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近日,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沈玲教授在《海峽人文學報》上發表論文《尋根與土的詩》,《明月是明之鄉——關于舒蘭的鄉村寫作》,是徐州人文學者對舒蘭先生及其詩歌創作進行認真研究的又一成果, 在此過程中,漳州圖書館的當地文獻室和舒蘭詩歌史室為沈教授提供了最好的服務,我們欣喜并祝賀論文的發表。這是為了讀者的利益而轉載的。

詩與根土秀月是明朝的故鄉

論舒蘭的鄉村寫作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作者簡介

沈玲,文學碩士,

徐州工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摘要: 在當代中國詩歌圈中,舒蘭以其在中國大陸上的文字留下了非常鮮明的人物,其詩歌越來越精緻,但學術界對其缺乏應有的重視。本文以舒蘭詩集為調查文本,以家鄉寫作為研究對象,從人類思想、風景思想和祖國思想三個方面探讨舒蘭豐富的思鄉之情,試圖進入舒蘭"轉身是風黑的頭發,回頭看有雪白的頭"的情感世界, 在他的詩篇中挖掘深刻的國情。

關鍵詞: 舒蘭;"鄉村葡萄酒";

基金項目:本文是徐州詩文整合(20ZWB003)和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徐州文化名人舒蘭研究(20XSZ-124)編纂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作為一名詩人,舒蘭并不是一個多産的作家,從1948年至今,以林青為筆名出版了第一首詩,直到現在,70年的修養他已經出版了四本詩集,五本兒童詩集。好在詩歌不貴,在當代中國詩歌界,雖然他擁有不留餘力的光芒,愛、鄭書宇等人的名聲,但也不是一個沒有風格的詩人。台灣詩歌評論家姜霞曾指出,"對家鄉的無盡懷舊""占據了舒蘭詩歌的大部分篇幅"。也正是因為蘇北故裡寫的人和事多了,舒蘭赢得了"地方詩人"的美譽。同時,作為詩歌評論家,他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舒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新的詩歌史料進行研究,1980年,書寫出版社推出了《五四時代新詩作家和作品》、《北伐前後新詩作家和作品》、《抗日戰争時期新詩作家和作品》三部現代詩歌史。此後,他先後出版了《中國海洋詩》(1985年)等曆史著作,為研究中國新詩提供了"一些難得的材料"。20世紀80年代,他還為中國國歌的收集和編纂做出了貢獻,編纂了65卷《融入中國本土民謠》。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對新詩創作或者新詩研究有一定影響的文化人物來說,對中國大陸方面的重視明顯不足,研究成果仍然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因為早在1989年就離開台灣定居北美,是以台灣方面的研究逐漸消失。基于此,本文打算以舒蘭的詩集為研究文本,探索其抒情寫作的富饒鄉村,融入其"轉身是風黑的頭發,回頭看一直白雪白的腦袋"的情感世界。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舒蘭:抗日戰争中的新詩作家和作品,

書面印刷有限公司,1980年。

二、"隻有最好、最美的家鄉"

