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年間,山西出了兩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長治人,是誰呢?

作者:黃河新聞網長治頻道
康熙年間,山西出了兩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長治人,是誰呢?

吳琠

吳琠(1637—1705),字伯美,号銅川,沁州(今沁縣)徐村人,生于明末,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知識分子,是以,吳琠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0歲能寫詩,15歲應童子試,23歲考中進士。從任河南确山知縣開始,憑着他的寬厚、清廉與敏達,官居一品,位極人臣。

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深入下層,關心民間疾苦,恢複社會生産,發展農業經濟,平反冤假錯案,為統一全國、鞏固清王朝的統治起過重要的作用,人稱一代名相、賢相。是以,家鄉的人們尊稱他為“吳閣老”。

康熙年間,山西出了兩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長治人,是誰呢?

圖為:康熙重臣吳閣老

康熙一朝,山西出了兩位位極人臣的宰相,這兩人的家鄉相距不過百餘裡,同朝為官,彼此還是很好的朋友。

一位是沁州的吳琠,一位是澤州的陳廷敬。

陳廷敬中進士比吳琠早一年,吳琠入閣比陳廷敬早五年;吳琠是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康熙三十七年),陳廷敬是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四十二年);二人都是康熙股肱之臣,均受重用,但吳琠曾任首席大學士,陳廷敬卻從未當過“宰相班長”;吳琠負責《大清一統志》,陳廷敬主編《康熙字典》;吳琠谥文端,陳廷敬谥文貞;康熙皇帝說吳琠“為人寬厚和平,持己清廉”,向其他官員誇贊他“若官員盡如此輩,百姓又有何苦”,說陳廷敬“寬大老成,幾近完人”,《清史稿》對陳廷敬的評價為“清勤”。

然而,三百年後,這對好朋友的際遇全然不同。

康熙重臣吳閣老

陳廷敬故居“午亭山村”,又名皇城相府,地處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占地10萬平方米,現被開發為國家5A級景區,國内外大名鼎鼎。去年國慶長假接待遊客……而其墓地占地1.6萬平方米,有儲存完好的康熙皇帝禦書挽詩碑及10通镌刻康熙皇帝禦制祭文的碑刻。

相較之下,沁縣徐村的吳琠故居已然不存,祠堂破敗不堪,僅餘一門樓風雨飄搖,墓地尚有幾塊石碑,卻蒿草叢生,落寞凄涼。

吳琠後人分布在沁縣32個村

民謠“沁縣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已傳了300多年。話雖粗陋,卻說明沁縣人把吳閣老當作自家的寶一樣珍視。但吳閣老身後境遇如此,難免讓人唏噓。“皇城相府那般好,吳閣老家卻連一磚一瓦都沒留下,唉!”徐村人這樣感歎。

聽了這話,吳德齋反倒笑了,“人家陳廷敬家本就富裕,‘皇城相府’是他祖上就開始修建的,到陳廷敬,不過蓋了一小部分。吳閣老呢,我看過一些關于他的書,書裡頭記載,他到去世時家裡也隻有五間茅草房。”說到此處,吳德齋不由得感慨,“我一個國小教員,一輩子還蓋了五間房,幾個孩子也都出去工作了。可吳閣老活着清貧,死後也不講究,吳家祖孫三代都埋在一個墳裡,不像人家陳廷敬,起碼還有個自己單獨的墳呢。”

吳德齋79歲,是吳家第十五世。“我是吳琠六叔家的後代。”吳德齋解釋說,吳家開枝散葉,現如今沁縣有32個村裡住着吳琠家族後人,沁縣下清河村住着一位叫吳永壽的老人,今年虛歲81,是吳琠二兒子的後人,算來該是吳琠的直系親屬了。“據說他家儲存着一箱子吳琠做官時的聖旨,結果‘文革’時全給拿出來燒了。”提起這些往事,吳德齋不住地歎氣。

吳德齋還很小的時候,去過月嶺山上吳閣老的祠堂。那祠堂裡有些什麼器具,一應物品的擺設,建築風格、石碑的位置,他大約都還記得,甚至連一道後門門楣上的字都清晰未忘,“那上面寫了八個字,‘鄭連榜裡,桂林交裡’,什麼意思,我一直沒搞清楚。不過,”吳德齋肯定地說,“祠堂裡總共有9通石碑,這是不會錯的。”

