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作者:珺瑤婉史

勝不離川,敗不離灣。

這句據說是是蔣介石在北伐前特意前往峨眉山求道時所獲贈的箴言,至今仍舊讓世人津津樂道。按照後來蔣介石的人生軌迹來看,此箴語倒确實是實作了,不過,這畢竟是曆史傳聞,況且玄學一事更是無人能夠說清。

雖說箴言一事真假無從考證,但是,蔣介石敗守台灣一事卻是真正有高人建言。這個人就是張其昀,說起他可能很多人有些陌生,但是作為“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他對于中國曆史、地理領域的發展那絕對是居功至偉。那麼,作為一個搞學術研究的學者大師,張其昀又為何要向蔣介石谏言“退守台灣”呢?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師從名家,學問有成</h1>

1900年,張其昀出生于浙江甯波,19歲中學畢業後,張其昀如願以償地考入了當時的南方第一學府——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初入南高的張其昀并未因自己的入學成績高而洋洋得意,相反,張其昀學習異常刻苦,因為在入學前他的目标就是拜入地學大家竺可桢的門下。

英傑荟萃的南高,當得起“天才”二字的學生司空見慣,是以要想得到名師的青睐,光有天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要讓人看見你的努力。漸漸地,張其昀的堅持讓竺可桢很是欣賞。

在南高求學的四年裡,張其昀不僅跟随竺可桢深研了地理學,還師從哲學大師劉伯明、史學大師柳诒徵學習了人文哲學與人文曆史。紮實、廣泛的學術功底,讓張其昀在畢業時收到了國内衆多報館所投遞而來的橄榄枝,最終,張其昀選擇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也正是這個決定,讓張其昀與國民黨結下了深厚的淵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7">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h1>

張其昀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期間,正逢陳布雷剛剛接任《商報》主編,很多涉及《商報》出版的作品,都需要查閱資料。因為陳布雷曾在商務印書館編譯過《韋氏大學字典》,對于哪裡比較熟悉,是以很多的資料都是來商務印書館查,而負責接待陳布雷的正是張其昀。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起初,張其昀和陳布雷隻是正常的工作交接,直到某一次,《商報》想要發表的一篇文章和地域有關系,但是在商務印書館陳布雷卻是遲遲找不到相關資料書籍。就在這時,身邊的張其昀為他解答了心中的那個疑惑,這讓陳布雷很是吃驚,沒想到商務印書館的一個小職員竟然有如此深厚的地理學知識。

在和張其昀交談後才得知,原來這個平時文文弱弱的小職員,竟是地學大師竺可桢的高徒,就這樣,張其昀和陳布雷慢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27年張其昀受邀前往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而一直奔走在革命道路的陳布雷則加入了國民黨并且深受蔣介石的信任,逐漸成為了蔣介石身邊的一大重臣。

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内部分化嚴重,中原大戰爆發。由于當時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在戰敗後都退守到了自己曾割據一方的行省,而蔣介石對于這些地方并不熟悉,不敢貿然追擊。就在這時,陳布雷向蔣介石引薦了張其昀。

張其昀到達蔣介石的辦公室後,向他詳細介紹了廣西、山西等地的地形,并說明了各地的險要地勢。蔣介石本來對于李宗仁等人也并不想趕盡殺絕,在聽完張其昀的講解後便放棄了要追擊的念頭。但是,對于張其昀,蔣介石卻是頗為重視,因為,雖然蔣介石不想再追擊李宗仁等人,但是對于他蔣介石眼中的“共匪”,卻是“情有獨鐘”。

而當時共産黨所活動的江西、湘鄂西、鄂豫皖等地,地形地貌則是更加隐秘多變,是以蔣介石清楚得知道張其昀将會對他有很大作用。但是,公然背叛革命、分裂國家的陰謀亂政,是不會為人民所信服的,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自取滅亡。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8">内戰近尾,谏言退台</h1>

1949年1月31日,随着平津戰役落下帷幕,國民黨在中原大陸的主力基本已經消亡殆盡。而蔣介石等國民黨高層上司對于自身的處境也十分明了,是以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國民黨内部都在緊急開會讨論,而讨論的内容卻是該退守到哪裡。

