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近日,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沈玲教授在《海峡人文学报》上发表论文《寻根与土的诗》,《明月是明之乡——关于舒兰的乡村写作》,是徐州人文学者对舒兰先生及其诗歌创作进行认真研究的又一成果, 在此过程中,漳州图书馆的当地文献室和舒兰诗歌史室为沈教授提供了最好的服务,我们欣喜并祝贺论文的发表。这是为了读者的利益而转载的。

诗与根土秀月是明朝的故乡

论舒兰的乡村写作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作者简介

沈玲,文学硕士,

徐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摘要: 在当代中国诗歌圈中,舒兰以其在中国大陆上的文字留下了非常鲜明的人物,其诗歌越来越精致,但学术界对其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以舒兰诗集为调查文本,以家乡写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类思想、风景思想和祖国思想三个方面探讨舒兰丰富的思乡之情,试图进入舒兰"转身是风黑的头发,回头看有雪白的头"的情感世界, 在他的诗篇中挖掘深刻的国情。

关键词: 舒兰;"乡村葡萄酒";

基金项目:本文是徐州诗文整合(20ZWB003)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徐州文化名人舒兰研究(20XSZ-124)编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作为一名诗人,舒兰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1948年至今,以林青为笔名出版了第一首诗,直到现在,70年的修养他已经出版了四本诗集,五本儿童诗集。好在诗歌不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虽然他拥有不留余力的光芒,爱、郑书宇等人的名声,但也不是一个没有风格的诗人。台湾诗歌评论家姜霞曾指出,"对家乡的无尽怀旧""占据了舒兰诗歌的大部分篇幅"。也正是因为苏北故里写的人和事多了,舒兰赢得了"地方诗人"的美誉。同时,作为诗歌评论家,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舒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新的诗歌史料进行研究,1980年,书写出版社推出了《五四时代新诗作家和作品》、《北伐前后新诗作家和作品》、《抗日战争时期新诗作家和作品》三部现代诗歌史。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海洋诗》(1985年)等历史著作,为研究中国新诗提供了"一些难得的材料"。20世纪80年代,他还为中国国歌的收集和编纂做出了贡献,编纂了65卷《融入中国本土民谣》。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对新诗创作或者新诗研究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物来说,对中国大陆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研究成果仍然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因为早在1989年就离开台湾定居北美,所以台湾方面的研究逐渐消失。基于此,本文打算以舒兰的诗集为研究文本,探索其抒情写作的富饶乡村,融入其"转身是风黑的头发,回头看一直白雪白的脑袋"的情感世界。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舒兰:抗日战争中的新诗作家和作品,

书面印刷有限公司,1980年。

二、"只有最好、最美的家乡"

舒兰以"乡村葡萄酒"而闻名,中国大陆对它的关注始于"乡村葡萄酒"。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福初和杨然的两篇论文中国大陆早先出现了关于舒兰诗歌研究的论文,但由于只在讨论一首诗时,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舒兰诗歌的观察。1989年出版的《舒兰诗集》,着重介绍和研究舒兰的生平、诗歌和诗歌史,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台湾诗人诗集。本次调研集有三个特点:一是以舒兰家乡徐州为主力的当地研究人员;此后,缗建军的论文就把重点放在舒兰诗学的介绍上。1991年,薛家泰的论文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讨论了舒兰早期的诗歌创作,这是舒兰诗歌研究全面调查的代表性成果。成兰研究舒兰诗歌的艺术特征。黄佳燕重点欣赏了《乡村酒》和《瓶竹》两首诗。1995年,舒兰的"海鸥诗社"在台湾出版了《论舒兰与作品》,其中收录了三十九篇关于舒兰及其创作的文章,是继舒兰的诗歌研究集之后,在台湾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另一部舒兰研究集。由此可见,大陆和台湾对舒兰的诗歌研究几乎是同步的。进入21世纪,"乡村葡萄酒"依然存在,但对诗人的研究似乎画上了一个停车标志,停滞不前。只有一些诗歌在大陆出版选集、字典、教材,舒兰诗歌有时会出现的事实告诉我们,舒兰并没有完全脱离读者的阅读视野,他以其简单而沉重的诗歌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已经生根发芽。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薛家泰 主编:舒兰诗集,