舒蘭以"鄉村葡萄酒"而聞名,中國大陸對它的關注始于"鄉村葡萄酒"。20世紀80年代中期,劉福初和楊然的兩篇論文中國大陸早先出現了關于舒蘭詩歌研究的論文,但由于隻在讨論一首詩時,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對舒蘭詩歌的觀察。1989年出版的《舒蘭詩集》,着重介紹和研究舒蘭的生平、詩歌和詩歌史,是中國大陸第一本台灣詩人詩集。本次調研集有三個特點:一是以舒蘭家鄉徐州為主力的當地研究人員;此後,缗建軍的論文就把重點放在舒蘭詩學的介紹上。1991年,薛家泰的論文從内容和藝術兩方面讨論了舒蘭早期的詩歌創作,這是舒蘭詩歌研究全面調查的代表性成果。成蘭研究舒蘭詩歌的藝術特征。黃佳燕重點欣賞了《鄉村酒》和《瓶竹》兩首詩。1995年,舒蘭的"海鷗詩社"在台灣出版了《論舒蘭與作品》,其中收錄了三十九篇關于舒蘭及其創作的文章,是繼舒蘭的詩歌研究集之後,在台灣海峽兩岸和香港的另一部舒蘭研究集。由此可見,大陸和台灣對舒蘭的詩歌研究幾乎是同步的。進入21世紀,"鄉村葡萄酒"依然存在,但對詩人的研究似乎畫上了一個停車标志,停滞不前。隻有一些詩歌在大陸出版選集、字典、教材,舒蘭詩歌有時會出現的事實告訴我們,舒蘭并沒有完全脫離讀者的閱讀視野,他以其簡單而沉重的詩歌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已經生根發芽。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薛家泰 主編:舒蘭詩集,

職員教育出版社,1989年。

舒蘭1931年出生于江蘇省戴義鄉代苑村,曾就讀于大義尚志國小、徐州大鵬中學、廬山晨光中學、徐州豫中學、徐州正德中學,青年時代都在家鄉度過。1948年9月,淮海戰役前夕,舒蘭随校南下,1989年移居台灣,移居美國。舒蘭出生在家鄉,和所有前往太極的外省人一樣,有着強烈的懷舊情緒。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繼續用詩歌歌唱他家鄉的風和事物,無論是在台灣海峽的島上,還是在大洋彼岸的舊金山。對他來說,懷念家鄉是"安定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懷舊自然而然地成為舒蘭在多年詩意後離開家鄉,他對鄰居親戚朋友的懷舊、家鄉生活和風的記憶支撐着它簡單、永恒的懷舊。對那遙遠的家鄉的記憶,一片草和一片木頭,一種音調,一種風,一種東西,并沒有被骨頭的思想所浸透。點鄉愁,串入其詩句中,懷舊詩占比最大。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1)人們的思想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因為他們有一個偉大的母親。母親在詩人心中的重量總是在沉淪。舒蘭的綽号是"黑色五子",在家五歲,六歲時失去了父親。因為父親早逝,是以受母親的影響,與母親的感受也是最深的。兒媳憂心忡忡,千裡之子卻不記得家鄉的母親。

婆婆帶了一張照片/比老太太三十六年前還老/那位女士發了一條資訊/她說她很好/希望我們很好//看看媽媽的眼神/聽媽媽的語氣/我們再出去三十年/媽媽不會想念我們/讀我們//但寫信的人偏聲說: / 媽為了想念你 / 眼睛不好 / 身體不好 / 前段時間還疼了一個病 / 是八十多歲的人 / / 。.

舒蘭十七歲離家出走,在36歲的時間裡,早已被青年和接近老年,母親也是年輕時的年齡。三十多年來,天上兩邊的親人在彼此的聲音裡幾乎無所顧忌,互相關心,又有怎樣的痛苦?一種詛咒?"媽媽很漂亮/大眼睛/鼻子很強/嘴唇紅了/媽媽愛打掃/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對人很有禮貌/每天都做好事//"的印象,而殘酷的時間流粉碎了詩人對母親的美好回憶,不再是年輕媽媽在時間的侵蝕和遙遠的孩子日夜夜裡想着眼睛, 身體問題。詩人的母親,就像我們熟悉的無數老一輩勤勞的中國母親一樣,堅韌不拔,不言而喻。所有苦澀的自我吞咽,所有的眼淚自己吞下,沉重的進入放松,隻留下内心的平靜給孩子,是以,會給詩人"聽媽媽的語氣/我們再出去三十年/媽媽不會想念我們/讀懂我們"的輕松錯覺。而幻覺的背後,是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悲傷,因為信中很快補充了真相,不僅真實了母親的健康,也展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愛,兒子想念母親,愧疚的母親,擔心母親的真實感受。

1986年母親節,詩人寫下了兒童詩《老人》:

老婷是唐詩/她說話有節奏/走路韻味/衣服和頭發/有韻律//老婷和唐詩一樣古老/以前了解/現在了解更多的人/喜歡她的人/越來越多/......

