鮮要求,在貿易過程時間過長羊皮便容易腐爛,是以必須在24小時之内運達上海加工處理,随後漂洋過海遠銷歐洲。
因為羊皮生意的發達,随之而來的就是産生了大量副産品--羊肉。羊肉食材充足供應也給新市的廚師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加之當時的新市是很多徽商去往上海,蘇州等地經商的重要轉戰之處,不管是沿新安江或杭徽古道,京杭運河是首選路徑。往杭州出發到新市剛好是路程上歇夜整頓之處,是以很多徽商在吃羊肉的同時也對羊肉的做法中融入了徽菜技藝中的重色重油重火功的特征。
直至今日的羊肉面店還保持着這樣的習慣,羊肉從土柴火竈的大鍋裡現割現切,然後裝入一隻高腳碗,上面淋入鍋中濃濃醬香的底湯,端上桌之前再撒上紅色小米椒碎,大蒜葉沫,姜沫,随後才會出現在食客面前。在新市吃羊肉還需配上本地出産的糯米黃。每每就着糯米黃将羊肉吃得差不多的時候,食客們就會讓老闆下二兩小面放入羊湯,趁着熱乎勁心滿意足地吃完,将碗往前一推,再喝一杯燙呼呼的紅茶,解解油膩。冬日的一天就在這樣的溫暖中開始。醬羊肉盛在高腳碗裡在新市當地被稱為羊餃,名字從何而來不得而知,我自己臆想為大意是取餃子的那種朵頤之後幸福美滿之意,因為在新市還有一個異曲同工的食物也是如此稱呼--鴨餃面。
也不記得從幾歲開始,記憶裡冬天的滋味就是那濃濃肉香的味道。家裡樓下有一個叫五寶的老人,老爺子是個五保戶,單身,無兒無女。我們幾個小孩經常會去他那裡找點零嘴,老爺子也着實喜歡我們,總會變戲法似的摸出一些幹果類的東西來滿足我們在那個物質尚未充盈年代的好吃貪嘴之欲。
五寶老人在冬天他是很講究很有儀式感的。冬天的清晨,他會去羊行街的羊肉面店去吃頭湯羊肉面。彼時的五保爺就會打上一杯本地的糯米黃,眯着眼夾起肉扔進嘴裡細細地咀嚼,那種惬意享受也許是他一年之中難得的舒适時光。因羊行街是我每天去上國中的必經路線,是以經常能看到老爺子在冬日的早晨那種得意逍遙的樣子。老爺子也會在那張老式的四仙桌邊喝酒時看到我,便會和我打個招呼。他總會笑眯眯地說,“來來吃塊肉,暖暖身子再去上學。”我也總會笑嘻嘻地回應,“老爺子 ,您慢慢吃,慢慢喝,我吃過了。”說話 的時候腳步是一刻也不會停留,但不是怕讀書遲到,而是怕自己一旦停下來抵擋不住那羊肉的誘惑。在那個還在長身體的年代,每天三餐還不能常見肉食的年代,我至今想來自己肯定是抵抗不住那一碗油汪汪,色澤紅亮,醬香迷人,可以撩動我所有味蕾的醬羊餃。
每年過年的時候,父親總會想着法子給我們自己做一鍋羊肉。因為那是 父母的工資要負擔姐和我的讀書以及家庭的日常開銷,是以家中備援的錢是不多的。是以是不可能讓我們像五寶爺那樣下館子打牙祭來滿足口腹的欲望。好在父親年輕時在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中也算得上自學成才的民間廚藝高手,做的一手好菜。是以家中的年菜中時有醬羊肉,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自告奮勇幫廚看火候,守着爐子添柴。為的就是趕在出鍋前那一塊頭鍋肉,父親也是樂的我存着這點小心思,這也是不善言辭的父親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父親的醬羊肉做法
食材:湖羊半隻或湖羊後腿兩隻
紅棗;紅糖;[甘蔗皮和甘蔗梢頭];八角;茴香;生姜;大蒜頭;紅曲;湖羊醬油;紹興黃 酒;鹽;蔥結。
做法:1、将羊肉切成大塊,放入冷水,加入生姜,料酒,蔥結,旺火煮沸,撇去浮沫,撈起羊 肉,沖洗幹淨。
2、鐵鍋中 墊入甘蔗皮和甘蔗梢頭,放入羊肉,将上述食材放入紗布包紮好放入鍋中。
3、加紹酒,紅曲,醬油,紅糖,鹽,加入前面的羊湯。
4、旺火煮沸烹制25-30分鐘,用文火焖制2.5-3個小時。
5、出鍋前拆骨,将肉入碗,上桌前撒入姜末,大蒜葉碎,小米椒碎酌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