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來源:【城門開開】微信公衆号

文字:楊衛

姜坤和鄭小娟是畫壇雙壁,兩位老師結為伉俪,在生活上彼此關照,在藝術上互相促進,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半個多世紀。而這半個多世紀,正是中國經曆激烈動蕩、起落興衰的半個多世紀。是以,對姜坤和鄭小娟兩位老師的藝術和人生進行回顧和梳理,可以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也能夠看到一代人的精神追求。

姜坤1940年生于湖南邵陽市,爺爺是個手工業主,但抗戰後破産,到其父輩以挑河水在街上出賣為生,是以家境比較貧寒。有道是寒門出孝子,姜坤從小懂得生活的疾苦,很早便開始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大概是因為很小就開始外出謀生,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姜坤的形象思維極為發達,兒時就對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邵陽中學讀書時,姜坤曾拜邵陽名畫家粟幹國為師學習繪畫,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期間,他還經常創作一些版畫作品在報刊上發表,并以此賺取稿費補貼家用。可見姜坤不僅早聰早慧,而且也早就掌握了高超的繪畫技巧。正是因為姜坤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且又勤奮好學,1959年全國美術聯合招生,他便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湖南藝術學院美術系(該院于1958年成立時名為湖南文藝學院,1959年更名湖南藝術學院,1961年與湖南師範學院合并,成為湖南師範學院藝術系,也就是現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前身)。而在姜坤的同學之中,就有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畫家鄭小娟。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姜坤老師姜坤老師近照 姜坤老師近照

鄭小娟是湖南長沙人,生于殷實之家,為書香門第。1938年,日寇侵華逼近長沙時,鄭小娟一家被迫向後方轉移,1940年冬輾轉至湖南的南部小鎮祁陽,鄭小娟的母親就是在那裡生下了她,也就是說鄭小娟和姜坤同庚。因為生逢戰亂,鄭小娟的童年飽受了流離之苦,幸好受父親的影響,她自幼愛上畫畫,從中找到了某種心靈的避難所。抗戰勝利後,鄭小娟一家得以傳回故裡,但由于他們家在長沙城裡的房屋早已于文夕大火中化為灰燼,無奈之下,鄭小娟的父母隻好帶着他們兄妹五人回到長沙縣的老家生活。是以,鄉村經驗構成了鄭小娟的生命底色,不僅給她的成長記憶注入了太多淳樸自然的氣息,也直接影響了她後來的藝術風格。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鄭小娟(前)與父母兄姐鄭小娟(前)與父母兄姐全家合影 1951年 鄭小娟(前)與父母兄姐全家合影 1951年

新中國成立後,農村實行土改,也波及到了鄭小娟一家。1952年,鄭家将鄉間的所有房屋和土地傳遞給鄉政府後,舉家遷回了長沙市。自此,鄭小娟成為城裡孩子,開始接受新式教育。不過,由于對鄉村有着濃厚的情感,鄭小娟國中畢業後,受當時“上山下鄉”運動的号召,又主動申請到洞庭湖畔的安鄉縣農村“插隊落戶”,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下鄉知青”。

鄭小娟考上大學,是得到了安鄉縣文教科的推薦。因為她在農村插隊期間就顯露出了自己的繪畫才能,不僅經常幫農民畫門畫、竈畫,而且還為縣裡創作過壁畫,完成了不少宣傳任務。故而,鄭小娟很快便在安鄉縣脫穎而出,經有關部門推薦于1958年考上了湖南文藝學院。由此可見,鄭小娟的成長之路與姜坤略有不同。如果說姜坤出身寒門,是靠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一步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那麼鄭小娟則因為家庭緣故和自己的選擇,經曆了起起伏伏。是以,姜坤的性格趨于平緩,做人做事都比較穩健,鄭小娟卻反倒有些風風火火、較為急進。多年後,鄭小娟出任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将該社做得風聲水起,以至于影響了湖南乃至全國的藝術生态,而姜坤則遠離喧嚣,埋首案頭,一直潛心于自己的創作。他們之間的這種差異,或許正是源于不同的家庭環境與生存背景。