母親節那天,詩人送給老人一首優美的贊美之歌。用韻律說話,用韻律走路,衣服和發謠的女性的具體肖像是美麗的,我們已經在詩歌"我的母親"中學到了它們。如果說《我的母親》是"母親"形象的工作筆觸,那麼這幅"老人"就是一幅濃縮的水墨畫,在染色和揉搓之間勾勒出母親的魅力,散發出詩人對母親的贊美和懷念。中國是詩國,而唐詩是詩的巅峰,"老人是唐詩",以人為對象,老人比作這個光明的山峰,那比女人是多麼的光輝,多麼的光彩。同時,自早期大叔影響學習古典詩詞以來,祖國對燦爛的文化充滿了欽佩。"從前"可以說是自己在大陸少已久的少年時代,"現在"正生活在寶島三十八年的滄桑中,長期的空間障礙并沒有打破詩人對母親的愛,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而是因為長期以來沒有觸及大地所産生宏偉的唐詩而更加向往, 是以"喜歡她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老人"不僅是她母親的美麗形象,也是中國悠久曆史和文化的象征。

毫無疑問,一個在異國他鄉苦苦養大的詩人最關心的就是母親,此外,他那位嚴謹的大哥哥,這個家庭的漫長工作也活在了詩人家鄉的記憶中。舒蘭的哥哥舒蘭九歲,是一位高新技術知識分子,國情深厚,紀律嚴明,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回到徐州創辦大鵬中學,舒蘭在大鵬中學等學校讀書時就受到了嚴格的紀律處分。大哥和父親一樣,對舒蘭影響很大,舒蘭早年就失去了嫂子。他曾為老大哥寫過兩首詩,創作于2005年《憂心忡忡的人——為老大哥素描》勾勒出老大哥的性格:"那個人半像顔慧/闫回到簡陋的小巷裡,人們不為所動/背也不改變自己的喜悅/那個人也在胡同裡/卻在擔心人//那個人半像範仲頓/範中敦與生俱來的憂慮和憂慮/世界的喜悅在喜悅和喜悅之後/那個人在世界上的喜悅之後的喜悅/和擔心人類的舊病//"詩人首先将老大哥與顔輝進行比較,閻回到貧窮和快樂,"一頓飯,一杯飲料,在破舊的小巷裡,人們不堪憂慮,回來也不改變他們的喜悅", 和大哥哥雖然住在破舊的小巷裡,"但擔心國家和人民";另一部《遠方大哥——戴書昌先生》是對作品逝世的緻敬,用一個字"哥哥"輕輕地勾起一句話,喚起了對大哥一生的記憶和大哥的愛,簡單、感人。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戴樹昌陪同舒蘭回到傣田省親

進入詩歌的原住民不僅有自己的親人,也有自己的村民,比如"撿柴火保暖媽媽的孩子",比如《淺灘》《大領》裡的"大衣領","你跟我家的大領子一起玩數字","大領子"就是當地的蘇北方言, 指在家受雇的一年一年的工作。詩人的聲音從啁啾聲的耳邊讓人想起夏日啁啾的繁忙景象,家鄉的麥田,切開的麥子被拉到田裡,攤開後大上司把牛趕上來,引導它把石騾子拉起來碾碎的麥子,讓麥粒從麥穗上穗。"特朗普"是大領袖沖向牛群時大喊大叫的聲音。從啁啾聲的側面想起那遙遠家鄉的号角聲,進而給一個隐喻,但蜻蜓并不是真的用自己熟悉的衣領來比較,是以轉向隐喻對象。"隻是你像一隻鹦鹉/躲在涼涼的樹蔭下/從不打電話/一滴汗水//"偉大的領袖們多年來在生活在南部地區的詩人心中辛勤工作,仍然如此真實,展現了詩人内心的善良。是以,我們看到,無論是撿柴火的孩子,還是小号的大項圈,他們的形象曆經歲月,永遠留在詩人對家鄉的記憶中。人們在風景中,風景與他人一起移動,風景到處混雜是舒蘭的思鄉之情。

