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仿佛已經成為了曆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我國的曆史悠久而深厚,這期間也經曆了無數封建王朝的政權更疊。建國之初的興隆,和亡國之痛的悲涼,總是能夠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給人以一種滄海桑田的蒼涼震撼感。雖然我們沒有親眼見證一個朝代的興旺衰敗,但卻可以從史書記載或是文學、影視作品中了解曆史。幾乎每一個大王朝覆滅之前,都會有視死如歸的守城将士,還有零星趕來的護衛軍。即使他們知道這注定是通往死亡的一場戰鬥,卻還是會選擇為國家的尊嚴誓死一搏。

可在曾輝煌盛世的大明王朝即将覆滅之際,我們卻沒有看到這最後一場悲壯的戰鬥。雖然官員貪腐無為,明朝早已氣數将盡,但是明朝的軍隊卻仍舊綽綽有餘。據說,在明末危在旦夕之際,左良玉手下還有80萬的精兵。即使明朝覆滅的結局已成大勢,但如果左良玉願意出兵營救京城,明朝尚可還能支撐一段時間。可是為何左良玉甯願看着李自成攻破京城,都不肯出手援救呢?這無疑讓那些對明朝有着劇烈追思之情的後世人,對左良玉有着種種激烈的诟病。聲稱左良玉是背信棄義,親手将大明王朝推向滅亡的罪人。那麼此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是什麼驅使着左良玉做出這樣的抉擇呢?
其實,左良玉也是有苦衷的。一方面,就是上文提到的,明朝的衰敗已是曆史必然的趨勢。即使左良玉出兵,亦是強弩之末,無濟于事。80萬精兵聽上去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左良玉的統帥能力并不出衆,與李自成的大軍拼搏,未必能夠取勝。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隻能延緩明朝的滅亡。況且,80萬精兵隻是對外的一個說詞。其實左良玉真正能夠指揮的部隊,遠遠沒有80萬那麼多。而且這些士兵的品質也比對不上“精”一字,充其量也隻是陣勢浩大罷了。況且經常已經瀕臨覆滅,古代的交通又并不便捷,左良玉帶兵奔波就需要一定的日程。可能趕到之後,京城就不複存在了。
另一方面,是崇祯對待将士的态度讓人心寒。即使是明末的後期,也從不匮乏能勇善戰的将軍,可是這些将軍誓死保衛國家,最後卻落得個慘絕人寰的結局。如戰功赫赫的明朝大将袁崇煥,在抗擊清軍的戰争中屢屢獲得大捷,令清軍望而生畏。可最後卻被魏忠賢的餘黨構陷袁崇煥叛國,再加上皇太極的煽風點火,明思宗憤怒之下将其打入牢獄。魏忠賢的餘孽仍舊不罷休,不斷進行挑唆離間。崇祯皇帝也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一代名将袁崇煥被枉死,被當衆執行了淩遲之刑,何其決絕殘忍,袁崇煥死後,他的家人也沒能得到幸免,被流放千裡之外,家産全部被沒收。無獨有偶,孫傳庭也遭受到了同樣的事情。不過孫傳庭比袁崇煥的情況稍好一些,但也受了三年的牢獄之苦,期間可謂是受盡折磨。出獄之後,竟還得不到崇祯皇帝的信任,最終含冤戰死。明末大将保家衛國,可最後卻惹得一身罪名。前車之鑒,左良玉怎能不忌諱?
筆者認為,左良玉的做法并不是冷血無情,也不是将明朝推向最終深淵的罪人。俗話有:“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宦官的亂權,無盡的内鬥與貪腐之下,明朝早已耗盡了最後一絲氣數。即使還有殘餘的反抗力量,也隻是困獸之鬥罷了。左良玉縱有千般不是,也不是全部責任的承擔者。崇祯皇帝也并不是造就明朝走向覆滅的罪魁禍首,他有心救國,可時代卻把他局限在了明朝的終結時期,不得已背負了亡國皇帝。他有心作為,怎奈明朝的餘孽仍舊頻繁作亂,擾亂軍心,進行無限的内鬥。再加上叛徒的叛國,内部人齊心協力将一代王朝推向覆滅的深淵。又怎能全把責任怪罪到軍隊沒能及時趕來救援呢?隻歎大明從未讓外國長期占據一寸領土,卻還是栽在了自己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