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两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长治人,是谁呢?

作者: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两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长治人,是谁呢?

吴琠

吴琠(1637—1705),字伯美,号铜川,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明末,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因此,吴琠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0岁能写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考中进士。从任河南确山知县开始,凭着他的宽厚、清廉与敏达,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深入下层,关心民间疾苦,恢复社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平反冤假错案,为统一全国、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过重要的作用,人称一代名相、贤相。因此,家乡的人们尊称他为“吴阁老”。

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两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长治人,是谁呢?

图为:康熙重臣吴阁老

康熙一朝,山西出了两位位极人臣的宰相,这两人的家乡相距不过百余里,同朝为官,彼此还是很好的朋友。

一位是沁州的吴琠,一位是泽州的陈廷敬。

陈廷敬中进士比吴琠早一年,吴琠入阁比陈廷敬早五年;吴琠是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康熙三十七年),陈廷敬是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二人都是康熙股肱之臣,均受重用,但吴琠曾任首席大学士,陈廷敬却从未当过“宰相班长”;吴琠负责《大清一统志》,陈廷敬主编《康熙字典》;吴琠谥文端,陈廷敬谥文贞;康熙皇帝说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向其他官员夸赞他“若官员尽如此辈,百姓又有何苦”,说陈廷敬“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清史稿》对陈廷敬的评价为“清勤”。

然而,三百年后,这对好朋友的际遇全然不同。

康熙重臣吴阁老

陈廷敬故居“午亭山村”,又名皇城相府,地处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占地10万平方米,现被开发为国家5A级景区,国内外大名鼎鼎。去年国庆长假接待游客……而其墓地占地1.6万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康熙皇帝御书挽诗碑及10通镌刻康熙皇帝御制祭文的碑刻。

相较之下,沁县徐村的吴琠故居已然不存,祠堂破败不堪,仅余一门楼风雨飘摇,墓地尚有几块石碑,却蒿草丛生,落寞凄凉。

吴琠后人分布在沁县32个村

民谣“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已传了300多年。话虽粗陋,却说明沁县人把吴阁老当作自家的宝一样珍视。但吴阁老身后境遇如此,难免让人唏嘘。“皇城相府那般好,吴阁老家却连一砖一瓦都没留下,唉!”徐村人这样感叹。

听了这话,吴德斋反倒笑了,“人家陈廷敬家本就富裕,‘皇城相府’是他祖上就开始修建的,到陈廷敬,不过盖了一小部分。吴阁老呢,我看过一些关于他的书,书里头记载,他到去世时家里也只有五间茅草房。”说到此处,吴德斋不由得感慨,“我一个小学教员,一辈子还盖了五间房,几个孩子也都出去工作了。可吴阁老活着清贫,死后也不讲究,吴家祖孙三代都埋在一个坟里,不像人家陈廷敬,起码还有个自己单独的坟呢。”

吴德斋79岁,是吴家第十五世。“我是吴琠六叔家的后代。”吴德斋解释说,吴家开枝散叶,现如今沁县有32个村里住着吴琠家族后人,沁县下清河村住着一位叫吴永寿的老人,今年虚岁81,是吴琠二儿子的后人,算来该是吴琠的直系亲属了。“据说他家保存着一箱子吴琠做官时的圣旨,结果‘文革’时全给拿出来烧了。”提起这些往事,吴德斋不住地叹气。

吴德斋还很小的时候,去过月岭山上吴阁老的祠堂。那祠堂里有些什么器具,一应物品的摆设,建筑风格、石碑的位置,他大约都还记得,甚至连一道后门门楣上的字都清晰未忘,“那上面写了八个字,‘郑连榜里,桂林交里’,什么意思,我一直没搞清楚。不过,”吴德斋肯定地说,“祠堂里总共有9通石碑,这是不会错的。”

