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明三大案;左良玉清君側 清軍南下 岌岌可危的南明 逐鹿系列之七

作者:大鵬人文

前情提要:

當天晚上,許定國給高傑和他的侍衛們每人安排了兩個妓女陪睡,然後半夜派人沖入高傑住所,大開殺戒。高傑聽到喧鬧聲,起身想跑,結果兩個妓女按住他不讓他跑,高傑被砍死。

許定國随即率軍投降清朝,高傑的軍隊聽聞高傑被殺,從歸德跑到了睢州,盡屠全城,老弱無孑遺,波及睢州方圓二百裡。

高傑的死,後果相當嚴重。

雖說高傑這個人一貫飛揚跋扈,不聽調遣,部隊軍紀也差。但是,他有兩個相對此時其他南明将領相當突出的優點。

第一,他的部隊戰鬥力強,比較能打;第二,他出身民軍,也就是流寇,頭腦相對簡單,沒有傳統明軍軍官那些首鼠兩端的毛病,也就是相對忠誠。這次高傑願意聽從史可法調遣,北上抗清,也反映了這點。

但是,現在高傑死了,史可法精心組織的将明朝軍事勢力推進河南、守住黃河防線的計劃就此落空。史可法聞高傑死訊頓足長歎:

“中原事不可為矣,國事盡被許賊所壞”。

之前我說過,高傑的軍隊是江北四鎮戰鬥力最強的,但他的部隊來源也是最複雜的。像他的侄子李本深、胡茂桢領的軍隊,是他從李自成那裡帶出來的;郭虎是原是孫傳庭秦軍的将領;楊承祖是民軍頭領羅汝才的舊部。如此複雜的人員構成,也隻有高傑能鎮得住場子。

而高傑死後,他的軍隊就少了主心骨,其軍隊在睢州屠城時,史可法就曾出面勸阻,但沒有人聽。

為了防止睢州事件再次發生,史可法将高傑的兵馬一分為七,李本深駐歸德,楊承祖駐夏邑,唐應虎駐虞城,苗順甫駐砀山,李翔雲駐雙溝,胡茂桢、郭虎駐泗州,李成棟駐徐州。

好啦,一個後來的比較重要的男配角登場了,他就是駐守徐州的李成棟。

明末清初這些投降清朝的大臣、将軍中,要論人品之惡劣、做人之無恥、禍害百姓之嚴重,無人可出李成棟之右。清軍有争議的幾次屠城,李成棟都是重要幫兇。

李成棟,字廷桢,号虎子,陝西甯夏人,綽号“李诃子”,跟随李自成的部将高傑參加民軍,高傑綽号是“翻山鹞”,後來他跟随高傑投降南明。

關于高傑參加民軍的經曆,我看到過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說他少年時即跟着高傑為盜,後來幹匪,再後來投靠了農民軍,然後在高傑勾引李自成老婆刑氏後,跟着高傑一起叛投明軍。

第二種說法則說李成棟雖然是高傑的部下,但是他不是農民軍出身,是甯夏的明朝邊軍,跟着甯夏總兵賀虎臣打工。後來因功調任河南鎮标遊擊,還參加了開封之戰。因為在開封之戰中立了功,升了副總兵,調到南直隸。崇祯上吊後,北方淪陷,高傑部從山西跑到了南直隸,李成棟就投靠了他。

然而不管是盜匪還是邊軍,性質都差不多,素質都不會太高,什麼忠孝之義跟他更是毫不沾邊。現在老上司高傑死了,自己帶着幾千軍馬守徐州這個南北戰略要沖,傻子都知道守不住。然後他又聽說許定國投降清軍後得到厚待,于是,他也打起了降清的主意。

南明三大案;左良玉清君側 清軍南下 岌岌可危的南明 逐鹿系列之七

此時不僅李成棟有這種想法,江北四鎮的另外兩鎮,即劉良佐、劉澤清也是這麼盤算的。他兩本來指望高傑的軍隊抵擋清軍一陣子,他兩看看風向再說,現在高傑的軍隊全散了,留他兩在第一線抗清,他兩自然是沒有這個膽兒、也沒有這個能力的,還不如早早投降。

