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他一生中還做了兩件大事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一是作為王安石變法的強烈反對者、保守派領袖,在晚年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二是用了19年時間,編纂完成《資治通鑒》。一個人一生做成一件大事,就可以說沒有枉來世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司馬光的人生是成功的。而令我們驚喜的是,這位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學家,竟然和衡水有着深厚的淵源,據史料記載,他是冀州的女婿。
千裡姻緣一線牽
司馬光祖籍陝州夏縣,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東北。他的先祖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三弟,博通經史,很受曹植和曹丕的賞識。西晉建立後,被封為安平王,食邑四千戶,安平國的國都就在今冀州。是以,司馬光家族從那時起就和衡水有了深厚的淵源。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中進士後,從河南洛甯縣主簿任上步入仕途,後來做過光山縣知縣、耀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職,宦官沉浮幾十年,最後死在晉州知州任上。司馬池曾兩度在四川任職,首先是任郫縣尉,管理一縣治安,曾成功制止城内騷亂。再次入川時,任遂州小溪縣縣令。就是這一時期,他為自己的三子司馬光定下了終身大事。
當時在四川任職的有一個冀州人張存(984—1071),職務比司馬池高一些,因事受牽連,被貶到四川。張存任職的地方離小溪縣不遠,他和司馬池是朋友,比司馬池年長幾歲,兩人閑暇時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吟詩唱和。司馬光此時大約八九歲,經常站在父親身後,為長輩們端茶倒水。他是個早慧的孩子,早在五六歲時,就對讀書産生濃厚興趣,尤喜《左氏春秋》,經常把老師講授的内容再講給小夥伴們聽。由于有些功底,他能迅速準确地回答父輩們的提問。
北宋的士紳之家,為女孩子選擇夫婿,一種風俗是“榜下捉婿”,即發了皇榜後,從那些金榜題名的新科進士中選擇郎君,女家不但不要男方的彩禮,而且還很舍得付出一些錢财,這叫作“系捉錢”。宋真宗曾針對這種風俗,寫過兩句有名的詩,“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顔如玉”;其次是士大夫之間互相通婚。當時張存看到司馬光小小年紀,出口成章,眉宇間有一股不尋常的氣概,認定這個孩子将來肯定有出息,就把自己的二女兒許給了司馬光。正處于懵懂少年時期司馬光,被父輩們一拍即合,就這樣成了未來的冀州女婿。後來司馬池到河南光山縣任知縣,司馬光随父到任所,在一次和小夥伴們玩耍時,發生了脍炙人口的“砸缸”故事,證明了他遇事不慌、能當大事的潛質,也驗證了張存識人于微的非凡能力。
司馬光
司馬光20歲時中進士。古人講究“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等待朝廷任命的日子裡,張家早已等得心焦,多次催促司馬光完婚。新婚妻子比他小四歲,正當妙齡,端莊賢惠。司馬光在一年中完成了人生的兩件大事,陶醉在雙重喜悅裡。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光是冀州女婿,他的姐姐在他之前嫁給了安平崔氏家族的一位士人,成了衡水的兒媳婦。
來自衡水淩煙閣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