當時,國民黨内部中央軍的進階将領,一緻認為要撤到西南,以白崇禧為首的“原軍閥”派則主張退守到海南。蔣介石的心中也是偏向于撤到以蜀地為中心的西南,因為西南不僅地勢險峻、土壤肥沃,其四周更是有長江、秦嶺這樣的天塹,易守難攻。對于一心想着要反攻的蔣介石來說,西南無疑是最佳選擇。

但是,張其昀卻是極不贊同,而是極力建議蔣介石退守到台灣。就在蔣介石舉棋不定時,張其昀亮出了他的“殺手锏”:

其一,台灣島之前一直被日本殖民,而收回它的是國民政府,是以島内的居民對于國民黨有着擁護之情。

其二,台灣島内物質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使用率高,更重要的是,島内有日本人留下的諸多工業基礎,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三,台灣自回歸以來,一直緊緊握在國民黨的手中,而在1947年,孫立人将軍更是已趕赴台灣訓練新兵,是以如今的台灣是共産黨的勢力涉入最淺的甚至沒有共産黨的滲透。

其四,最重要的一點,台灣島作為四面環海的獨具之地,還連接配接着美國的遠東防線,如果共産黨想要渡海,那麼美國的航母艦隊一定不會坐視不理,有美國作為援兵,台灣必将穩固無憂。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在聽完張其昀的陳述與精确分析後,蔣介石終于是下定了決心,随後便是精心部署着退守的種種細節,最終于1949年12月敗退到台灣。

其實,幾乎就在張其昀向蔣介石谏言退守台灣之時,還有一個人也看出了國民黨戰敗後的最終走向。這個人就是當時的陸軍大學校長楊傑,而且還特意就此事給毛主席寫了一封長信,建議毛主席先行收複台灣。那麼,作為國民黨内桃李滿天下的元老級人物,楊傑又為何要背棄蔣介石,向毛主席暗自建議這極其重要的戰略布局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9">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h1>

楊傑是雲南白族人,家族世代都是勤奮之人,從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楊傑,更是深受影響。當時,他的父親在當地行醫,頗受尊重,是以也非常希望楊傑能夠學習醫術,行善一方。

但是,楊傑卻是有着更大的志向,他想要考取功名将來造福大理甚至雲南的所有百姓。便以長兄要繼承父親衣缽為由,前往了大理念私塾。在大理念私塾期間,楊傑便展現出了超高的天賦,那些經史典籍基本可以做到過目不忘,老師與同學都贊其天才。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1900年,11歲的楊傑便是因為天資卓越,而破例前往大理敷文學院讀書。時年九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舉國震驚。當時教他們功課的老師聽聞這個消息,特意一天沒有講授功課,而是為他們詳細講述了幾十年來外國列強侵略中華的種種惡行,并告誡他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讓幼小的楊傑心裡,第一次燃起了熊熊的民族大義之火光,以前不知國家蒙難,隻想造福一方百姓,此後,将以振興國家、民族為己任,護我國民。1905年,楊傑徒步到昆明報考京師大學,但是因為沿途用了太多的時間,等他到時已經過了招考的時間。随後,楊傑轉考了雲南陸軍速成學堂,也由此開始了其傳奇的軍旅生涯。

在這裡,楊傑接觸到了新思想,其内心想要救國于水火的信念也随之發生了一些微小的變化:腐朽的清政府并不能救存國民。

1907年,因為成績優異,楊傑被選為留洋生送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并在這裡結識了同樣一腔熱血的蔣介石。四年後,楊傑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到中國參加了孫中山先士上司的辛亥革命。

參與起事的楊傑被派往協助唐繼堯部,也由此,楊傑進入了黔軍。1915年,竊取了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複辟帝制,被革命者所不容,護國戰争爆發。在此次戰争中,楊傑任第4軍參謀長,當他到了才發現,這第4軍紀律松弛,組織渙散,武器裝備簡陋,根本沒有一點革命軍的樣子。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随後,楊傑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僅僅不過月餘的時間,整個第4軍煥然一新,成為了西北戰場當之無愧的主力部隊。而楊傑也因功勳卓著,在戰後榮升為陸軍中将。1921年,楊傑再次前往日本,并于1924年冬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回到祖國。但是,楊傑不會想到,這次回來後,曾經親密無間的好戰友,已經變得自私自利,全然不再将救國救民為己任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0">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h1>