雖然江北已經是亂作一團,但比起南京城的熱鬧,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順治二年二月三十日,南明有僧供名大悲,于去年十二月夜叩洪武門,自稱崇祯帝,被擒治,又自稱齊王,再審問,則言潞王之弟。阮大铖欲借此案廣為株連,盡殺東林、複社諸黨人。馬士英不從,乃坐大悲以妖言律斬之。

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南明三大案之“大悲和尚案”。

順治元年十二月,一個叫大悲的和尚半夜叩南京故宮的正南門,即洪武門。守門的人問他是誰,他張口說自己就是崇祯,守衛大驚,當即層層上報給南明朝廷。

弘光聽聞也很震驚,派京師提督趙之龍去看看這個人。因為趙之龍之前是見過崇祯的,是以他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冒牌貨,下令守衛把他抓起來,送到了刑部。

到了刑部,看到了琳琅滿目的刑具,大悲開始哆嗦了。趙之龍再問他是誰,他又改口稱自己是齊王。于是趙之龍就火速回去查,看看齊王是哪個朱姓王爺。可是翻遍朱姓宗譜,發現崇祯朝根本就沒有齊王這個藩王。再往前找,發現明朝确實是有過齊王的,即朱元璋第七子朱榑,洪武年間封齊王。可是他在永樂四年就因驕縱不法被朱棣廢黜,齊國除。

看到這種情況,刑部官員一緻認為,是時候用正常手段跟這位倒黴和尚打個招呼了,就準備動刑。就在這時,大悲再次曝出猛料,說他是潞王之弟,崇祯時封他為齊王,他沒有接受,又改封吳王。還爆出崇祯帝早就預料到了日後的危局,于崇祯十四年年就令他南下避禍,今後好繼承大統。又說即使不立自己,也應當立潞王朱常淓,即:

“今潞王賢明,應為天子,欲弘光讓位”。

看到大悲說得有闆有眼,趙之龍不敢馬虎,立即上報弘光。

你大概還記得,我之前說過,弘光當年登基的競争對手就是潞王。現在弘光一聽大悲要立潞王,當即大怒,傳谕戍政趙之龍、錦衣掌堂馮可宗與蔡忠三堂會審,也就是刑部、錦衣衛的刑具全用上,看看你還敢不敢要求立潞王。

第一輪用刑過去,大悲就招了。說他本姓朱,安徽徽州人,十五歲就在蘇州的寺院出家為僧。他在民間聽聞弘光名聲很臭,崇祯生死不明,就想出來冒充崇祯。

案子到這裡,按說就該結束了。可不是偏不巧,這個事兒被阮大铖知道了。

阮大铖本着唯物辯證法中聯系發展的觀點,敏銳地将大悲支援潞王和史可法之前擁立潞王相聯系,連夜草拟了一份幕後黑手名單。這份名單有:東林黨首領錢謙益、都督史可法、内閣高弘圖、禮部尚書顧錫疇、都禦史易應昌、刑部尚書解學龍等共一百四十三人。然後他去獄中找大悲,讓他背熟台詞,準備編造一個幕後黑手慫恿和尚上訪、擁立潞王、企圖推翻弘光的故事。

此外,他還去找馬士英商量。馬士英一聽,感覺阮大铖瘋了,拒絕了阮大铖的提案。

馬士英是有腦子的,他的拒絕有兩點原因。一是因為阮大铖是閹黨,跟東林黨有仇,可是馬士不是閹黨,他跟東林黨并沒有深仇大恨,沒有必要趕盡殺絕;二是馬士英明白,政治鬥争的目的是當船長,而不是把船鑿沉。現在阮大铖一出手就是彈劾一百四十三個人,規模堪比魏忠賢逆案,南明還有人幹活嗎?

是以,馬士英不同意,此案以大悲被斬首而告結束。

你以為熱鬧到這就結束了嗎?早着呢!