(2)山水思想

台島的事件與中原的事件完全不同,四次順序偶爾會讓詩人回到過去,回到他們曾經熟悉的家鄉風景。

一個月/你打扮得很漂亮/像聖誕賀卡上的風景一樣美麗/這個時候我們也有舊月曆年//你使用了大量的鵝毛/插入小屋假發/用玻璃耳環/搭配月光連衣裙//在你的白色珊瑚玉手指/有一群白色蝴蝶/陶醉在/鄉村強烈的北風/......

"雪國",雪之鄉。這是一首關于家鄉雪景的詩,冬天的幾個月裡,鵝毛的雪一直在飄揚,落在茅草屋上,落在村子後面的小路上,飛過村子。寒冷的冬天在白珊瑚、白蝴蝶等美麗的畫面中完全消散,沒有了"枯萎意象"中的"冬"。在詩人的想象中,家鄉的銀裹就像一個輕盈飄逸的聖女,這可不是在常青的華南和自己幾十年來看不見的北方雪景,如風景如畫,人們向往、懷舊,尤其在北風中濃烈的鄉村聲音。詩人曾經說過:"你越想家下雪",有一句話說愛雪愛雪贊美雪,"一大堆鵝毛"應該是詩人無動于衷的懷舊。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雪鄉

家鄉不會總是令人陶醉的畫面,在那一年那個月,有饑餓,有洪水,有人不談人生的悲傷。"那一年九龍水/一頭奶牛場/老黃河吐河/黃壩大帆船,開到我的麥田//那一年/沒有種子開花/媽媽生了我/用眼淚喂我/"按照舒蘭的出生年份,"那一年"應該是1931年,今年的洪水被曆史書稱為"江淮大水"。據記載,1931年7月至9月期間,風雨交加、山洪暴發、江河洪澇,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席卷江淮河流域沿江淮河流域和湖堤,災區遍及江淮河流域八省市。"淮餘水在泛濫的同時,無法清理,到河頂潮,湖面呼嘯,全沿江、沿運、沿海地區,跨越千裡,沒有被它毒害。九龍是水固化和無水的,牛畜不強,洪水淹沒了他們自己的小麥農場,糧食沒有收獲,詩人出生于九月,餘仲忠和他母親的家人承受了這場災難帶來的恐怖和饑荒。母親"用眼淚喂我",就是寫災難現場的人不談人生,也寫母親要養活自己的艱辛,也用自己的悲傷來寫時代的苦難。

(三) 國家思想

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舊金山,我家鄉的風都已經漸漸消失。但在詩人心中,過去隻是時間,生命的前十七年,生命的印記已經是永恒的,從未褪色。

家鄉有一種食物/我們稱之為高粱迷惑/在大窯黑可以拍照的人/那是冬天唯一的液體面包//我們國家有一種衣服/我們稱之為棉絮/更新檔更新檔/它是民間冬季火龍袍///我村裡有一種建築/我們稱之為茅草屋/牆壁是土坯/這是鄉親們的甜蜜巢穴/我的村子裡沒有交通工具/隻要相信自己的兩隻腳/無論走路有多難/你可以不穿鞋走路/ /

