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時光不會倒轉,真是這樣的嗎?一定是。是以說,人是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對嗎?當然是,但也不一定對。
我們不能讓時光倒轉、也不能回到過去,但曆史能。曆史不但能讓我們回到過去,還能讓我們停留在過去,審視當下和未來。就這麼神奇,如同挂在牆上的時鐘,總是朝着反方向走,走向過去,卻服務着當下和未來。

《戰國策·趙策一》雲:“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現在,人們已經将這話當成一個成語,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鑒。雖然,老百姓愛把它說成“吃一塹長一智”,更淺顯和直白了一些,但也是我們從曆史中汲取的智慧。
中國為什麼不會像蘇聯一樣解體?其實,這個問題,早在民國時就有答案了。
戴季陶,今天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那麼就在此做以簡單介紹:1891年—1949年,男,初名良弼,後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廣漢,中國國民黨元老,中國近代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人物。
戴季陶在人生最風光的時候,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是蔣介石的忠實“智囊”。他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在訓政時期任第一任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主要作品有《日本論》《青年之路》《學禮錄》《東方民族與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價值》等等。
戴季陶有句名言:“中國是以能團結為一體,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為出于一個祖先。”說這話時是在1929年,當時,顧颉剛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出版了一本叫《中學用本國史教科書》的書,書中認為“(黃帝)實在的事迹,還是暧昧難明……或許是後來的人推想出來的一個奠土建國的古帝”。 戴季陶見了非常憤怒,說:“如今說(指的是像顧颉剛一樣的這類學者)沒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國人民團結為一體的要求解散了,這還了得!”還說:“民族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學者們随意讨論是許可的,至于書店出版教科書,大量發行,那就是犯罪,應該嚴辦!”
結果是可以想象得出來的,《中學用本國史教科書》被查、被封,而顧颉剛又把戴季陶的這些話寫到了另一篇文章《商務印書館和我的史學研究》裡。當時,《中學用本國史教科書》中沒提“盤古”,把對曆代所推崇的“三皇五帝”做了簡單化處理,或者說是略叙其事,并加上了“所謂”兩字,“暗示”了顧颉剛的這樣一種觀點:幾千年來就具有高大形象的人物,其實并不可靠。
對顧颉剛的這種說法首先表示不滿的是王鴻一,1874—1930年,名朝俊,字鴻一。清末濮州沈口裡劉樓村(今屬鄄城縣張志門鄉) 人。民主革命時期革新派,教育家。12歲讀完四書五經,18歲進秀才。曾任山東教育廳長、山東省議會議長。針對三皇五帝被所謂,王鴻一提出彈劾商務印書館的議案,主張政府加以查禁。之後便有了戴季陶的憤怒,民國國務會議據《中學用本國史教科書》共印160萬部,向商務印書館開出160萬元罰單。
此事發生時,有這樣一個曆史背景,那就是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起,一些學者提出通過民族主義凝聚人心,主張以民族主義救國,黃帝逐漸成為“國族共祖”,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和教化的普及,地位在國人的心中變得更加穩固和不可動搖。顧颉剛在這種背景下“懷疑” 國族共祖的黃帝,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雖然,商務印書館拿不出那麼多錢,最終通過托人四處活動,被免去罰款,以禁止發行了結此案,但至此,由國族共祖派生出來的“炎黃子孫”這一概念,獲得官方保護,成為定論。時至今日,更是紮根于國人心靈、流動于國人血液的共同認知。
我們要說的是,這種認知基于中華民族内部平等團結,對外同仇敵忾,并經曆了打敗他族入侵和建設美好新中國的實踐檢驗,不僅是曆史的既成事實,更是現實與未來發展的多元一體的永恒格局。是以,中國是不會像蘇聯一樣解體的。
最後,我們講一個唐朝的故事。主人公叫黠戛斯,唐代西北民族。按史書的記載,他們的長相“人皆長大,赤發、析面、綠瞳”(《新唐書·回鹘傳下·黠戛斯》),用今天的話來說,可能就是有些外國人的形象了。正是這些“外國人”,在史書的記載裡卻是:“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意思是,他們如果是黑眼睛,那麼必是漢将李陵的後裔。
唐太宗李世民時,黠戛斯來到長安“認親”,受到了李世民的熱情接待。公元708年,唐太宗早就過世了,但黠戛斯又派人來長安尋根問祖了,唐中宗對他們說:“爾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意思是我們是一家人,不能和别人比,把黠戛斯使者感動得連連頓首。事實也是,黠戛斯一直把自己看作與唐朝有着親戚關系的蕃邦,曾多次派兵參加唐朝打擊後突厥的軍事行動。
這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長相完全不同的中國的兩個民族就能說出我們是一個祖先的話,1000多年後,誰還能因為在中國境内長相不同而說出某個民族不是中國人、中華民族呢?事實也是,中華民族一直共信各民族出于一個祖先,尤其是過去曾常騷擾中原甚至與中原為敵的一些民族,也都認為自己與中原人民有着一個共同的祖先,從匈奴到鮮卑,再到契丹、女真、蒙古無一例外。是以,那些想要就此做文章進行挑撥的所謂學者們,一直在這方面收效甚微,最終一敗塗地。
這也是神奇的曆史,已經不再是挂在牆上的時鐘,總是朝着反方向走,而是走到一定的地方告訴人們,過去是什麼樣,當下或者将來可能會是什麼樣。是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别看重曆史,乃至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記錄曆史、書寫曆史、尊重曆史,而中國人特别看重曆史,不是因為我們總想要回過去,而是在認知過去的同時,發現現在并預測未來。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