難以想象,現在這座隻存在于吳家後人記憶裡的閣老祠堂,1946年之前曾是那般熱鬧。“每年的四月十二,吳閣老祭日那天,沁縣所有吳姓家人,不是一家派一個代表,而是全家都來,祭奠先人,還要請戲班子來唱戲。”吳德齋說着說着,不免痛心起來,“曾經那麼繁盛的祠堂,後來一點一點地被毀了。先是1939年日本人燒了一部分,後來1958年修水庫,村裡人都移居到山上來,閣老祠堂裡就住了30多戶人。水庫修好了,人們搬走了,祠堂也不行了。”“1989年出版的《吳琠文集》裡,有關于祠堂的大緻描述,前殿、後殿、鐘樓、鼓樓、戲台……規制齊整,一應俱全。”

三四十年前,徐村有位老先生寫了個《祠堂志》,把吳閣老祠堂的建築布局都寫了出來,裡面還畫了個平面圖,“吳閣老祠堂是個甚樣樣,這下人們可算知道了。要是以後有人願意出資修複,重制閣老祠堂,咱們也有個參考了呀!”吳德齋高興地揮舞着手。

墓穴簡樸 常人難以想象

繞到月嶺山水庫後背,越過老馬嶺,一路磕磕絆絆,道路崎岖難行,不知走了多少裡路,總算來到吳閣老墓地所在的墳上村。

墳上村,顧名思義,與吳閣老墓地有關。聽當地人說,這個村子是吳閣老守墓人的後代慢慢發展而來的。但吳德齋對此不甚贊同。他說,吳閣老的祠堂、墓地,曆年來都有村委會安排,一個人連着一個人看着、守着,“我還記得最後一個看墳人,叫吳糖臭,如果活到今天,他也110多歲了。”

爬上一座小山崗,吳琠墓地赫然在前。墓地現存禦賜大學士谥文端吳琠墓碑一座、谕祭大學士谥文端吳琠文碑一座,碑高丈許,盤龍雕首,下有碑座,上方建有磚石碑亭。其中的一座是早年損毀,近年重建。

除卻這些,再無他物裝點,閣老墓地名頭響亮,實則簡樸異常,墳頭荒草萋萋,十分孤清落寞。難以想象,2005年,這裡曾舉辦過“紀念吳琠逝世300周年”的活動。“每年八月十五、過年,吳家人都有來上墳的。原來墳地的西北角還有個鐘樓,有人來上香,看墳人就敲鐘。最後一個看墳人死後,三四年的光景,鐘和樓都沒了。”吳德齋說。

吳琠的墓在上世紀40年代曾被打開過。時過境遷,談及此事,吳德齋語氣裡依然有掩不住的惋惜和崇敬。“挖開他的墓穴,墓裡沒有任何珠寶玉器陪葬,隻有十多副錫制的供器。棺木内,閣老身穿龍褂朝服,蓋着繡花錦緞被子,旁邊放着十多件絲織夾單衣,枕邊一副老花鏡,鏡框上纏着布條,挂耳是兩條普通的棉線。最貴重的是一條玉帶,也給了政府。墓裡起出來的幾件衣服,後來村裡劇團唱戲缺衣裳,還拿去穿了幾次。”

吳琠後人想給閣老立個像

沁縣人常提起吳閣老。

“說徐村的時候,會說哦知道,就是吳閣老的那個村嘛。”吳德齋寬厚地笑笑,接着說,“聽說我姓吳的時候,會說哦,是閣老後人呀。然後,那人的神情就恭敬起來了。”

在大多數沁縣人看來,吳琠的成功,除了他的學識、機遇外,還有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吳閣老仁厚平和、勤奮好學,一生以書為伴。吳琠為官生涯三十九年,關心民間疾苦,悉心操理政務,從不結黨營私,從不收禮索賄,無論身處七品芝麻官還是榮升封疆大吏,不論身居窮鄉僻壤還是置身魚米之鄉,都清正廉潔,始終如一。在太平年代,身處奢靡之風日盛的官場,能守住内心,堅正操守,實乃今人學習的好榜樣。

2005年,沁縣舉行吳琠逝世300周年紀念活動,吳姓後人聞訊紛至。

康熙年間,山西出了兩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長治人,是誰呢?