职员教育出版社,1989年。

舒兰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戴义乡代苑村,曾就读于大义尚志小学、徐州大鹏中学、庐山晨光中学、徐州豫中学、徐州正德中学,青年时代都在家乡度过。1948年9月,淮海战役前夕,舒兰随校南下,1989年移居台湾,移居美国。舒兰出生在家乡,和所有前往太极的外省人一样,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绪。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繼續用詩歌歌唱他家鄉的風和事物,無論是在台灣海峽的島上,還是在大洋彼岸的舊金山。对他来说,怀念家乡是"安定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怀旧自然而然地成为舒兰在多年诗意后离开家乡,他对邻居亲戚朋友的怀旧、家乡生活和风的记忆支撑着它简单、永恒的怀旧。对那遥远的家乡的记忆,一片草和一片木头,一种音调,一种风,一种东西,并没有被骨头的思想所浸透。点乡愁,串入其诗句中,怀旧诗占比最大。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1)人们的思想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他们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母亲在诗人心中的重量总是在沉沦。舒兰的绰号是"黑色五子",在家五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受母亲的影响,与母亲的感受也是最深的。儿媳忧心忡忡,千里之子却不记得家乡的母亲。

婆婆带了一张照片/比老太太三十六年前还老/那位女士发了一条信息/她说她很好/希望我们很好//看看妈妈的眼神/听妈妈的语气/我们再出去三十年/妈妈不会想念我们/读我们//但写信的人偏声说: / 妈为了想念你 / 眼睛不好 / 身体不好 / 前段时间还疼了一个病 / 是八十多岁的人 / / 。.

舒兰十七岁离家出走,在36岁的时间里,早已被青年和接近老年,母亲也是年轻时的年龄。三十多年来,天上两边的亲人在彼此的声音里几乎无所顾忌,相互关心,又有怎样的痛苦?一种诅咒?"妈妈很漂亮/大眼睛/鼻子很强/嘴唇红了/妈妈爱打扫/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对人很有礼貌/每天都做好事//"的印象,而残酷的时间流粉碎了诗人对母亲的美好回忆,不再是年轻妈妈在时间的侵蚀和遥远的孩子日夜夜里想着眼睛, 身体问题。诗人的母亲,就像我们熟悉的无数老一辈勤劳的中国母亲一样,坚韧不拔,不言而喻。所有苦涩的自我吞咽,所有的眼泪自己吞下,沉重的进入放松,只留下内心的平静给孩子,所以,会给诗人"听妈妈的语气/我们再出去三十年/妈妈不会想念我们/读懂我们"的轻松错觉。而幻觉的背后,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悲伤,因为信中很快补充了真相,不仅真实了母亲的健康,也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想念母亲,愧疚的母亲,担心母亲的真实感受。

1986年母亲节,诗人写下了儿童诗《老人》:

老婷是唐诗/她说话有节奏/走路韵味/衣服和头发/有韵律//老婷和唐诗一样古老/以前理解/现在理解更多的人/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