难以想象,现在这座只存在于吴家后人记忆里的阁老祠堂,1946年之前曾是那般热闹。“每年的四月十二,吴阁老祭日那天,沁县所有吴姓家人,不是一家派一个代表,而是全家都来,祭奠先人,还要请戏班子来唱戏。”吴德斋说着说着,不免痛心起来,“曾经那么繁盛的祠堂,后来一点一点地被毁了。先是1939年日本人烧了一部分,后来1958年修水库,村里人都移居到山上来,阁老祠堂里就住了30多户人。水库修好了,人们搬走了,祠堂也不行了。”“1989年出版的《吴琠文集》里,有关于祠堂的大致描述,前殿、后殿、钟楼、鼓楼、戏台……规制齐整,一应俱全。”

三四十年前,徐村有位老先生写了个《祠堂志》,把吴阁老祠堂的建筑布局都写了出来,里面还画了个平面图,“吴阁老祠堂是个甚样样,这下人们可算知道了。要是以后有人愿意出资修复,重现阁老祠堂,咱们也有个参考了呀!”吴德斋高兴地挥舞着手。

墓穴简朴 常人难以想象

绕到月岭山水库后背,越过老马岭,一路磕磕绊绊,道路崎岖难行,不知走了多少里路,总算来到吴阁老墓地所在的坟上村。

坟上村,顾名思义,与吴阁老墓地有关。听当地人说,这个村子是吴阁老守墓人的后代慢慢发展而来的。但吴德斋对此不甚赞同。他说,吴阁老的祠堂、墓地,历年来都有村委会安排,一个人连着一个人看着、守着,“我还记得最后一个看坟人,叫吴糖臭,如果活到今天,他也110多岁了。”

爬上一座小山岗,吴琠墓地赫然在前。墓地现存御赐大学士谥文端吴琠墓碑一座、谕祭大学士谥文端吴琠文碑一座,碑高丈许,盘龙雕首,下有碑座,上方建有砖石碑亭。其中的一座是早年损毁,近年重建。

除却这些,再无他物装点,阁老墓地名头响亮,实则简朴异常,坟头荒草萋萋,十分孤清落寞。难以想象,2005年,这里曾举办过“纪念吴琠逝世300周年”的活动。“每年八月十五、过年,吴家人都有来上坟的。原来坟地的西北角还有个钟楼,有人来上香,看坟人就敲钟。最后一个看坟人死后,三四年的光景,钟和楼都没了。”吴德斋说。

吴琠的墓在上世纪40年代曾被打开过。时过境迁,谈及此事,吴德斋语气里依然有掩不住的惋惜和崇敬。“挖开他的墓穴,墓里没有任何珠宝玉器陪葬,只有十多副锡制的供器。棺木内,阁老身穿龙褂朝服,盖着绣花锦缎被子,旁边放着十多件丝织夹单衣,枕边一副老花镜,镜框上缠着布条,挂耳是两条普通的棉线。最贵重的是一条玉带,也给了政府。墓里起出来的几件衣服,后来村里剧团唱戏缺衣裳,还拿去穿了几次。”

吴琠后人想给阁老立个像

沁县人常提起吴阁老。

“说徐村的时候,会说哦知道,就是吴阁老的那个村嘛。”吴德斋宽厚地笑笑,接着说,“听说我姓吴的时候,会说哦,是阁老后人呀。然后,那人的神情就恭敬起来了。”

在大多数沁县人看来,吴琠的成功,除了他的学识、机遇外,还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吴阁老仁厚平和、勤奋好学,一生以书为伴。吴琠为官生涯三十九年,关心民间疾苦,悉心操理政务,从不结党营私,从不收礼索贿,无论身处七品芝麻官还是荣升封疆大吏,不论身居穷乡僻壤还是置身鱼米之乡,都清正廉洁,始终如一。在太平年代,身处奢靡之风日盛的官场,能守住内心,坚正操守,实乃今人学习的好榜样。

2005年,沁县举行吴琠逝世300周年纪念活动,吴姓后人闻讯纷至。

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两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长治人,是谁呢?

