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世界 成就更好的自己

閱讀世界 成就更好的自己

訪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傑

閱讀世界 成就更好的自己

昆明東方書店,最早創辦于1926年,在西南聯大時期,聞一多、汪曾祺、李公樸、林徽因等經常光顧。圖為在原址複建、重新經營的東方書店。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又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産權。”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讓我們又一次領會:讀書,世界就在眼前。

腹有詩書氣自華

記者:品書香,可以養浩然之氣;悟書韻,能夠修從政之德。我們自古至今都是愛圖書、愛閱讀的民族,這是當之無愧的民族文化基因,結合多年學習、實踐經曆,您對此有怎樣的觀察和體會?

王傑:現在谷雨節氣剛剛過,雨生百谷,這是非常溫馨感人的畫面。這幅畫面不由人想起孔子帶領一衆弟子讀書學習的場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中這一段叙事記載,非常生動活潑,隻用寥寥數語,就勾勒出古代師生在一起互相切磋、學習的場景。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注重讀書的優良傳統,“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腹有詩書氣自華”等古訓名言,至今依然在不少中國人腦海裡萦繞,甚至仍被不少家庭視為家教家訓,寄寓着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科技進步、文明昌盛的今天,讀書不僅事關一個人的修養,決定一個人的最終高度,還影響着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競争力,也可以說,讀書是一個民族複興、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與以往相比,目前在我們國家,讀書被高度重視,被大力提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倡導全社會加強讀書學習。

“全民閱讀”目前已連續九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也已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内容。社會各界也紛紛開展各種讀書活動,聚焦“黨史學習”,引導學習“四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關注青少年、老年人等等,各類活動生動多彩,各種主題層出不窮。

比如,我們關注到,從4月18日的學術狂歡夜開始,商務印書館準備了20餘場線上活動,與廣大讀者一起讀書。

商務印書館,在讀書人中一點都不陌生,這家創辦于1897年的印書館,是中國出版業中曆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而且商務印書館的創立标志着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商務印書館創造了很多“第一”,比如生産制造了中國第一部漢字打字機,出版中國第一部近代辭書——《辭源》、中國第一部規範辭書——《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則成為世界辭書銷售之最,凡此種種。

我關注到,4月19日晚釋出的2022年4月“商務印書館十大好書”中,有一本《重塑田園: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農人返鄉手記》。這本書聚焦24位新農人,圖文并茂地呈現他們返鄉創業、重塑農田的真實經曆。隻看到介紹這本書的幾句話——“重塑田園,就是重塑時間。親近土地,就是親近我們自己”,就讓人心中産生一種感動。

這是時代的進步,在圖書裡的縮影。

随着科技的發展,我們讀書的途徑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比如各種各樣的電子閱讀器,手機閱讀App,還有一些聽書軟體,對眼睛不友善的讀者也很友好。

在今天,我們幾乎可以實作随時随地讀書,這些都為全民閱讀提供了條件,是時代進步帶來的福利。

世界讀書日,隻有一天,但是我們讀書卻在每一天

記者:現在很多媒體平台推出許許多多的讀書活動,比如由中華書局和桐鄉市政府發起的“伯鴻書香獎”已連續舉辦五屆,這樣的活動在全社會數見不鮮。您曾擔任《平“語”近人》思想解讀嘉賓,您覺得包括《平“語”近人》在内的讀書推廣活動對于成風化人、凝心聚魂起到怎樣的重要作用?