母亲节那天,诗人送给老人一首优美的赞美之歌。用韵律说话,用韵律走路,衣服和发谣的女性的具体肖像是美丽的,我们已经在诗歌"我的母亲"中学到了它们。如果说《我的母亲》是"母亲"形象的工作笔触,那么这幅"老人"就是一幅浓缩的水墨画,在染色和揉搓之间勾勒出母亲的魅力,散发出诗人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中国是诗国,而唐诗是诗的巅峰,"老人是唐诗",以人为对象,老人比作这个光明的山峰,那比女人是多么的光辉,多么的光彩。同时,自早期大叔影响学习古典诗词以来,祖国对灿烂的文化充满了钦佩。"从前"可以说是自己在大陆少已久的少年时代,"现在"正生活在宝岛三十八年的沧桑中,长期的空间障碍并没有打破诗人对母亲的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而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触及大地所产生宏伟的唐诗而更加向往, 所以"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老人"不仅是她母亲的美丽形象,也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毫无疑问,一个在异国他乡苦苦养大的诗人最关心的就是母亲,此外,他那位严谨的大哥哥,这个家庭的漫长工作也活在了诗人家乡的记忆中。舒兰的哥哥舒兰九岁,是一位高新技术知识分子,国情深厚,纪律严明,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徐州创办大鹏中学,舒兰在大鹏中学等学校读书时就受到了严格的纪律处分。大哥和父亲一样,对舒兰影响很大,舒兰早年就失去了嫂子。他曾为老大哥写过两首诗,创作于2005年《忧心忡忡的人——为老大哥素描》勾勒出老大哥的性格:"那个人半像颜慧/闫回到简陋的小巷里,人们不为所动/背也不改变自己的喜悦/那个人也在胡同里/却在担心人//那个人半像范仲顿/范中敦与生俱来的忧虑和忧虑/世界的喜悦在喜悦和喜悦之后/那个人在世界上的喜悦之后的喜悦/和担心人类的旧病//"诗人首先将老大哥与颜辉进行比较,阎回到贫穷和快乐,"一顿饭,一杯饮料,在破旧的小巷里,人们不堪忧虑,回来也不改变他们的喜悦", 和大哥哥虽然住在破旧的小巷里,"但担心国家和人民";另一部《远方大哥——戴书昌先生》是对作品逝世的致敬,用一个字"哥哥"轻轻地勾起一句话,唤起了对大哥一生的记忆和大哥的爱,简单、感人。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戴树昌陪同舒兰回到傣田省亲

进入诗歌的原住民不仅有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的村民,比如"捡柴火保暖妈妈的孩子",比如《浅滩》《大领》里的"大衣领","你跟我家的大领子一起玩数字","大领子"就是当地的苏北方言, 指在家受雇的一年一年的工作。诗人的声音从啁啾声的耳边让人想起夏日啁啾的繁忙景象,家乡的麦田,切开的麦子被拉到田里,摊开后大领导把牛赶上来,引导它把石骡子拉起来碾碎的麦子,让麦粒从麦穗上穗。"特朗普"是大领袖冲向牛群时大喊大叫的声音。从啁啾声的侧面想起那遥远家乡的号角声,从而给一个隐喻,但蜻蜓并不是真的用自己熟悉的衣领来比较,所以转向隐喻对象。"只是你像一只鹦鹉/躲在凉凉的树荫下/从不打电话/一滴汗水//"伟大的领袖们多年来在生活在南部地区的诗人心中辛勤工作,仍然如此真实,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善良。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捡柴火的孩子,还是小号的大项圈,他们的形象历经岁月,永远留在诗人对家乡的记忆中。人们在风景中,风景与他人一起移动,风景到处混杂是舒兰的思乡之情。

(2)山水思想

台岛的事件与中原的事件完全不同,四次顺序偶尔会让诗人回到过去,回到他们曾经熟悉的家乡风景。

一个月/你打扮得很漂亮/像圣诞贺卡上的风景一样美丽/这个时候我们也有旧日历年//你使用了大量的鹅毛/插入小屋假发/用玻璃耳环/搭配月光连衣裙//在你的白色珊瑚玉手指/有一群白色蝴蝶/陶醉在/乡村强烈的北风/......

"雪国",雪之乡。这是一首关于家乡雪景的诗,冬天的几个月里,鹅毛的雪一直在飘扬,落在茅草屋上,落在村子后面的小路上,飞过村子。寒冷的冬天在白珊瑚、白蝴蝶等美丽的画面中完全消散,没有了"枯萎意象"中的"冬"。在诗人的想象中,家乡的银裹就像一个轻盈飘逸的圣女,这可不是在常青的华南和自己几十年来看不见的北方雪景,如风景如画,人们向往、怀旧,尤其在北风中浓烈的乡村声音。诗人曾经说过:"你越想家下雪",有一句话说爱雪爱雪赞美雪,"一大堆鹅毛"应该是诗人无动于衷的怀旧。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雪乡

