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作者 | 槐蔭書話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态

我坐在家裡的廚房抽煙,依次看一眼洗衣機、水管、暖氣片、竈台,心裡想,有了洗衣機,我就不用到井邊挑水,再拿個大盆,支着搓衣闆洗衣服了。有暖氣,冬天就不怕室内寒冷,可以安靜地坐下來讀書。有天然氣爐竈,就省得劈柴、買煤生火了。生活的便利,節約不少用于物質生存的時間;那麼,我用節約下來的時間做了些什麼?是否生活友善後我們變得更勤奮,工作成就更大了?為什麼物質豐富了,生活友善了,還有不少人發牢騷,感覺不幸福?

我有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是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他的舊居門口,在紅柱綠窗下堆着幾摞黑色的蜂窩煤。過去,凡是住在老城區的居民,對蜂窩煤都不陌生:它是做飯取暖的生活必需品。在計劃經濟時代,家家有煤本,是政府配給供應的。制造蜂窩煤的煤場,我曾去過幾次,因為我們家短時間使用過這種燃料,我有親身體會。這種民間發明的燃料,是煤末混合土做成的,熱力弱,做飯取暖都不好使,家家又離不了。我是山西人,很看不上這種美其名曰“蜂窩”的煤。……我盯着顧先生家門口的蜂窩煤,心中感歎:顧先生進京後,近三十年,就靠這個吃飯取暖。

蜂窩煤,如果是熬湯,倒是上選,因為它的火力虛弱;要是用炒勺炒個主要靠火候出味的菜,則不靈光。冬天取暖呢?孫犂寫過一篇《火爐》,就是蜂窩煤爐的寫照。在大房子裡,隻有身體靠近它,才能感受到一點溫暖。 人老怕冷,我沒有親身體驗,是從書本上看到的。詩人徐遲曾用詩的語言說:“冬天把我打倒了!”我在武漢生活過,知道武漢的冬天對老人的威脅。章含之在回憶徐遲的文章裡,答應徐遲在冬天來北京住在她家,因為史家胡同的房子多,冬天有人燒暖氣。徐遲為了越冬,很是期盼,但章含之反悔了,怕人說閑話。一個著名詩人,像一隻寒号鳥,冬天想住在北京的一個有暖氣的平房裡都大大失望了。

1977年11月15日,顧颉剛先生給華國鋒、鄧小平寫信,談他的工作、生活和身體情況,信中有一段話:

“北京的寒期太久,而我的氣管炎已有三十多年的曆史,一到霜降節必發,把我困住半年,才得自由活動。家中雖早生煤爐,亦無益于我的痼疾。有時發得厲害,胃中出血,住進醫院。可是一經住院,病即霍然,這是因為醫院裡生的是氣爐,門窗又嚴緊,保住了一定的溫度之故。我家書多人多,普通的宿舍兩個單元也不夠住,是以搬家極難。我冒昧地請求政府,可否為我換一處較為溫暖和寬敞的住處,使我能稍延歲月,争取多做些工作,完成我多年的宿願。”顧信的内容,還有要求給他配助手,把王熙華調北京。這些要求,中央很快就解決了。

顧先生一家搬到了南沙溝,居住條件大大改善。他高興地給王熙華寫信:“蒙上司給我以釣魚台住屋一所,其地有湖泊林木之勝,适于靜修。又以我家藏書過多,許保留原屋,以便庋藏。您來此後,兩方皆可留宿。”南沙溝在釣魚台東,一路之隔,顧信說的是方位。冬天再也不怕冷了,顧先生喬遷,心情有多愉快!從通信中可以看出來。但是,因老病複發,搬到新居未滿三年,顧先生就逝世了。搬家後,他在醫院的時間比在家裡多。病重時,他對探望他的學生說:“我不怕死。我肚子裡還有十幾篇文章,文章寫完就去死。”一代宗師,一生想的隻是學問上的事。南沙溝新居有暖氣,冬天不再怕冷,但死亡又逼近,能做點事的時間很有限了。

我在廚房抽煙,腦子裡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九九歸一,是回到一個常識和信念,那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肚子裡,不要光是湯湯水水,總還得裝點有益于社會的東西。物質生活友善後,我們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用于工作和适當的消閑,而且馬上做!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看了顧颉剛先生在東城幹面胡同的舊居照片,心中無限感慨

*本文為孔網書友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