有道是異質相吸,往往人和人之間越是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姜坤和鄭小娟能夠走到一起,既是異質相吸的結果,當然也得益于人生的某種機緣。本來,鄭小娟早于姜坤一年考取湖南文藝學院,但由于1959年湖南文藝學院改為湖南藝術學院,鄭小娟多讀一年後并入藝術學院美術系,便與姜坤成了同學。說來似乎都是天意,冥冥之中命運要安排兩個性格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因為藝術而結緣,相濡以沫地走過一生。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鄭小娟老師近照 鄭小娟老師近照

姜坤和鄭小娟入大學時,正值中國的“三年困難時期”,他們經曆了“大躍進”,也曾下到農村參與“生産自救”。但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化,生活條件怎麼艱苦,姜坤和鄭小娟都沒有放下學業。期間,姜坤還因為成績突出被學校保送至廣州美術學院進修版畫。1961年,湖南藝術學院縮編,與師範學院合并為師範學院藝術系,隻留油畫和國畫兩個專業,姜坤被招回學校,與鄭小娟一起進入國畫專業學習。他倆在繪畫專業上正式确定為國畫方向,就是在這個時候。據鄭小娟回憶,當時教他們山水畫的有周達、段千湖和徐照海等老師,教他們花鳥畫的有袁醉淹和邵一萍老師,而聶南溪與顔家龍等老師則教他們人物畫。這些老師都是當年湖南美術界的翹楚,有他們垂先示範、精心培養下一代,姜坤和鄭小娟的中國畫水準得到了長足進步。

1963年,姜坤和鄭小娟從湖南師範學院藝術系畢業,一起配置設定到漣源四中教書。但姜坤剛到學校不久就被借調回長沙,與黃肇昌、肖惠祥、吳成群等木刻家一起去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大型組畫《南嶽》和《洞庭》。而鄭小娟則替在家照看孩子的校長下鄉參與“四清”,再次去了農村畫畫搞宣傳。期間,鄭小娟創作的中國畫《隊裡的喜事》,還入選了1964年舉辦的全國美展。自此,鄭小娟開始在中國畫界嶄露頭角,而姜坤也早就因為參與人民大會堂的主題創作馳名畫壇。兩個新人初出茅廬,便佳績頻出,既是他們的才情和能力所緻,也是互相鼓勵和促進的結果。正是因為姜坤和鄭小娟在專業上都極為突出,不久後他們雙雙被調入邵陽藝術館工作,成了專業畫家。

本來,姜坤和鄭小娟進入藝術館後,借助專業平台可以大顯身手。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卻打亂了他們的人生軌迹與創作思路。随着運動的全面展開,姜坤被借調到省曆史畫創作組去為紀念地畫畫,而鄭小娟則下放苗鄉勞動,再次回到了農村。說來也是因禍得福,人生往往就是如此,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是在原始而淳樸的苗鄉,鄭小娟找到了藝術的靈感,由此奠定了她日後美術創作的形象來源與語言基礎。而姜坤則因為鄭小娟的緣故,屢次前往湘黔邊陲探望和旅行,其間也被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古老深厚的民間藝術,以及秀麗多姿的奇山異水所吸引,開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繪畫創作。

20世紀70年代初,因“抓革命促生産”需要專業人才,姜坤和鄭小娟作為湖南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又被雙雙調入省城長沙。姜坤進入省文聯,後成為湖南美協美術創作組第一批成員,再後來又成了湖南畫院的第一批專業畫家。鄭小娟則到了省人民出版社當美編,後調入少兒出版社創辦少兒期刊《紅領巾》,開始了漫長的編輯生涯。