王傑:“伯鴻書香獎”是由中華書局、桐鄉市人民政府聯合發起的一項社會公益文化活動,今年是第五屆。我作為一名學者,看到這樣的文化活動,感到非常欣慰。比如獲得今年組織提名獎的“向草原”助學志願服務中心,這所助學志願服務中心來自山東省淄博市,自2018年成立以來在課程設定和活動形式上不斷創新,注重“教”“讀”結合,定期面向牧區學生開展文化閱讀推廣。他們通過設定中華悅讀賞析、中華傳統神話故事、朗誦與表達、傳統文化電影賞析等一系列文化課程,提供中華文化閱讀書籍、開展“圖書漂流”等多樣閱讀形式,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擁抱傳統文化。

世界讀書日,隻有一天,但是我們讀書卻在每一天,而且是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互動,正所謂“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像中華書局“伯鴻書香獎”這樣獎掖讀書的活動,就好比三月天的春雨,能夠催生萬物。

總的來說,這些讀書活動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引導,通過這些活動使人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把年輕人吸引過來,讓他們對讀書有新的認可。讀書有用無用,古人就曾争論過。早在先秦時代,孔子弟子子路就曾經提出過“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認為讀書耽誤事兒,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被孔子嚴厲地批評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讀書的意義有增無減,這些流行的讀書推廣活動在人們都更追求快節奏的時代,正可以使人們沉浸身心、好好讀書,進而更深地了解讀書的魅力、體悟讀書的力量,增強對讀書的興趣。

另一個是指導,因為讀書既要講究方法,又要有所選擇,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多數人隻知道前一句而不知道後一句,天下的書汗牛充棟,窮盡一生也讀不完,是以還必須要會讀書、讀好書,這些活動可以給我們推薦更有價值的好書,比如像《平“語”近人》之類的節目就可以更高效指導我們的生活。還可以提供一些讀書建議和方法指導,這些都可以提高我們閱讀的品質。

讀書是一件終生要做的事,全民讀書的倡導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形成熱愛讀書的風尚,使全民讀書在中華大地蓬勃開展,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文脈,進一步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凝魂聚氣、強基固本。

用讀書澆灌生命的沃土

記者:包括黨員幹部在内的廣大讀者群體,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這樣才能使一切有益的知識、一切廉潔的文化入腦入心,沉澱在我們的血液裡,融彙到我們的行為中。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追求,對于黨員幹部立身、處世、為政而言,有着怎樣的積極影響?

王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自古以來,凡“仕者必為學”。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意思是說,要當個好官、稱職的官,就得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執政本領。《荀子》全書的第一篇就是《勸學》。荀子說,學者非必為仕,仕者必為學。學習不是為了當官,但要當個合格稱職的官,就一定要學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激勵和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共産黨治國安邦的重要思想資源。傳統文化中蘊含着豐富思想智慧,值得黨員幹部去學習。提高黨員幹部自身素養,需要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也是中國共産黨一個重要的優良傳統。

我講一個親身經曆的事情,自2015年我和一衆同仁倡導的“上司幹部學國學全國行”活動第一站走進陝西省榆林市,至今已成功走進了全國十八個省市地區,為各地各級上司幹部講授《古代官德與幹部修養》《國學智慧與為政之道》《傳統文化與修身做人》等專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而且很多人在課後主動與我們探讨問題、交流體會,教學是相長的,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對我們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參考。因為隻有知道廣大黨員幹部的興趣點和側重點,我們的傳播推廣才更能有的放矢。

我們講,要推動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去實踐的,換句話說,典籍中的道理,需要現代化表達,需要結合今天的實踐更好傳播和推廣,隻有落地才能生根。

黨員上司幹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各項建設的推動者、領跑者。《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君子在這裡就是指為政者,黨員幹部要想起到切實的帶頭作用,化民成教,必須通過讀書學習。

清代有位詩人蕭掄謂,寫過一首《讀書有所見作》的詩,其中有這麼幾句:“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這幾句詩通俗易懂,形象深刻。讀書學習對一個人提升涵養和氣質、開闊眼界和格局大有裨益,這個道理是不言而明的。

推斯言,我們應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政德修養緊密聯系起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積跬步至千裡,彙細流成江海。

《大學》說“一言偾事,一人定國”,黨員幹部不斷讀書學習,不僅是修養和責任,也是引領——引領更多的人來讀書,用文化浸潤整個社會,讓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思想澆灌我們生命的沃土。(本報記者 劉同華)

更多内容,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