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作者:孔夫子旧书网

作者 | 槐荫书话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我坐在家里的厨房抽烟,依次看一眼洗衣机、水管、暖气片、灶台,心里想,有了洗衣机,我就不用到井边挑水,再拿个大盆,支着搓衣板洗衣服了。有暖气,冬天就不怕室内寒冷,可以安静地坐下来读书。有天然气炉灶,就省得劈柴、买煤生火了。生活的便利,节约不少用于物质生存的时间;那么,我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做了些什么?是否生活方便后我们变得更勤奋,工作成就更大了?为什么物质丰富了,生活方便了,还有不少人发牢骚,感觉不幸福?

我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是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他的旧居门口,在红柱绿窗下堆着几摞黑色的蜂窝煤。过去,凡是住在老城区的居民,对蜂窝煤都不陌生:它是做饭取暖的生活必需品。在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有煤本,是政府配給供应的。制造蜂窝煤的煤场,我曾去过几次,因为我们家短时间使用过这种燃料,我有亲身体会。这种民间发明的燃料,是煤末混合土做成的,热力弱,做饭取暖都不好使,家家又离不了。我是山西人,很看不上这种美其名曰“蜂窝”的煤。……我盯着顾先生家门口的蜂窝煤,心中感叹:顾先生进京后,近三十年,就靠这个吃饭取暖。

蜂窝煤,如果是熬汤,倒是上选,因为它的火力虚弱;要是用炒勺炒个主要靠火候出味的菜,则不灵光。冬天取暖呢?孙犂写过一篇《火炉》,就是蜂窝煤炉的写照。在大房子里,只有身体靠近它,才能感受到一点温暖。 人老怕冷,我没有亲身体验,是从书本上看到的。诗人徐迟曾用诗的语言说:“冬天把我打倒了!”我在武汉生活过,知道武汉的冬天对老人的威胁。章含之在回忆徐迟的文章里,答应徐迟在冬天来北京住在她家,因为史家胡同的房子多,冬天有人烧暖气。徐迟为了越冬,很是期盼,但章含之反悔了,怕人说闲话。一个著名诗人,像一只寒号鸟,冬天想住在北京的一个有暖气的平房里都大大失望了。

1977年11月15日,顾颉刚先生给华国锋、邓小平写信,谈他的工作、生活和身体情况,信中有一段话:

“北京的寒期太久,而我的气管炎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一到霜降节必发,把我困住半年,才得自由活动。家中虽早生煤炉,亦无益于我的痼疾。有时发得厉害,胃中出血,住进医院。可是一经住院,病即霍然,这是因为医院里生的是气炉,门窗又严紧,保住了一定的温度之故。我家书多人多,普通的宿舍两个单元也不够住,因此搬家极难。我冒昧地请求政府,可否为我换一处较为温暖和宽敞的住处,使我能稍延岁月,争取多做些工作,完成我多年的宿願。”顾信的内容,还有要求给他配助手,把王熙华调北京。这些要求,中央很快就解决了。

顾先生一家搬到了南沙沟,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他高兴地给王熙华写信:“蒙领导给我以钓鱼台住屋一所,其地有湖泊林木之胜,适于静修。又以我家藏书过多,许保留原屋,以便庋藏。您来此后,两方皆可留宿。”南沙沟在钓鱼台东,一路之隔,顾信说的是方位。冬天再也不怕冷了,顾先生乔迁,心情有多愉快!从通信中可以看出来。但是,因老病复发,搬到新居未满三年,顾先生就逝世了。搬家后,他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多。病重时,他对探望他的学生说:“我不怕死。我肚子里还有十几篇文章,文章写完就去死。”一代宗师,一生想的只是学问上的事。南沙沟新居有暖气,冬天不再怕冷,但死亡又逼近,能做点事的时间很有限了。

我在厨房抽烟,脑子里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九九归一,是回到一个常识和信念,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里,不要光是汤汤水水,总还得装点有益于社会的东西。物质生活方便后,我们要把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工作和适当的消闲,而且马上做!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看了顾颉刚先生在东城幹面胡同的旧居照片,心中无限感慨

*本文为孔网书友整理、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