家乡不会总是令人陶醉的画面,在那一年那个月,有饥饿,有洪水,有人不谈人生的悲伤。"那一年九龙水/一头奶牛场/老黄河吐河/黄坝大帆船,开到我的麦田//那一年/没有种子开花/妈妈生了我/用眼泪喂我/"按照舒兰的出生年份,"那一年"应该是1931年,今年的洪水被历史书称为"江淮大水"。据记载,1931年7月至9月期间,风雨交加、山洪暴发、江河洪涝,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席卷江淮河流域沿江淮河流域和湖堤,灾区遍及江淮河流域八省市。"淮余水在泛滥的同时,无法清理,到河顶潮,湖面呼啸,全沿江、沿运、沿海地区,跨越千里,没有被它毒害。九龙是水固化和无水的,牛畜不强,洪水淹没了他们自己的小麦农场,粮食没有收获,诗人出生于九月,余仲忠和他母亲的家人承受了这场灾难带来的恐怖和饥荒。母亲"用眼泪喂我",就是写灾难现场的人不谈人生,也写母亲要养活自己的艰辛,也用自己的悲伤来写时代的苦难。

(三) 国家思想

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舊金山,我家鄉的風都已經漸漸消失。但在诗人心中,过去只是时间,生命的前十七年,生命的印记已经是永恒的,从未褪色。

家乡有一种食物/我们称之为高粱迷惑/在大窑黑可以拍照的人/那是冬天唯一的液体面包//我们国家有一种衣服/我们称之为棉絮/补丁补丁/它是民间冬季火龙袍///我村里有一种建筑/我们称之为茅草屋/墙壁是土坯/这是乡亲们的甜蜜巢穴/我的村子里没有交通工具/只要相信自己的两只脚/无论走路有多难/你可以不穿鞋走路/ /

这首诗《我的家乡生活》写于2005年,当时诗人离家近六十年,虽然过境已经搬走了,但是通过一个烟子的流放回到家乡,家乡的一切如往常一样冰冻,清澈如昨日。只有那些饱受折磨的农户在华北的食衣中日常心情思乡愁,无食无功的腹衣并不温热酸涩,"高粱迷茫"变成了"食粮",点缀着斑块的"棉絮"变成了"火龙袍",土坯的"茅草屋"是"甜巢",赤脚走路并不难,这从历史的贫困到记忆的丰饶转化, 从诗人爱乡下的儿子不喜欢母亲丑陋的深厚友谊。

月亮是明朝的故乡。虽然"大海是生月明媚,世界就在此时",但月亮的颜色永远是好家乡,通过"月亮"形象表达思乡是中国人识字的传统,舒兰也不例外。在诗人看来,"你是母亲关心的/孩子的怀旧",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诗《乡村酒》中,在传统的"月亮"和"怀旧"之间,诗人做出了新颖而别致的联想。"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上看着我/我年轻/你圆/人是圆的//三十年后/我从椰子树梢上看你/你是一杯乡村葡萄酒/你满了/怀旧满/"三十年前,诗人还在大陆,只是为了与家人团聚,度过满月的高光时刻, 所以"你圆/人也是圆的。三十年后,1978年中秋节,诗人早已离开大陆去太极岛,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十年来与家乡亲戚得不到消息,老妈妈在家怎么办?老大哥怎么样?但是你小时候门前的柳树还在那里吗?一切,在我心底的一个问号上,都洋溢着一阵怀旧之情。环顾四周,没有人吐露心声,婆婆的椰子影子取代了心中的柳树,仰望天空,只有那一轮月亮似乎彼此认识。我的心送月亮,此时月亮诗人喝了满满杯当地的葡萄酒;小说中的"乡村葡萄酒"已经成为满月的怀旧象征,为诗人在月亮形象上的创新。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月亮怀旧

天空中的月亮,地面上的树木,树上的蜻蜓都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我要回去/最好是在植树节之前/春天来了/回到我的家乡////当炎热的夏天来临/树张开绿色的翅膀/让村里的人来这里/来这里打瞌睡作为针/ / /但只要我想起树木/没有人知道谁种了它们/那些树/我很放心/所以我要回去/最好在植树节之前/有春天来了/回到家乡//"想想那些夏天为乡下降温,冬天能为村民们提供柴火,让家乡的树安心,什么样的漂流?家乡的树成了安慰不能回去的村民的好药,回到亲戚不能探望的孩子身边。那因为异国他乡的叽叽喳喳和与家乡有关的大衣领演奏的"Yu"的号码也充满了怀旧之情。即使是插入你面前瓶子里的竹子,也能唤起深沉而遥远的思乡之情。