正如一些人评价的那样,吴阁老做官最高时,家里还是“陋巷蓬门,隐约寒素”,他官居一品了,其父仍然“布衣敝冠”,即使是被戏称为“南阳草庐”的吴文端公书院,到他死时方才修缮完毕。身前身后,吴琠不贪不占,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真正两袖清风。

面对这样的先祖,“我想在徐村竖个吴阁老的石像,”几年来,吴德斋心心念念想着这个事,“这样一来,外地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吴阁老的家乡,就能想起他的人、他的事。”

吴琠(tian,上声)(1637-1705年),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长治市沁县)人,其父吴道默是当时沁州一代的著名教师。吴琠从小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联盟而好学,10岁即能做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顺治十六年)中进士,任河南确山知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成绩优异而跃升为吏部主事,历郎中,累迁通政司右参议。二十年,擢为右通政,累迁左副都御史。二十八年,迁兵部侍郎,旋即授湖广巡抚。三十五年召为左都御史,三十六年典会试,后擢为刑部尚书。三十七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三十九年,复典会试。四十四年卒,享年68岁。 吴琠一生为官,仕途坦荡。他之所以能从一个知县跃为吏部主事,后复累迁到左都御史、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就是由于他忠于清廷,本领超人,功绩卓著。康熙二十八(1689年),他在湖广巡抚任期内,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不株连:当时湖广奸滑之徒往往指仇人为乱党,株连不已。而他只惩其妄讦者,使人心大定。二是令必从:在此期间,他还令有司分赈由陕西流入湖广的饥民,使乡人得以活命。吴琠对本县故里亦有恩泽。有一年,沁州遭大灾荒时,他尽全力给予救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司拟向沁州增征1300石粮食,经他力争,方免。

人物生平

吴琠(1637—1705),字伯美,号铜川,清初山西沁州徐村(今山西沁县故县镇徐村)人。曾祖父吴守礼为晚明秀才;祖父吴桧是农村小知识分子;父亲吴道默为廪生,是沁州有名的塾师。

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三月初一日(3.26.)申时出生于一个亦耕亦读的殷实之家。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七岁。跟随父亲入馆读书。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九岁。初学作文,即有理法。

顺治三年丙戌(1646),十岁。鼎革之际,社会动荡,这年,吴琠随全家避战乱至本州北泉村。村中廪生宋彦英见吴琠品行端正,遂将女儿许配吴王琠(吴琠《宋夫人行述》)记载有异。

顺治八年辛卯(1651),十五岁。参加童子试县试,得第一名(案首),被学道张道一(四教)识为“公辅器也”。

顺治九年壬辰(1652),十六岁。参加童子试府试,得潞安府一等第五名,取得秀才资格。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十八岁。这年赴省城太原参加乡试,得第六十七名,取得举人资格。冬,与宋氏完婚。

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二十三岁。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得第一百八十名,九月十五日(10.30.)参加殿试,九月十七日(11.1.)被取为一百二十六名,列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此处的殿试和录取时间据《清代职官年表》)。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二十五岁。协助沁州知州程宪在州城西北修筑石堤,以阻漳河之水泛滥,堤高一丈二尺,长六十二丈。

康熙三年甲辰(1664),二十八岁。帮助其父吴道默监修徐村三公庙、无量寺等庙宇。

康熙六年丁未(1667),三十一岁。正月被选拔任命为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吴琠在确山的治行“冠绝一时”。