1976年毛澤東逝世,不久,“四人幫”垮台。這标志着“文革”結束,一個新的時代正在拉開帷幕。1978年底至1979年初,中共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奏響改革開放的号角,由此也喚醒了一個文藝創作的春天。姜坤和鄭小娟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思想和觀念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那一年,姜坤創作了一幅中國畫作品《祖國在召喚》,從中可以折射出時代的氣息與畫家解放的心聲。畫中描繪了一輛飛馳的列車其車廂内的情形,五個朝氣蓬勃的知識青年面帶喜悅之情,不約而同地朝着車窗外眺望,仿佛在迎接一個綻放的春天。而窗外刮來的疾風,将青年們的頭發和衣裳拂拂吹起,又增加了畫面的動感,使整個場景融入在了一種喜出望外而又怦然心動的氣氛之中。可以說,這是一件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相結合,并進行時代轉換的代表作品,充分顯示了姜坤的造型能力,也反映出了那個轉折時代的精神面貌。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姜坤老師創作于1979年的國畫作品《祖國在召喚》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後,姜坤便逐漸擺脫主題性繪畫的創作模式,從形式出發走向了自我抒情的表現之路,《祖國在召喚》是他步入新時期創作的為數不多的主題性繪畫之一。這正是特定時代的人文特征,即在一個新舊交替時期,新的語言尚未生成,以過去的創作方式來表現新的時代精神,便成了一種觀念更新的手段。正如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美術史,是從具有現實主義特征的“傷痕美術”與“鄉土繪畫”開始,繼而走向形式探索與觀念革命一樣。姜坤和鄭小娟的繪畫創作,也同樣走過了從現實主義到形式主義再到自我表現的革新之路。

1978年,在《紅領巾》編輯室工作的鄭小娟,争取到一個“創作假”。于是,她和丈夫姜坤一起結伴,去了湘西的三江鎮深入生活。這是“文革”結束後,鄭小娟第一次以美術工作者身份下鄉。與以往多次下鄉生活的經驗不同,鄭小娟這次以一個畫家視角下鄉,多了一種理性的觀察。有道是距離産生美,鄭小娟帶着一種開放的意識回歸鄉村,重新審視苗鄉的風土人情,不禁被其淳樸善良的民風,以及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所深深觸動。由此,鄭小娟以苗鄉為題材,開始了自己的形式探索,其淳美、樸實、善良,以及母愛的生命内容與美學主題,幾乎貫穿于她日後所有的作品之中。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及鄭小娟當年創作的一幅中國畫,因為這件作品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也構成了鄭小娟藝術創作的觀念核心。此作就是源于1978年鄭小娟去三江寫生時所見,當時,在三江鎮的一次趕集上,鄭小娟發現有一個苗女的袖子上竟然繡着“人民萬歲”四個大字。這是此前不可能發生的情況,長期以來的“萬歲”專利,不僅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也使中國社會凝成了鐵闆一塊。不曾想,“文革”結束後,意識的松動與早春的氣息,竟然首先是出現在邊遠的山村苗寨,不禁令鄭小娟大為驚訝,也頗為感動。她用激動的雙手趕緊速寫下眼前看到的這一幕,并于日後以此為題創作了一幅大型的工筆畫作品。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鄭小娟老師創作的苗女袖子上繡有“人民萬歲”的作品

追溯新時期以來鄭小娟的繪畫題材與藝術風格的形成,這應該是她的思想源頭和語言基礎。也就是說,鄭小娟後來主要以少數民族的人物為主,創作她的新工筆畫,不僅隻是為了表現少數民族的淳樸與善良,更是為了讴歌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人性解放之美。正因為如此,鄭小娟創作的工筆畫,其流暢的線條也好、豐富的色彩也罷,才有了精神價值的結構,有了時代心理的折射。換句話說,鄭小娟後來執着于繪畫的形式探索,根本上還是源于她對人性美的發現與轉換。這與姜坤有異曲同工之妙。姜坤也是從少數民族題材入手,将形式語言不斷純化,進而在新時期中國當代畫壇赢得一席之地的。但不同的是他們的繪畫方式,姜坤側重墨色,鄭小娟強調線條;姜坤的繪畫傾向于寫意,鄭小娟的作品更注重寫實;姜坤後來多以風景為題材,鄭小娟始終是以人物為主線……他們夫妻二人在藝術上的追求,恰好代表了中國畫寫與工的兩極。可以說,姜坤與鄭小娟在各自領域的探索,各創了一片天地,而他們在生活上彼此關照,在藝術上互相融合,最終又都達到了藝術和人生的完美統一。

