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竟然有人認為左良玉是大明忠臣,我真的是笑的好無力!
如果左良玉能被稱為忠臣,那吳三桂都可以評價為精忠報國、赤膽忠心、披肝瀝膽了。
很多人都說吳三桂是大明的叛徒,是漢奸,是民族罪人,應該永遠被唾棄,吳三桂挨得罵,不比秦桧少。

其實要我說,在晚明那幾年,還真沒有幾個人像吳三桂這樣對大明忠心耿耿的,吳三桂早年在抗清戰場上,那也是最閃耀的将星,皇太極曾多次寫親筆信許以厚位招降吳三桂,吳三桂都沒有答應。
等到李自成大軍麾向北京的時候,崇祯下令吳三桂前去北京勤王,等到吳三桂到達唐山一帶的時候,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了。
李自成1644年三月十七日到達北京,十八日就被太監打開了城門,但凡崇祯能夠在北京組織幾天抵抗,吳三桂也能趕到北京,時局也不會如此,說吳三桂勤王不利,純粹是甩的一口好鍋。
吳三桂挨罵的主要原因是投降清廷,明朝遺民罵他,後來吳三桂又反清,結果清朝也罵他,還被乾隆寫進《貳臣傳》,牢牢的把他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其實吳三桂投降清朝的時候,崇祯已經自殺,真正意義上的明朝已經滅亡,假如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那才是對崇祯的最大侮辱,畢竟崇祯是死在李自成的手上。
是以,不管吳三桂投降給誰,都不是叛明,在明朝的最後時刻,也算是盡自己最後一份力了。
相比吳三桂,左良玉幹的都不是人事!
不同于明朝晚期叫得響的袁崇煥、孫傳庭、洪承疇等名将都是科舉進士出身,左良玉是窮苦大衆出身,從小沒有讀過書,完全是一個大頭兵,從最底層一點點提升起來,每一個都不容易。
崇祯元年,甯遠衛發生兵變,當時左良玉擔任遼東車右營都司,受牽連而丢了官職,恰恰是在崇祯年間得到了提拔,崇祯三年複官,在對清軍作戰的時候,因功而受到重視。
崇祯五年時,陝西農民軍發展壯大,朝廷指令左良玉到中原去抵禦農民軍,在此期間,左良玉是南征北戰,跟農民軍鏖戰十年之久,逐漸發展壯大。
當然,左良玉跟同樣鎮壓農民軍的孫傳庭是兩碼事,孫傳庭是屢戰屢勝,打得李自成是屁滾尿流,左良玉是跟個泥鳅一樣,就在那裡滾,有的時候獲得大勝,有的時候一敗塗地。
總體來說,打不入流的流寇還算是把劊子手,但是遇到李自成這樣的專業農民軍,也隻能是拼命逃竄。
當然,亂世當中,泥鳅方能苟活也是一條定理,像孫傳庭、盧象升這樣硬氣且剛正不阿的将領都經不住崇祯的瞎折騰,一整就細碎,孫傳庭和盧象升先後慘死就是證據。
反倒是左良玉這樣的泥鳅存世法則能夠遊刃有餘,左右逢源,在亂世中不斷發展自己,也算是明末的奇葩景象了。
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軍開向北京的時候,賬面上能夠看到的軍隊主要有三支,一支是上面所說遼東吳三桂部,另外是江北四鎮,以及左良玉部。
說實話,吳三桂部責任更重大一些,因為松錦大戰失敗後,明廷在遼東戰場的防線基本崩潰,如果不是皇太極暴斃,清軍早就打到山海關了,多爾衮穩定政權後,也開始磨刀霍霍向甯遠進發了,此時吳三桂一撤,估計明廷隻剩下一個山海關防線了,實際也不堪一擊。
江北四鎮當時就表示沒有能力北上,隻有在湖北一帶的左良玉部北上對崇祯助力最大,也是崇祯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的勤王之師,然而在收到崇祯的勤王指令後,左良玉卻磨磨叽叽,就是不願意發兵。
為什麼左良玉不能像孫傳庭、盧象升那樣為“君父”崇祯一敗塗地,主要原因還是左良玉沒有文化,明朝官制就看學曆,不是進士出身,想要拜将入相是難上加難,就連吳三桂這樣遼東将門之後,那也是武舉出身。
正因為沒有文化,處處受打壓,偏偏又遇到一個不靠譜的皇帝崇祯,把左良玉恨的是牙癢癢。
崇祯壓根也不信任左良玉,左良玉有軍功的時候,崇祯懷疑,認為左良玉虛報戰功,等到左良玉打了敗仗,直接連降三級,到崇祯十七年的時候,左良玉已經擁兵三十多萬,官職卻隻是一個總兵。
當然,崇祯不單單是不信任左良玉,他是不信任任何人,之前清軍兵臨城下的時候,袁崇煥前去勤王,結果清軍撤退的時候,崇祯把袁崇煥給淩遲處死了。
此後,清軍隔三差五就來北京包圍一把,崇祯也曾讓左良玉勤王,結果左良玉剛走到一半,清軍就撤退了,崇祯隻是讓左良玉回到駐地,一點也沒提賞賜的事情。
自古以來,軍隊勤王不說大規模賞賜,怎麼也得給大家犒勞犒勞,吃頓飽飯,偏偏崇祯是鐵公雞拔毛,一毛不毛。
這次等到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時候,崇祯是吓壞了,一封接一封的加急讓左良玉出兵,為了“收買”左良玉,讓其帶兵北上,封其為南甯伯,并且将印信交給他兒子,并且一再表示,隻要出兵,一切都可以談,甚至可以把武昌封給他們父子,世代把手,不但是對其割據一方的合法認可,相當于異性藩王待遇了。
但是左良玉還是不為所動,隻是奏報了一個出兵計劃,來一個拖字訣,等到朝廷答複,這一來一回,左良玉還沒等動員,北京就已經淪陷了。
大概左良玉對崇祯最大的恩情就是,失聲痛哭了一把,然後也沒有發兵北上去收拾殘局。
假如左良玉是一個忠臣,最起碼也應該虛張聲勢一下,向中原進發一下,看看能否控制局勢的發展,事實就是左良玉什麼都沒有幹,完完全全想要在武昌割據下去。
崇祯自缢後,福王朱由菘被擁立為皇帝,是為弘光帝,當時左良玉号稱百萬雄獅,一度被看作南明政權的救星,能夠拱衛南明的西北。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左良玉既沒有替崇祯報仇北上與李自成打個你死我活,也沒有做好準備防止清軍南下,反而在農民軍與清軍兩相決戰的時候,率軍南下,打着“清君側”的名義,要對南明政權動刀,在左良玉的攻勢下,弘光政權迅速土崩瓦解。
實際上,左良玉率軍南下,也并非什麼清君側,主要是避李自成大順軍鋒芒,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失敗後,開始南撤,面對這股殘軍,号稱八十萬大軍的左良玉竟然不敢一戰,反倒是不如湖北九宮山的一階農民,一叉子就把李自成的小命給帶走了。
當時左良玉年歲已高,憂心忡忡,在南下的時候一命嗚呼了,等到他兒子當權後,清軍已經殺了過來,結果左夢庚率二十萬大軍直接投降了,可以說,左良玉父子的作風真就不如吳三桂忠貞剛烈。
左良玉這個人,其實就是“勇于虐民,怯于大戰”,虛張聲勢有一套,真到動真格的時候,水的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