下面請聽我介紹南明三大案之二,“北來太子案”。

順治二年二月中旬,南明鴻胪寺少卿高夢箕密奏,有少年自稱崇祯太子朱慈烺北來。弘光帝命太監迎至南京,将其下獄審訊。有言此人名王之明,高陽人,為故明驸馬都尉王昺侄孫,京破南奔,遇高夢箕家人穆堯,敎以詐冒東宮。 南明即以審詞刊刻頒行天下。然天下之人無不愈疑,即鄉巷小民,亦至泣下,欲生食王铎、方拱乾之肉。

弘光朝廷有所忌憚,有旨:“将王之明好生護養,勿驟加刑,以招民謗。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婦皆已明白,然後申法。

這個案子的案情相對簡單,我簡單說說。

南明鴻胪寺少卿高夢箕上報,發現一個自稱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人。弘光得報後,先派了兩個來自北京的太監去辨認,沒想到太監們一見到這個人就上前抱頭痛哭。跟随太監一起來的官員将此事上報,弘光随即将兩個太監殺死滅口。

三月初二,弘光面谕群臣道:

“有一稚子言是先帝東宮,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當撫養優恤,不令失所。”

這是弘光面子上的話。

三月初九,弘光秘召大學士王铎說:

“太子若真,将何容朕?”

王铎一聽就明白了弘光的意思,當即主動請纓去辨識太子的真假,回來上報,一口咬定是假的。

弘光稱贊他:

“具見忠誠大節!”

然後就有人指認,這個假太子是驸馬都尉王昺的侄孫,在高夢箕家人穆堯的教唆下,謊稱崇祯帝。弘光随即将這份供詞刊印,在南京釋出。

這一招很蠢,這就叫此地無銀三百兩。因為這份供詞太扯淡了,一個京城小貴族的後人,在一個南明小官的挑唆下,就敢冒充崇祯太子?而且弘光還這麼着急結案,結完案還要把案情公布于衆,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于是民間議論紛紛,終于傳到了四鎮總兵和左良玉的耳朵裡。

三月二十三日,廣昌伯劉良佐疏言:

兩案未協輿論,懇求曲全兩朝彜倫,毋贻天下後世口實。

三月二十八日,甯南侯左良玉疏言:

請保全東宮,以安臣民之心、責滿朝諸臣,但知逢君,不惜大體,皇上獨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無是理也。

之後,靖南侯黃得功、湖廣巡撫何騰蛟、九江總督袁繼鹹等皆上疏力争,言:

東宮未必假冒;此事關天下萬世是非,不可不慎。

弘光帝怨怒曰:

“諸臣無端過疑,何視朕太薄。”

先不管太子是真是假,看到這會兒你是不是有個疑問,李自成打到北京那會兒,崇祯調左良玉勤王,左良玉理都不理,怎麼現在又對崇祯的太子如此關心呢?

劉良佐軍一貫不聽調遣,劫掠地方,而且開上帝視角,他再過兩個月就要加入清軍隊伍去追殺弘光了,怎麼這會兒又開始據理力争、保全崇祯太子了呢?

歸結起來一句話,這些平常在外面各領一方的軍鎮大員,幹嘛對此事如此上心呢?

答案很簡單,找借口。

左良玉這邊兒,清軍将李自成趕到了湖北,湖北是左良玉的地盤,眼看李自成要跟自己搶地盤,左良玉不想、也很可能打不過李自成。而他的西邊是張獻忠,他也去不了,隻能往東跑。東邊是南明,他要是沒點借口就去打,那叫犯上作亂,是以他必須找一個借口。隻要一口咬定太子是真的,而弘光和一群奸臣殺了真太子,他才有個好借口東征。

江北四鎮這邊兒,多铎大軍即将南下,他們都不想打,都想投降。可是就這麼投降了,還要背個賣主求榮、漢奸的罵名。隻要一口咬定太子是真的,而弘光和一群奸臣殺了真太子,他們才有個好借口投降。

至于另一個案子“童妃案”,劇情基本雷同,我就不多介紹了。

弘光朝之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内就能亂到這個份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弘光昏庸、奸臣當道、民不聊生。老百姓并不關心哪個人當皇帝,隻關心自己的小日子過得好不好,要是都能吃飽飯,誰會撐得沒事兒幹去冒充太子、冒充皇帝呢?