正如一些人評價的那樣,吳閣老做官最高時,家裡還是“陋巷蓬門,隐約寒素”,他官居一品了,其父仍然“布衣敝冠”,即使是被戲稱為“南陽草廬”的吳文端公書院,到他死時方才修繕完畢。身前身後,吳琠不貪不占,從不為自己謀取私利,真正兩袖清風。

面對這樣的先祖,“我想在徐村豎個吳閣老的石像,”幾年來,吳德齋心心念念想着這個事,“這樣一來,外地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吳閣老的家鄉,就能想起他的人、他的事。”

吳琠(tian,上聲)(1637-1705年),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長治市沁縣)人,其父吳道默是當時沁州一代的著名教師。吳琠從小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他聯盟而好學,10歲即能做詩,15歲應童子試,23歲(順治十六年)中進士,任河南确山知縣,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成績優異而躍升為吏部主事,曆郎中,累遷通政司右參議。二十年,擢為右通政,累遷左副都禦史。二十八年,遷兵部侍郎,旋即授湖廣巡撫。三十五年召為左都禦史,三十六年典會試,後擢為刑部尚書。三十七年拜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三十九年,複典會試。四十四年卒,享年68歲。 吳琠一生為官,仕途坦蕩。他之是以能從一個知縣躍為吏部主事,後複累遷到左都禦史、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就是由于他忠于清廷,本領超人,功績卓著。康熙二十八(1689年),他在湖廣巡撫任期内,有兩件事,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不株連:當時湖廣奸滑之徒往往指仇人為亂黨,株連不已。而他隻懲其妄讦者,使人心大定。二是令必從:在此期間,他還令有司分赈由陝西流入湖廣的饑民,使鄉人得以活命。吳琠對本縣故裡亦有恩澤。有一年,沁州遭大災荒時,他盡全力給予救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司拟向沁州增征1300石糧食,經他力争,方免。

人物生平

吳琠(1637—1705),字伯美,号銅川,清初山西沁州徐村(今山西沁縣故縣鎮徐村)人。曾祖父吳守禮為晚明秀才;祖父吳桧是農村小知識分子;父親吳道默為廪生,是沁州有名的塾師。

明崇祯十年丁醜(1637),三月初一日(3.26.)申時出生于一個亦耕亦讀的殷實之家。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七歲。跟随父親入館讀書。

清順治二年乙酉(1645),九歲。初學作文,即有理法。

順治三年丙戌(1646),十歲。鼎革之際,社會動蕩,這年,吳琠随全家避戰亂至本州北泉村。村中廪生宋彥英見吳琠品行端正,遂将女兒許配吳王琠(吳琠《宋夫人行述》)記載有異。

順治八年辛卯(1651),十五歲。參加童子試縣試,得第一名(案首),被學道張道一(四教)識為“公輔器也”。

順治九年壬辰(1652),十六歲。參加童子試府試,得潞安府一等第五名,取得秀才資格。

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十八歲。這年赴省城太原參加鄉試,得第六十七名,取得舉人資格。冬,與宋氏完婚。

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二十三歲。第三次赴京參加會試,得第一百八十名,九月十五日(10.30.)參加殿試,九月十七日(11.1.)被取為一百二十六名,列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此處的殿試和錄取時間據《清代職官年表》)。

順治十八年辛醜(1661),二十五歲。協助沁州知州程憲在州城西北修築石堤,以阻漳河之水泛濫,堤高一丈二尺,長六十二丈。

康熙三年甲辰(1664),二十八歲。幫助其父吳道默監修徐村三公廟、無量寺等廟宇。

康熙六年丁未(1667),三十一歲。正月被選拔任命為河南汝甯府确山知縣,吳琠在确山的治行“冠絕一時”。

康熙八年己酉(1669),三十三歲。兼任河南鄉試同考官。

康熙九年庚戌(1670),三十四歲。用計擒獲“盜魁”戴騰宇,編查戶口,嚴饬保甲,地方治安狀況好轉。

康熙十年辛亥(1671),三十五歲。捐俸修繕确山文廟,振興當地教育;修整驿館,促進經濟文化交流。這年十二月初六日(1672.1.5.),三子時谏出生。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六歲。清查确山賦役勞役,解決賦役不均的問題,清除A錢不法之吏。