康熙八年己酉(1669),三十三岁。兼任河南乡试同考官。

康熙九年庚戌(1670),三十四岁。用计擒获“盗魁”戴腾宇,编查户口,严饬保甲,地方治安状况好转。

康熙十年辛亥(1671),三十五岁。捐俸修缮确山文庙,振兴当地教育;修整驿馆,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这年十二月初六日(1672.1.5.),三子时谏出生。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六岁。清查确山赋役劳役,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清除贪污不法之吏。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三十七岁。“三藩之乱”爆发,局势动荡,有人劝吴琠把家属送回故乡,吴琠说:“逆贼必不能久,然人情易动,县令遣妻子归,民能安堵乎?”并且积薪于楼下,告诫家人说:“有不虞,死之。”由是,安定了人心。吴琠既能及时为清军筹措车马粮饷,又不增加百姓负担,为平定“三藩之乱”做出了贡献。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三十八岁。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三十九岁。八月间因遵旨上奏议事,检举遗漏,被罚俸两个月,此事不明原委,详情无考。十月调文选司员外郎,十七日(12.3.)到任。十二月十四日(1676.1.28.),奉恩诏加一级。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四十岁。九月升验封司郎中,二十日(10.26.)到任。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四十一岁。五月调考功司郎中,六月初六日(7.5.)到任。八月调文选司郎中,二十日(9.16.)到任。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四十二岁。八月初五日(9.20.),内升鸿胪寺少卿,八月二十六日(10.11.)到任。从此,吴琠成为“卿贰”之官。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四十三岁。这年十月初八日(11.10.),四子时讠永出生。十一月二十二日(12.24.),调光禄寺少卿,二十五日(12.27.)到任。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四十四岁。正月二十二日(2.21.),调通政使司右参议,二十八日(2.27.)到任。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四十五岁。七月初三日(8.16.),升调通政使司右通政,初四日(8.17.)到任。这是一次破例的越级提拔。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四十六岁。二月二十二日(3.30.),升补太仆寺卿,二十七日(4.4.)到任。六月初二日(7.6.),康熙皇帝决定任命吴琠为都察院副都御史,初四日(7.8.)到任。这年吴琠有两个重要的奏折,即《请复督抚巡历地方疏》和《请复巡抚道员管兵疏》。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四十九岁。这年,康熙皇帝命令简明(重新修订)《赋役全书》。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五十岁。这年正月十五日(2.7.)丧服期满,但因母亲年迈,自己也心脾之疾未痊愈,告病在籍调理。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五十三岁。在母亲督促下,吴琠于正月二十日(2.9.)起程赴京候补,三月三十日(4.19.)补原职,闰三月初三日(4.22.)到任。四月初五日(5.23.)升补兵部右侍郎。十月二十五日(12.6.),补授湖广巡抚。二十日(1690.1.29.)到达武昌就湖广巡抚任。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五十四岁。到达武昌后,设法赈济灾民,废寝忘食处理公务,慎重处理“裁兵之变”的善后问题,为遭受诬陷的人平反冤案,使湖广在短期内得到治理。八月充湖广乡试监临官,十月充武乡试主考。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五十五岁。湖广连续两年丰收,百姓家给人足,社会秩序恢复。这年陕西发生大旱,灾民大量涌入湖北。吴琠号召各级官员捐俸赈济灾民,并自己带头,共筹粮8500石,救活陕西灾民数万。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五十六岁。春,康熙命吴琠截留湖北漕米10万石,积贮荆州,五月又以陕西西安等地雨水不调,命把这批漕米用荆州方面的兵船运到地近西安的襄阳以备赈,随后兵部的咨文到达武昌。吴琠的母亲在沁州病逝,吴王琠遵制回籍丁忧。临行,僚属伸民馈赠大量金银财物作为祭礼,吴琠全部谢绝,并说:“非吾母志也。”守孝期间,闭门读书,不与外事。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五十八岁。