這首詩《我的家鄉生活》寫于2005年,當時詩人離家近六十年,雖然過境已經搬走了,但是通過一個煙子的流放回到家鄉,家鄉的一切如往常一樣冰凍,清澈如昨日。隻有那些飽受折磨的農戶在華北的食衣中日常心情思鄉愁,無食無功的腹衣并不溫熱酸澀,"高粱迷茫"變成了"食糧",點綴着斑塊的"棉絮"變成了"火龍袍",土坯的"茅草屋"是"甜巢",赤腳走路并不難,這從曆史的貧困到記憶的豐饒轉化, 從詩人愛鄉下的兒子不喜歡母親醜陋的深厚友誼。

月亮是明朝的故鄉。雖然"大海是生月明媚,世界就在此時",但月亮的顔色永遠是好家鄉,通過"月亮"形象表達思鄉是中國人識字的傳統,舒蘭也不例外。在詩人看來,"你是母親關心的/孩子的懷舊",在他最有影響力的詩《鄉村酒》中,在傳統的"月亮"和"懷舊"之間,詩人做出了新穎而别緻的聯想。"三十年前/你從柳樹梢上看着我/我年輕/你圓/人是圓的//三十年後/我從椰子樹梢上看你/你是一杯鄉村葡萄酒/你滿了/懷舊滿/"三十年前,詩人還在大陸,隻是為了與家人團聚,度過滿月的高光時刻, 是以"你圓/人也是圓的。三十年後,1978年中秋節,詩人早已離開大陸去太極島,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三十年來與家鄉親戚得不到消息,老媽媽在家怎麼辦?老大哥怎麼樣?但是你小時候門前的柳樹還在那裡嗎?一切,在我心底的一個問号上,都洋溢着一陣懷舊之情。環顧四周,沒有人吐露心聲,婆婆的椰子影子取代了心中的柳樹,仰望天空,隻有那一輪月亮似乎彼此認識。我的心送月亮,此時月亮詩人喝了滿滿杯當地的葡萄酒;小說中的"鄉村葡萄酒"已經成為滿月的懷舊象征,為詩人在月亮形象上的創新。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月亮懷舊

天空中的月亮,地面上的樹木,樹上的蜻蜓都蘊含着詩人的思鄉之情。"我要回去/最好是在植樹節之前/春天來了/回到我的家鄉////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樹張開綠色的翅膀/讓村裡的人來這裡/來這裡打瞌睡作為針/ / /但隻要我想起樹木/沒有人知道誰種了它們/那些樹/我很放心/是以我要回去/最好在植樹節之前/有春天來了/回到家鄉//"想想那些夏天為鄉下降溫,冬天能為村民們提供柴火,讓家鄉的樹安心,什麼樣的漂流?家鄉的樹成了安慰不能回去的村民的好藥,回到親戚不能探望的孩子身邊。那因為異國他鄉的叽叽喳喳和與家鄉有關的大衣領演奏的"Yu"的号碼也充滿了懷舊之情。即使是插入你面前瓶子裡的竹子,也能喚起深沉而遙遠的思鄉之情。

雖然/我住得很好/而且/隻有幾滴水//雖然/在有限的日光下/我的樹枝/仍然可以光合作用/雖然/根部必須伸展和伸展/但總是不能觸摸/生下我的祖國/

看似不尋常的陳述正在出現,給人一種驚喜的感覺。這三個"雖然"是為"但是"這個詞的最後一個轉折而布置的。依靠幾滴幹淨的水,有限的日光,可以在竹子瓶中茁壯成長,"根部必須伸展和伸展/但總是不能觸摸/生下我的故鄉",立即将竹子瓶,遙遠的家鄉,在根部中一定永遠不碰養自己的鄉村的無助歎息, 充滿懷舊之情。而回首往事,淡淡的不僅有月亮的故鄉、風的故鄉、百姓的故鄉,還有故鄉的風景。