康熙十二年癸醜(1673),三十七歲。“三藩之亂”爆發,局勢動蕩,有人勸吳琠把家屬送回故鄉,吳琠說:“逆賊必不能久,然人情易動,縣令遣妻子歸,民能安堵乎?”并且積薪于樓下,告誡家人說:“有不虞,死之。”由是,安定了人心。吳琠既能及時為清軍籌措車馬糧饷,又不增加百姓負擔,為平定“三藩之亂”做出了貢獻。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三十八歲。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三十九歲。八月間因遵旨上奏議事,檢舉遺漏,被罰俸兩個月,此事不明原委,詳情無考。十月調文選司員外郎,十七日(12.3.)到任。十二月十四日(1676.1.28.),奉恩诏加一級。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四十歲。九月升驗封司郎中,二十日(10.26.)到任。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四十一歲。五月調考功司郎中,六月初六日(7.5.)到任。八月調文選司郎中,二十日(9.16.)到任。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四十二歲。八月初五日(9.20.),内升鴻胪寺少卿,八月二十六日(10.11.)到任。從此,吳琠成為“卿貳”之官。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四十三歲。這年十月初八日(11.10.),四子時讠永出生。十一月二十二日(12.24.),調光祿寺少卿,二十五日(12.27.)到任。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四十四歲。正月二十二日(2.21.),調通政使司右參議,二十八日(2.27.)到任。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四十五歲。七月初三日(8.16.),升調通政使司右通政,初四日(8.17.)到任。這是一次破例的越級提拔。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四十六歲。二月二十二日(3.30.),升補太仆寺卿,二十七日(4.4.)到任。六月初二日(7.6.),康熙皇帝決定任命吳琠為都察院副都禦史,初四日(7.8.)到任。這年吳琠有兩個重要的奏折,即《請複督撫巡曆地方疏》和《請複巡撫道員管兵疏》。

康熙二十四年乙醜(1685),四十九歲。這年,康熙皇帝指令簡明(重新修訂)《賦役全書》。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五十歲。這年正月十五日(2.7.)喪服期滿,但因母親年邁,自己也心脾之疾未痊愈,告病在籍調理。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五十三歲。在母親督促下,吳琠于正月二十日(2.9.)起程赴京候補,三月三十日(4.19.)補原職,閏三月初三日(4.22.)到任。四月初五日(5.23.)升補兵部右侍郎。十月二十五日(12.6.),補授湖廣巡撫。二十日(1690.1.29.)到達武昌就湖廣巡撫任。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五十四歲。到達武昌後,設法赈濟災民,廢寝忘食處理公務,慎重處理“裁兵之變”的善後問題,為遭受誣陷的人平反冤案,使湖廣在短期内得到治理。八月充湖廣鄉試監臨官,十月充武鄉試主考。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五十五歲。湖廣連續兩年豐收,百姓家給人足,社會秩序恢複。這年陝西發生大旱,災民大量湧入湖北。吳琠号召各級官員捐俸赈濟災民,并自己帶頭,共籌糧8500石,救活陝西災民數萬。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五十六歲。春,康熙命吳琠截留湖北漕米10萬石,積貯荊州,五月又以陝西西安等地雨水不調,命把這批漕米用荊州方面的兵船運到地近西安的襄陽以備赈,随後兵部的咨文到達武昌。吳琠的母親在沁州病逝,吳王琠遵制回籍丁憂。臨行,僚屬伸民饋贈大量金銀财物作為祭禮,吳琠全部謝絕,并說:“非吾母志也。”守孝期間,閉門讀書,不與外事。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五十八歲。四月吏部啟奏湖廣總督缺出,這時吳琠在籍守孝,康熙說:“吳琠有才有守,又能安靜不多事,用得此人于地方大有裨益,湖廣總督即用伊,俟服滿赴任。”四月二十四日(5.17.),康熙任命吳琠為湖廣總督,待服滿以後赴任。十二月初一日(1695.1.15.)進入湖北,初八日(1695.1.22.)到達武昌就湖廣總督任,受到當地群衆和各級官員的熱烈歡迎。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六十歲。向朝廷請求增加湖廣舉人名額,引起康熙重視,發令增加各省舉人名額,湖廣增加17名。六月升補都察院左都禦史,九月入京就任。上任伊始,他宣布:“司風紀者當養人廉恥,不專以彈劾為能。吾謬掌台端,要在正己率屬,其可見事風生,以亵憲體乎?”由是,從容坐鎮,台省肅然。

