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永清坊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通路了廣州灣區曆史文化區永清坊。他指出,城市規劃建設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保護,不急于搶先恐後,不拆解大規模建設。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生活環境的改善,多利用微裝修這種"刺繡"功夫,注重文明、文化的延續,讓城市留下回憶,讓人懷舊。
寬彩、寬繡、粵劇...一條古老的街道,一家古老的商店,仿佛一幅慢慢展開的畫面。
2018年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州西奧灣區曆史文化區永清坊,考察舊城改造、曆史文化建築修複和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了解粵劇的藝術遺産和保護情況。在談到城市規劃建設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城市文明遺産和延續性的重要性,要融合和發展傳統與現代,以"讓城市記憶,讓人們記住懷舊"。
近日,記者走進永清坊,與不少打牌者一起感受"網紅"永清坊旺盛的人氣、文化氣息,探索廣州舊城改造背後的"老城新活力",激活曆史街區之路。
過去這個"五一"假期,位于廣州老西關的永清坊等遊客編織、打拳的人遠遠多于平時。住在恩甯路單街的徐毅,像往常一樣經營自己的小店,大自然喜歡活潑她很高興地看到這樣的人來來往往:"相比以前的冷荒,當然是微裝修,小區環境變得更好,又恢複了人氣。"
從拆除大規模建設到修舊如舊,如常建立
首次提出在老城區做減排計劃
回憶起1997年與恩甯路結婚時的場景,徐毅告訴記者,當時恩甯路沿街上到處都是商店,到了糧油、藥店、家居、五金等街區,景氣度不比今天低。然而,誕生于1931年,恩甯路騎行建築街道和内街巷道在老化的歲月裡,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裡是廣州市最集中的危險老房子之一,急需維修和保養,恩甯路的改造開始提上日程。一開始,恩甯路項目試圖通過一系列危險的房屋來翻新舊房屋并建造新房屋。2007年,拆除工作全面啟動,恩甯路地塊有2,760戶家庭,1,816戶家庭搬遷。
然而,恩甯路與廣州儲存最完好的騎馬建築群、李小龍祖居、詹天佑紀念館、八和平殿、玉遊堂、寶清大寶等具有嶺南特色的曆史建築都位于中間,還聚集了粵劇、武功、手印雕刻、剪紙、西關達銅、寬彩、寬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在改造這些積蓄的曆史文化的同時保護它們?在各種聲音中,在荔枝灣潮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後,安甯路地塊停止了建設步伐。
徐毅的家人和幾個鄰居選擇留下來,和恩甯路一起經曆了最平靜的一段時期,"磚頭亂糟糟,牆破破爛......騎着大樓的街道變得荒無人煙,離開了熟悉的街區,一雙手可以數過。"
荃灣區房屋建設局副局長黃志忠負責搬遷的跟進。他回憶說,搬遷後,恩甯路項目開始在經濟利益、公共利益和城市文化價值觀之間尋求平衡。
轉折點出現在2009年左右。廣州以保護曆史文化為前提,首次提出要做到在老城區減少規劃,不再大規模拆遷建設,采用舊如舊、新舊微改造的方式,保護老街區質感和傳統騎行街道,恢複河水潮,取消主城路通過地塊。2011年6月,《恩甯路舊城區改造改造改造土地治理詳細規劃指引》通過,提出了小區整改整修"老舊建築風格融合"、"保留原有街道質感""引進新産業"的原則。"從拆除到微改造,不僅是恩甯路命運的拐點,更是整個廣州老城改造的思路。"黃志忠說。
社會資本與政府監管
廣州市首個老城微改造機器人項目
采用微轉化後,誰投資,誰轉化的想法逐漸清晰。2012年6月,廣州市決定"按照'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和嶺南文化城建設'的要求,将恩甯路地塊以外的土地和已收集的保留房屋全部打包,送出渭灣區BOT(建設-營運-轉讓)模式進行建設開發管理", 恩甯路地區的BOT(建設-營運-轉移)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得到推廣。"廣州二手博特項目為老城區微改造,恩甯路項目率先。"黃志忠說。
永清坊區一期于2016年初開放招标,中标者營運了15年。第一階段于2016年10月完成并向公衆開放。第二階段也遵循這一模式,将于2018年9月開放招标,為期20年。
除企業外,荃灣區城市更建立設項目管理中心在改造過程中起到指導和監督的作用,確定項目兼顧社會效益、曆史文化價值,"在項目報告和施工、安全監督等環節都有職能部門, 在關鍵建築節點上的微改造受到更密切的監視。"黃志忠說。
永清坊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全面竣工
高人氣吸引嶺南文化非遺母大師入場
今天的永清坊被認為是廣州舊城改造和曆史街區激活的标杆之一。從一期8000平方米到二期7萬平方米,實體空間更加廣闊,産業更加多元化,知名度越來越足。
林雲的陶器店将于2018年位于永清坊,習近平總書記在通路永清坊期間的通路極大地鼓舞了他。"今年流量明顯增加。林雲說,永清坊已經從原來的公園變成了一個風景名勝區,更受歡迎,接下來的永清坊從熱門的打卡點變成了旅遊消費,需要每一位創業者的努力。