1982年,鄭小娟調入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的變動與時代的變化互相映照,誘發了她的創作熱情。這一年,鄭小娟以湘西的苗女為題材,在過去山鄉寫生的基礎上創作了一幅名為《山雀》的中國畫作品。此畫成為鄭小娟的代表作之一,其最重要的語言變化,就在于畫面中線條的運用,已經從造型的輔助手段中抽象出來,成了獨立的審美形式。這一看似簡單的變化,其實是一種現代觀念的引入,是打破過去的造型模式,重塑了自己的現代性語言。就這種語言轉換而言,既是得益于開放時代的召喚,也是源于鄭小娟的審美自覺。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鄭小娟老師1982年創作的國畫作品《山雀》

同樣是出于審美的自覺,彼時的姜坤也在完成自己的語言脫變,其筆墨暈染已日趨主觀,逐漸形成了他後來以心馭筆、以筆寫心的表現方式。可以說,姜坤和鄭小娟是同時沐浴了時代的春風,也是同時在藝術上突破自我,找到了進入現代繪畫的途徑。正是因為姜坤和鄭小娟既有傳統之功、又敏于時代之變,他們很快便受到業界關注,其才華和能力均得到了老一輩的認可。不久,姜坤和鄭小娟相繼被中國畫研究院借調到北京,一起繪制巨型中國畫《苗嶺趕秋圖》。而當他們完成任務回來後不久,湖南美術出版社成立,開明的上司在考慮社長人選時,首先就想到了鄭小娟。

關于鄭小娟與湖南美術出版社的關系,已有不少回憶文章進行介紹,此處不再贅述。總之,如何沒有鄭小娟,就沒有現在的湖南美術出版社。作為首任社長,鄭小娟不僅為湖南美術出版社打造了一個堅實的人文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民主的工作氣氛。今天的湖南美術出版社仍然人才頻出,充滿生機與活力,其項領之功,應該歸于首任社長鄭小娟。當然,鄭小娟在擔任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期間,也不可避免地耽誤了自己的創作。但是,出于繁榮藝術出版和推動藝術發展的公心,鄭小娟還是甘為人梯,在編輯出版的幕後奉獻了自己精力最為旺盛的年華。而之是以鄭小娟能夠安心于出版工作,姜坤也是功不可沒。姜坤雖然厭棄官場、淡泊名利,但卻深明大義,深知妻子在社長之位,可以做許多繁榮藝術、啟蒙大衆的功德之事。是以,長期以來對鄭小娟都給予了默默地支援。當年,他們一個朝外,一個向内;一個馳騁于出版,一個埋首于案頭,夫妻間的角色互換與互補,早已傳為一段佳話……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姜坤 近作

如今,千秋往事已成過去,姜坤和鄭小娟都早已退休,步入了人生的暮年。然而,他們人老心不老,愁舊紋不舊,不僅筆耕不辍,而且還在藝術上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尋找着審美的脫變與人生的升華。姜坤和鄭小娟的這種執着人生與探索意志,為許多後學所敬仰。有理由相信,随着二老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後的暮年變法,他們還會迎來人生的第三個春天與藝術創作的第三個高峰。因為無論是姜坤老師也好,鄭小娟老師也罷,都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也有一顆永遠不老的藝術童心。

2021.5.7于北京通州

楊衛‖千古賢伉俪,同為書畫人——關于姜坤和鄭小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