楊傑回來後,孫中山先生準備北伐,并為此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楊傑聽聞後,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的此項決策,他認為,中國終于到了該推倒重來的時候。而在北伐期間,楊傑與中國共産黨人的接觸讓他大為吃驚,這個才興起的“小政黨”竟然有着那麼大的宏偉理想,也是以,楊傑覺得共産黨人和自己志同道合,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天有不測風雲,北伐剛剛勝利,孫中山先生便病倒了,最終于1929年6月1日病逝于南京。而接任的蔣介石,獨裁思想已經“病入膏肓”,開始打擊一切可能威脅到他獨裁地位的勢力。

更為令楊傑憤恨的是,自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蔣介石竟然下令執行“不抵抗政策”,無數革命者用鮮血換來的山河竟然就因為為了實作蔣介石的獨裁而拱手相讓。這是楊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楊傑開始積極宣傳全民抗日,反對内戰。

楊傑的這一舉動,無疑是觸怒了蔣介石,他已經全然記不起十幾年前,曾經在日本促膝長談的兩個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隻知道眼前這個人膽敢公然反對自己的指令。由此,楊傑開始被蔣介石疏遠、架空,甚至惡性報複。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但是,蔣介石也不敢做得太過,因為楊傑的身份擺在那裡,不僅是國民黨的元老,更是當時諸多國民黨出色将領的恩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1">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h1>

國共内戰爆發後,楊傑不忍骨肉相殘,遂退居幕後,專心研究軍事戰略。1949年,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政府開始商量着退守至何地的事宜。作為已經被蔣介石拉進“黑名單”的楊傑,顯然是不可能參與到讨論中的。

但是,這卻并不影響楊傑的判斷。作為當時最為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之一,楊傑很快就分析出了蔣介石最終會選擇敗守台灣。但是,到了那個時候,有美國的介入,祖國統一将會極其艱難。為了民族大義,楊傑最終決定不顧個人安危,給毛主席寫信。

在渡江戰役發起的同時,楊傑的親筆信也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楊傑在信中指出,如今國民黨敗局已定,解放軍應該先集中兵力攻下台灣,然後再調轉方向收拾西南、西北等地的殘餘國民黨勢力。因為,台灣作為國民黨遠離大陸的富庶島嶼,也是美國能夠找借口介入保證國民黨最後的退路,一旦要是讓國民黨與美國有充足的時間部署,那麼到時再想收複,将會難如登天。

誰都知道,作為二戰最大的赢家,美國的軍事力量遠非當時的中國可比。楊傑的此番戰略構想确實觸動了毛主席,因為楊傑分析的也正是毛主席一直有所擔憂的。但是,當時的解放軍基本沒有海戰資源,如果美國早有部署,那麼到時将會腹背受敵,已經穩定的大陸局勢也将再一次陷入動蕩。

是誰指點蔣介石退守台灣?又是誰建議毛主席先奪台灣?師從名家,學問有成結識陳布雷,深受蔣重視内戰近尾,谏言退台深谙兵法與民族大義的革命家與蔣理念分歧嚴重,慘遭迫害洞悉局勢,向毛主席谏言先取台灣

就在毛主席斟酌楊傑的建議期間,蔣介石卻是從國民黨保密局的口中得知了楊傑給毛主席暗自送信一事。惱羞成怒的蔣介石當即便下令,命毛人鳳不惜一切代價暗殺掉楊傑。楊傑畢竟是桃李滿天下的國民黨元老,蔣介石的指令剛一下達,便有曾經的學生偷偷将消息告訴了楊傑。

随後,楊傑化名楊漱石乘飛機逃往香港。中共中央得知楊傑逃亡香港後,馬上發電表示,希望楊傑将軍赴京洽談。但是,已經喪心病狂的國民黨特務卻是發動了大批人馬,最終于香港軒尼詩大道260号楊傑的住所出殺害了這個功勳卓著的國民黨元老。

可憐楊傑将軍,畢生之精力都奉獻給了民族解放事業,到頭來卻被自己效力數十年的國民黨所害死。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楊傑将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