去年8月22日,廣州首個無遺街區在永清坊開業,10家非遺性大師工作室入駐,光彩燒瓷技省級代表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于慧玲就是其中之一。"永清坊的高知名度和年輕人的打牌屬性是最有吸引力的,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廣泛的宣傳視窗。據粗略統計,走進餘慧玲工作室的人中有70%是年輕人。"目前,它正在發揮作用,至少有更多的人知道寬色。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懷舊",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和曆史文化名城,廣州近年來深入挖掘嶺南文化、光複文化的内涵,不斷加大保護和利用力度,讓老城不斷振興,讓嶺南文化不斷重新煥發新的魅力。在永清坊,二期整體規劃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屆時将傳統與現代融合,獨特的粵語魅力和充滿活力的社群嶺南風格呈現在人們面前。
留下城市的記憶
核心取決于"刺繡"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在通路永清坊時指出,要重視文明的遺産和文化的延續,讓這座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懷舊。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我們怎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城市留下回憶,讓人們懷舊"?核心是精細經營,一條街一塊,一草一木,要認真對待。一個城市的發展應該以整個生态系統的和諧演變為基礎,一個地區的複興應該保持傳統文化的價值特征,一個建築的寫作應該尊重曆史根源的理性邏輯。
恩甯路地處嶺南文化核心區,其曆史悠久、厚實,且地風古香,曆史價值高,是廣州老城區的珍貴遺産,其曆史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是改造的前提。必須承認,良好的商業運作是社群繼續活躍的先決條件。永清坊,粵劇博物館項目對于區域的激活,對老城區的改造起到了帶動作用,如果未來能與上下九相連,立志灣成片,對于廣州這個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城市來說意義重大。同時,在平衡商業利益與曆史文化價值的前提下,需要更加細化對曆史街區的保護和激活,這也是"刺繡"功夫。
從目前來看,恩甯路的改造仍有一定的改進空間。例如,要把地塊内建築物的分類和分類保護做得更細,對文化生态的認識和系統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
目前,永清坊看好年輕人網絡紅産業,服務遊客旅遊狀态,從效果上看比較成功,同時,我認為轉型願景要長,格局要大,視野要廣闊,做好文化品牌,保護文化多樣性, 應該以各種方式鼓勵書店、非遺文化産業,如廣州首家非遺物小區營運,我們很高興看到永清坊有這樣的業務。此外,鄰裡要為原住民的生活創造便利,注意保護原住民生活的生态。
采訪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專家/教授,粵劇藝術博物館設計創始人郭謙
廣州業務
打磨"城市更新"名片 探索優質發展模式
近年來,廣州這座曆史名城在精心打造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振興。
"十三五"期間,全市"三老"改造新增實施面積18773畝,完成改造面積17712畝,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125億元,同比增長31%。老區微改建成232棟,"三線"整改496公裡,累計改造老建築2342萬平方米。社群道路平坦幹淨,街道公園芬芳,街道是鏡頭下最炙手可熱的打孔點。城市複興帶來的快樂,也成為城市人努力奮鬥的動力源泉。
去年8月,中共廣州市委第十一次全會部署了新一輪城市更新,形成了"一加一"的政策體系。城市更新與人工智能并駕齊驅,數字經濟作為"雙引擎",推動城市加速實作"老城新活力"。
2021年,廣州市更新迎來了"大幹"年,1月6日召開了城市更新站點會議,全面推進城市更新新一輪工作正式啟動。"十四五"期間,廣州計劃推進183個城中村、541個村級工業園區、182個專業批發市場和11個物流園區改造,基本完成422個老街區改造工程,利用城市更新"一加一加N"政策體系,用刺繡推動"三老"改造, "三園區"改造、"三亂"等城市更新九大重點任務。
經過一系列的改造,海珠區海珠街道仁厚直社群以海獺為鮮明主題,塑造了小區街道的新面貌,讓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舒适、更加美麗。在荃灣區巨龍灣地區,通過國有企業改造帶動舊廠房改造,老城、老村,一個集商業、旅遊、總部經濟、住宅功能于一體的全新集商業、旅遊、住宅功能于一體的地區正在誕生。
以庫存為空間,以品質促發展。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标的交叉點上,廣州将上下打磨"城市更新"名片,加快發展步伐,打造全國人民滿意、經濟發展"優質"和生态環境"高價值"的協調,為廣州美麗、優質寫上滿意的答卷。廣州也将以城市更新為契機,在全國特大城市率先探索老城振興有效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高品質發展探索新模式,用奇妙的蝴蝶改變書寫改革創新的時代答案。
策劃:楊青浦、周成華、林明
執行:趙東方、于靜
統籌:王晨陽、張偉、唐鑫、徐梅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道、權傑
照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學明
海報/譚惠蘭
溫俊華 胡群志,廣州日報編輯,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