康熙三十六年丁醜(1697),六十一歲。春,任會試副總裁,所取之士皆英俊者。五月十六日(7.4.),當文武百官去迎接親征噶爾丹大捷歸來的皇帝時,康熙在馬上顧諸大臣,唯極稱贊吳琠和河運總督張鵬翮兩個人,說他們是好官。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六十二歲。七月初一日(8.6.)補授大學士,七月十一日(8.16.)下旨,着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皇帝問政,知無不言,并皆竭誠由衷。康熙對吳琠深信不疑。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六十三歲。十月二十二日(12.12.),康熙用滿語同諸大臣談話,吳琠在旁邊聽不懂。康熙轉而問吳琠:“天下方音何處好聽?”吳王琠回答:“自己家鄉話好聽。”康熙鼓掌笑曰:“此老說得很是。”由是可見,吳琠言必由衷,唯尚誠實。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六十四歲。右臂患疾。任會試正總裁,大學所取之士,優秀人才更多。吏部題奏兩江總督缺出,康熙說:“朕思想數日,如此等缺,難得相宜之人,必如吳琠者方稱其任,這本且放着,待朕再酌用。”吳琠夫人宋氏病故,“京邸報入内閣,公閱文牍未顧,公而忘私也。”康熙聞知,深為感動,六月二十六日(8.10.),書“風度端凝”四字,制成龍绫匾額賜贈。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六十六歲。正月,吳琠自覺衰老,欲上疏奏請退休。康熙說:“吳琠為人誠實,豈可聽他去。”吳琠聽到康熙的話後,不忍堅持,隻好繼續勉強任職。四月初六日(5.2.),賜禦書“思誠堂”匾額。五月二十五日(6.20.),賜禦書臨米芾書七律一幅、禦書大字上谕一幅。十一月初十日(12.28.),賜雲硯一方。十二月初四日(1703.1.20.),康熙皇帝特賜禦書對聯一副:“約失之鮮矣,誠樂莫大焉。”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六十七歲。五月初九日(6.22.),賜禦書金紙詩扇一把。五月二十二日(7.5.),賜禦書《千字文》一卷,并在背面題寫跋語:“朕臨米芾書千文數卷,此卷賜大學士吳琠。吳琠為人寬厚和平,持己清潔。先任封疆,文武軍民受其實惠者,至今頌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書其後,以紀其大臣之體。”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六十八歲。八月十一日(9.9.),賜禦書七律《山莊書懷》。九月十三日(10.11.),賜禦制詩集一部、銅雀台瓦硯一方。十一月初七日(12.3.),賜墨榻禦制并書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文一通。十二月二十七日(1705.1.22.),賜禦書對聯兩副。其一為:“無技喜推天下士,有懷愛讀古人書。”其二為:“恒心依北鬥,生意屬西銘。”康熙還多次賜贈吳琠衣物、食品等。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六十九歲。正月十七日(2.10.),康熙賜吳琠禦膳一筵,派中使送至家中,并傳口谕:“在家謝恩,不必來此。”吳琠非常感動,表示“一日行走得,自當勉強辦一日事,以報皇上知遇之恩。”正月二十八日(2.21.),禦賜《古文淵鑒》一部。南巡途中,康熙對身邊官員稱贊吳琠:“若官員盡如此輩,百姓又有何苦?朕亦更無慮矣。”吳琠從正月起患病,且病情日重,但他一直堅持到内閣值班。四月二十四日(5.16.),在内閣處理公務,下班時突然疾病發作,幾乎昏厥在地,被扶持乘車回家,自此卧床不起。閏四月十二日(6.3.)子時,吳琠與世長辭,谥号文端。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康熙年間,山西出了兩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長治人,是誰呢?
康熙年間,山西出了兩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長治人,是誰呢?

☞商務合作:0355——211349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