虽然/我住得很好/而且/只有几滴水//虽然/在有限的日光下/我的树枝/仍然可以光合作用/虽然/根部必须伸展和伸展/但总是不能触摸/生下我的祖国/

看似不寻常的陈述正在出现,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这三个"虽然"是为"但是"这个词的最后一个转折而布置的。依靠几滴干净的水,有限的日光,可以在竹子瓶中茁壮成长,"根部必须伸展和伸展/但总是不能触摸/生下我的故乡",立即将竹子瓶,遥远的家乡,在根部中一定永远不碰养自己的乡村的无助叹息, 充满怀旧之情。而回首往事,淡淡的不仅有月亮的故乡、风的故乡、百姓的故乡,还有故乡的风景。

结论

由于独特的社会构成和历史发展,怀旧诗歌在台湾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明朝末期移居台湾,人们渐行渐远,想念亲人开始,到日本殖民时期突破个人悲痛和充满民族忧愁的怀旧之情写作,到国民党战败台湾后涌现出大量地理怀旧、文化怀旧,期间还剩下多少动人的怀旧诗, 一些优秀的怀旧诗人的出现。而在20世纪中叶,大陆诗人对台湾的怀旧写作,无疑是台湾最当之无愧的怀旧诗,最有力量、最动人的一幅美丽的风景。右边的《望大陆》、宇光《怀旧》、《桦树叶》、洛夫的《边境希望》、舒兰的《国酒》、郑淑玉的《边境酒店》、《深秋的怀旧》等等,都是台湾和海外华人诗歌怀旧诗的杰作。然而,虽然"'故乡'是大陆潜在移民到台湾心理深度的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但'怀旧'激活并召唤了将潜在大陆人沉沦到台湾的共同'故乡'心理体验。但在怀旧的具体表达中,诗人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怀旧和自然地理的抒情范畴而言,舒兰明显的狭隘性,人、风景、物都集中在自己的家乡渚北县,在情感集中度上是否不受宏伟空间的影响,相反,只有它的"窄"才在农村更"专业",才取得了他"当地诗人"的名声。而且,家乡的自然形象也是对江南地理场和自然形象的补充,江南在20世纪台湾怀旧的诗歌中频频出现。[35]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江南怀旧

清人刘希江云:"古话古物,隐约只是胸怀,遮住我也是。舒兰的民间写作就是这种"我有我"的作品。虽然没有强烈的呼唤天堂,但在浅薄朴实的诗句之间,他的人民的文字,山水的思想和家的思想,写下了他的怀旧之情,写下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诗人强调:"我的诗/是感情爱和友谊/是我的思想我的感受。1989年7月,诗人回国探亲时,写了一首长诗《归来》,其中写道:"没有荣耀/能比得上家乡的一小片土/没什么富贵的/能比得上家乡一口水/我环游世界/只有最好最美的家乡/"毫无疑问,'燃烧的怀旧'一直是舒兰诗歌的主题, 而"最终要回去"也永远是诗人长久以来的思乡之情。月亮色不老,怀旧,虽然在选材上,没有"怀旧诗人"的标志余晖,"从世界到小,万物"在广阔,在众多其他怀旧诗人作品中的风景,但其"诗意到根土秀,月亮是明故乡"的国度写作要简单, 诚然,精致取胜,这一特征不仅决定了舒兰在台湾现代诗团乃至整个中国诗歌群体中的地位,也展现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其不变的深厚国情。同时,他与台湾其他怀旧诗人一起,以浓厚的中华民族家感,展示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心理基础。[41]

本文原载于《海峡人文杂志》第2期

台港澳文化史观察专栏

引用

上下滑动以查看更多内容

这四本诗集是《Lyrics》(1962年)、《Country Wine》(1984年)、《Overseas Songs and Others》和《Evening Prayer》(2012年)。