結論

由于獨特的社會構成和曆史發展,懷舊詩歌在台灣有着悠久的發展曆史。從明朝末期移居台灣,人們漸行漸遠,想念親人開始,到日本殖民時期突破個人悲痛和充滿民族憂愁的懷舊之情寫作,到國民黨戰敗台灣後湧現出大量地理懷舊、文化懷舊,期間還剩下多少動人的懷舊詩, 一些優秀的懷舊詩人的出現。而在20世紀中葉,大陸詩人對台灣的懷舊寫作,無疑是台灣最當之無愧的懷舊詩,最有力量、最動人的一幅美麗的風景。右邊的《望大陸》、宇光《懷舊》、《桦樹葉》、洛夫的《邊境希望》、舒蘭的《國酒》、鄭淑玉的《邊境酒店》、《深秋的懷舊》等等,都是台灣和海外華人詩歌懷舊詩的傑作。然而,雖然"'故鄉'是大陸潛在移民到台灣心理深度的根深蒂固的集體無意識,但'懷舊'激活并召喚了将潛在大陸人沉淪到台灣的共同'故鄉'心理體驗。但在懷舊的具體表達中,詩人也有自己的特點。就懷舊和自然地理的抒情範疇而言,舒蘭明顯的狹隘性,人、風景、物都集中在自己的家鄉渚北縣,在情感集中度上是否不受宏偉空間的影響,相反,隻有它的"窄"才在農村更"專業",才取得了他"當地詩人"的名聲。而且,家鄉的自然形象也是對江南地理場和自然形象的補充,江南在20世紀台灣懷舊的詩歌中頻頻出現。[35]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江南懷舊

清人劉希江雲:"古話古物,隐約隻是胸懷,遮住我也是。舒蘭的民間寫作就是這種"我有我"的作品。雖然沒有強烈的呼喚天堂,但在淺薄樸實的詩句之間,他的人民的文字,山水的思想和家的思想,寫下了他的懷舊之情,寫下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詩人強調:"我的詩/是感情愛和友誼/是我的思想我的感受。1989年7月,詩人回國探親時,寫了一首長詩《歸來》,其中寫道:"沒有榮耀/能比得上家鄉的一小片土/沒什麼富貴的/能比得上家鄉一口水/我環遊世界/隻有最好最美的家鄉/"毫無疑問,'燃燒的懷舊'一直是舒蘭詩歌的主題, 而"最終要回去"也永遠是詩人長久以來的思鄉之情。月亮色不老,懷舊,雖然在選材上,沒有"懷舊詩人"的标志餘晖,"從世界到小,萬物"在廣闊,在衆多其他懷舊詩人作品中的風景,但其"詩意到根土秀,月亮是明故鄉"的國度寫作要簡單, 誠然,精緻取勝,這一特征不僅決定了舒蘭在台灣現代詩團乃至整個中國詩歌群體中的地位,也展現了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其不變的深厚國情。同時,他與台灣其他懷舊詩人一起,以濃厚的中華民族家感,展示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心理基礎。[41]

本文原載于《海峽人文雜志》第2期

台港澳文化史觀察專欄

引用

上下滑動以檢視更多内容

這四本詩集是《Lyrics》(1962年)、《Country Wine》(1984年)、《Overseas Songs and Others》和《Evening Prayer》(2012年)。

這五本兒童詩集分别是《與影子的遊戲》(1981年)、《毛毛蟲與蝴蝶》(1985年)、《應》(1986年)、《樹林兒童詩》(1989年)和《小麻雀A》(1994年)。

江夏:舒蘭,《勞工與詩人的聯系》,《鄉間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81頁。

張建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30冊)》在台灣省出版,《文學評論》1983年第5期。