此時的南明除了北邊清朝的威脅,還有西邊左良玉的威脅,我先說說左良玉。

從南明剛剛建立那會兒起,左良玉的下屬們就一直撺掇左良玉去南京附近建立根據地,原因無他,江南富庶耳。

像左良玉屬下的湖廣巡按禦史黃澍,他就給左良玉出主意,讓他向南京索要20萬人的軍饷,南京當然不會給,就算想給也沒那麼多錢,這時左良玉就借“清君側”的名義打過去。

這個提議被左良玉拒絕了。

當然,左良玉拒絕并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尚、多麼忠誠,而是因為現實情況不許可。左良玉的部隊來源複雜,有他從遼東帶出的老底子,有農民軍投降的部隊,有在湖北當地招募的軍隊,有北邊潰逃而來的明軍。大家投奔左将軍,隻是為了保住條命,糊口飯吃,并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

加之左良玉的軍隊一向以軍紀敗壞聞名,很多人在當地已經搶到房子、搶到地,還有的連老婆都搶好了,希望過自己的小日子,很多人不願意跟着左良玉再東奔西走。

可是現在,不想走也得走了,因為李自成打過來了。正好又有“北來太子案”這個好借口,于是,順治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左良玉公開宣稱奉崇祯太子密诏,舉兵東征,伐南京,誅殺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

在離開武昌前,左良玉下令焚燒武昌所有廬舍,武昌城内一片火海,死者不計其數。

南明三大案;左良玉清君側 清軍南下 岌岌可危的南明 逐鹿系列之七

左良玉的軍隊雖然多是烏合之衆,但人數超過20萬人,長江上舟船首尾相連二百餘裡,南京震動,馬士英急調黃得功率軍抵抗。

四月初一,南明密诏史可法督諸軍赴江上擊左良玉。史可法疏言:

“北勢日迫,請留諸鎮兵迎敵,(史可法願)親往谕良玉,要與俱(抵抗)西(清軍),(左良玉)有功則割地王之,宜無弗聽。即弗聽,擊之未晚。”

這個意思就是兄弟阋于牆而禦外侮,江北四鎮的兵要留着抵抗清軍,我自己去見左良玉,跟他談條件,他應該能聽,即便不聽,到時候再調兵不晚。

馬士英不聽,以弘光的名義下诏斥責史可法,讓他速調兵去抵擋左良玉。

史可法無可奈何,集合四鎮兵馬準備南下,在出征前,他親自回浦口,準備面見弘光陳說要害。馬士英告訴弘光,史可法是左良玉的内應,弘光害怕,不讓史可法入朝。此時清軍已經進抵徐州,弘光又令馬士英傳回泗州,馬士英痛哭而返。

五月初四,左良玉軍隊攻陷九江,左良玉因病死,其子左夢庚統其衆。之後接連攻陷湖口、建德、彭澤,一路上左良玉的軍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五月初十,南明江北總兵黃斌卿在銅陵設伏,大敗左夢庚,第二天又趁夜偷襲左軍水軍營寨,燒毀左軍大船三十艘,有效遲滞了左軍的進攻。

五月十九日,南明弘光帝召對群臣,商讨戰事。此時清軍已經攻陷徐州,正在包圍揚州;左夢庚軍在銅陵,南京岌岌可危。

馬士英主張全力剿滅左夢庚的軍隊,其他大臣則說揚州危急,應當全力防守揚州。

弘光以商量的口吻對馬士英說:

“左良玉雖不該逼南京,然看他本上原不曾反,如今還該守淮揚。”

馬士英聽了大怒,斥責弘光說道:

“此皆良玉死黨為遊說,不可聽,甯可君臣同死于清,不可死于左良玉手。”

然後馬士英瞋目大呼:

“有議守淮者斬!”

弘光帝默然,諸臣無語。

哎,何其相似,現在的“甯死于清不可死于左良玉”,清末的“甯與洋人、不與家奴”,曆史仿佛總在進行一些有趣的循環。

編者按:

每周二、五、六、天晚8:00更新,超長連載,前清故事,敬請關注,感謝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