这五本儿童诗集分别是《与影子的游戏》(1981年)、《毛毛虫与蝴蝶》(1985年)、《应》(1986年)、《树林儿童诗》(1989年)和《小麻雀A》(1994年)。

江夏:舒兰,《工人与诗人的联系》,《乡间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81页。

张建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30册)》在台湾省出版,《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

于广中:浪子回头,风筝投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第64页。

刘福初:《关于欣赏"国酒》的一点看法","杰作的欣赏",1985年10月。

杨然:"国度的无味酒","杰作的欣赏",1984年12月。

主编薛家泰:舒兰诗研究集,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

翟建军:《舒兰的诗意》,《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薛家泰:人民的意志与艺术的回归——读舒兰诗集,《台港与海外华文文献评论与研究》,1991年第1期。

程蓝:舒兰诗的艺术风格,《台港与海外华人文学评论与研究》,1997年第3期。

黄佳燕:"穿透飞跃,平中看见奇特——舒兰《怀旧诗》两首欣赏,《写作》2001年第12期。

进入新世纪后,舒兰的诗歌在中国大陆选词、诗选、教材中主要有贾孟轩入选的《江苏百年新诗选》(江苏凤凰文学出版社,2017年),李少君入选《台湾现代诗》。入选(现代出版社,2017年)、张新科的《大学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董晓宇、韩敏的《中外诗歌鉴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彭彦娇的《中外诗评》中国当代抒情诗(湖南儿童青少年出版社,2008年),上海词典出版社文学鉴赏词典编纂中心, 《300首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词典出版社,2008年)、苗玉石的《200首新诗短篇》(Blossom文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台湾爱国诗歌》(北京出版社,2000年)等。

江夏:《舒兰接触诗人的工人》,《论舒兰与作品》,平东:海鸥诗社,1995年,第8页。

舒兰:《鸭湖》,《树林儿童诗》,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树兰:信使的演讲》,《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40-41页。

《舒兰:我的母亲》,《舒兰儿童诗》,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9年,第59页。

《舒兰:老人》,《舒兰儿童诗》,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见澳鹏:"月亮是家乡明——台湾诗人舒澜简谈",主编薛家泰:舒兰诗集,北京:职员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0页。

舒兰:晚祷,台北:秀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第23-24页。

舒兰:《树下》,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26页。

舒兰:"Yu",《乡间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舒兰:雪国,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38-39页。

舒兰:《冬天》,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舒兰:"送平格",《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49页。

《舒兰:那一年》,《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36页。

问渔业:"江苏洪涝100年",《人文月刊》第2卷,第8期,1931年。摘自孔相成:《中华民国的洪水与社会风险》——摘自《1931年江淮水》,例如《东方论坛》,2008年第4期。

江苏洪水倪镇学会:《江苏洪水易真惠振吉利》,1932年。摘自孔相成:《中华民国的洪水与社会风险》——摘自《1931年江淮水》,例如《东方论坛》,2008年第4期。

舒兰:《家乡生活》,晚祷,台北:秀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第122-123页。

舒兰:月亮,晚祷,台北:秀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第71页。

舒兰:"乡村葡萄酒",《乡村葡萄酒》,台北:杜鹃出版社,1984年,第12页。

舒兰:树下,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27页。

舒兰:瓶竹,乡村葡萄酒,台北:布谷鸟出版社,1984年,第16-17页。

刘鹤:《论台湾文学中"怀旧"的叙事类型》,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易灵轩:《回到江南——台湾怀旧诗人的特殊情结》,《中国文学评论》第六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

摘自运河正文:"中国王朝的阅读",北京:连线图书局,2014年,第562页。

舒兰:我的诗,晚祷,台北:秀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第157页。

徐峰,辛莹:《我属于我的家乡》,《论舒兰与作品》,平东:海鸥诗社,1995年,第120页。

舒兰:我在这里,乡村葡萄酒,台北:杜鹃出版社,1984年,第22-23页。

黄维良:《火浴中的凤凰:于光忠作品评》,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页。

张小平:《台湾怀旧诗的现实一代与文化内在》,《中国文学》2004年第4期。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诗以根土秀 月是故乡明——论舒兰的乡情书写

图为沈玲教授在漳州图书馆舒兰诗史室查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