于廣中:浪子回頭,風筝投訴,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7,第64頁。

劉福初:《關于欣賞"國酒》的一點看法","傑作的欣賞",1985年10月。

楊然:"國度的無味酒","傑作的欣賞",1984年12月。

主編薛家泰:舒蘭詩研究集,北京:職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

翟建軍:《舒蘭的詩意》,《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

薛家泰:人民的意志與藝術的回歸——讀舒蘭詩集,《台港與海外華文文獻評論與研究》,1991年第1期。

程藍:舒蘭詩的藝術風格,《台港與海外華人文學評論與研究》,1997年第3期。

黃佳燕:"穿透飛躍,平中看見奇特——舒蘭《懷舊詩》兩首欣賞,《寫作》2001年第12期。

進入新世紀後,舒蘭的詩歌在中國大陸選詞、詩選、教材中主要有賈孟軒入選的《江蘇百年新詩選》(江蘇鳳凰文學出版社,2017年),李少君入選《台灣現代詩》。入選(現代出版社,2017年)、張新科的《大學語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董曉宇、韓敏的《中外詩歌鑒賞》(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彭彥嬌的《中外詩評》中國當代抒情詩(湖南兒童青少年出版社,2008年),上海詞典出版社文學鑒賞詞典編纂中心, 《300首新詩鑒賞詞典》(上海詞典出版社,2008年)、苗玉石的《200首新詩短篇》(Blossom文學出版社,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台灣愛國詩歌》(北京出版社,2000年)等。

江夏:《舒蘭接觸詩人的勞工》,《論舒蘭與作品》,平東:海鷗詩社,1995年,第8頁。

舒蘭:《鴨湖》,《樹林兒童詩》,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9年,第117頁。

《樹蘭:信使的演講》,《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40-41頁。

《舒蘭:我的母親》,《舒蘭兒童詩》,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9年,第59頁。

《舒蘭:老人》,《舒蘭兒童詩》,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9年,第60頁。

見澳鵬:"月亮是家鄉明——台灣詩人舒瀾簡談",主編薛家泰:舒蘭詩集,北京:職員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0頁。

舒蘭:晚禱,台北:秀威資訊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第23-24頁。

舒蘭:《樹下》,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26頁。

舒蘭:"Yu",《鄉間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10頁。

舒蘭:雪國,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38-39頁。

舒蘭:《冬天》,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35頁。

舒蘭:"送平格",《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49頁。

《舒蘭:那一年》,《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36頁。

問漁業:"江蘇洪澇100年",《人文月刊》第2卷,第8期,1931年。摘自孔相成:《中華民國的洪水與社會風險》——摘自《1931年江淮水》,例如《東方論壇》,2008年第4期。

江蘇洪水倪鎮學會:《江蘇洪水易真惠振吉利》,1932年。摘自孔相成:《中華民國的洪水與社會風險》——摘自《1931年江淮水》,例如《東方論壇》,2008年第4期。

舒蘭:《家鄉生活》,晚禱,台北:秀威資訊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第122-123頁。

舒蘭:月亮,晚禱,台北:秀威資訊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第71頁。

舒蘭:"鄉村葡萄酒",《鄉村葡萄酒》,台北:杜鵑出版社,1984年,第12頁。

舒蘭:樹下,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27頁。

舒蘭:瓶竹,鄉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鳥出版社,1984年,第16-17頁。

劉鶴:《論台灣文學中"懷舊"的叙事類型》,甯波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易靈軒:《回到江南——台灣懷舊詩人的特殊情結》,《中國文學評論》第六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年。

摘自運河正文:"中國王朝的閱讀",北京:連線圖書局,2014年,第562頁。

舒蘭:我的詩,晚禱,台北:秀威資訊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第157頁。

徐峰,辛瑩:《我屬于我的家鄉》,《論舒蘭與作品》,平東:海鷗詩社,1995年,第120頁。

舒蘭:我在這裡,鄉村葡萄酒,台北:杜鵑出版社,1984年,第22-23頁。

黃維良:《火浴中的鳳凰:于光忠作品評》,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8頁。

張小平:《台灣懷舊詩的現實一代與文化内在》,《中國文學》2004年第4期。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詩以根土秀 月是故鄉明——論舒蘭的鄉情書寫

圖為沈玲教授在漳州圖書館舒蘭詩史室查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