四月吏部启奏湖广总督缺出,这时吴琠在籍守孝,康熙说:“吴琠有才有守,又能安静不多事,用得此人于地方大有裨益,湖广总督即用伊,俟服满赴任。”四月二十四日(5.17.),康熙任命吴琠为湖广总督,待服满以后赴任。十二月初一日(1695.1.15.)进入湖北,初八日(1695.1.22.)到达武昌就湖广总督任,受到当地群众和各级官员的热烈欢迎。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六十岁。向朝廷请求增加湖广举人名额,引起康熙重视,发令增加各省举人名额,湖广增加17名。六月升补都察院左都御史,九月入京就任。上任伊始,他宣布:“司风纪者当养人廉耻,不专以弹劾为能。吾谬掌台端,要在正己率属,其可见事风生,以亵宪体乎?”由是,从容坐镇,台省肃然。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六十一岁。春,任会试副总裁,所取之士皆英俊者。五月十六日(7.4.),当文武百官去迎接亲征噶尔丹大捷归来的皇帝时,康熙在马上顾诸大臣,唯极称赞吴琠和河运总督张鹏翮两个人,说他们是好官。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六十二岁。七月初一日(8.6.)补授大学士,七月十一日(8.16.)下旨,着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皇帝问政,知无不言,并皆竭诚由衷。康熙对吴琠深信不疑。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六十三岁。十月二十二日(12.12.),康熙用满语同诸大臣谈话,吴琠在旁边听不懂。康熙转而问吴琠:“天下方音何处好听?”吴王琠回答:“自己家乡话好听。”康熙鼓掌笑曰:“此老说得很是。”由是可见,吴琠言必由衷,唯尚诚实。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六十四岁。右臂患疾。任会试正总裁,本科所取之士,优秀人才更多。吏部题奏两江总督缺出,康熙说:“朕思想数日,如此等缺,难得相宜之人,必如吴琠者方称其任,这本且放着,待朕再酌用。”吴琠夫人宋氏病故,“京邸报入内阁,公阅文牍未顾,公而忘私也。”康熙闻知,深为感动,六月二十六日(8.10.),书“风度端凝”四字,制成龙绫匾额赐赠。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六十六岁。正月,吴琠自觉衰老,欲上疏奏请退休。康熙说:“吴琠为人诚实,岂可听他去。”吴琠听到康熙的话后,不忍坚持,只好继续勉强任职。四月初六日(5.2.),赐御书“思诚堂”匾额。五月二十五日(6.20.),赐御书临米芾书七律一幅、御书大字上谕一幅。十一月初十日(12.28.),赐云砚一方。十二月初四日(1703.1.20.),康熙皇帝特赐御书对联一副:“约失之鲜矣,诚乐莫大焉。”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六十七岁。五月初九日(6.22.),赐御书金纸诗扇一把。五月二十二日(7.5.),赐御书《千字文》一卷,并在背面题写跋语:“朕临米芾书千文数卷,此卷赐大学士吴琠。吴琠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洁。先任封疆,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书其后,以纪其大臣之体。”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六十八岁。八月十一日(9.9.),赐御书七律《山庄书怀》。九月十三日(10.11.),赐御制诗集一部、铜雀台瓦砚一方。十一月初七日(12.3.),赐墨榻御制并书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一通。十二月二十七日(1705.1.22.),赐御书对联两副。其一为:“无技喜推天下士,有怀爱读古人书。”其二为:“恒心依北斗,生意属西铭。”康熙还多次赐赠吴琠衣物、食品等。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六十九岁。正月十七日(2.10.),康熙赐吴琠御膳一筵,派中使送至家中,并传口谕:“在家谢恩,不必来此。”吴琠非常感动,表示“一日行走得,自当勉强办一日事,以报皇上知遇之恩。”正月二十八日(2.21.),御赐《古文渊鉴》一部。南巡途中,康熙对身边官员称赞吴琠:“若官员尽如此辈,百姓又有何苦?朕亦更无虑矣。”吴琠从正月起患病,且病情日重,但他一直坚持到内阁值班。四月二十四日(5.16.),在内阁处理公务,下班时突然疾病发作,几乎昏厥在地,被扶持乘车回家,自此卧床不起。闰四月十二日(6.3.)子时,吴琠与世长辞,谥号文端。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两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长治人,是谁呢?
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两位宰相,其中一位是长治人,是谁呢?

☞商务合作:0355——2113499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