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永清坊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了广州湾区历史文化区永清坊。他指出,城市规划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于抢先恐后,不拆解大规模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多利用微装修这种"刺绣"功夫,注重文明、文化的延续,让城市留下回忆,让人怀旧。
宽彩、宽绣、粤剧...一条古老的街道,一家古老的商店,仿佛一幅慢慢展开的画面。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西奥湾区历史文化区永清坊,考察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复和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粤剧的艺术遗产和保护情况。在谈到城市规划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城市文明遗产和延续性的重要性,要融合和发展传统与现代,以"让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怀旧"。
近日,记者走进永清坊,与不少打牌者一起感受"网红"永清坊旺盛的人气、文化气息,探索广州旧城改造背后的"老城新活力",激活历史街区之路。
过去这个"五一"假期,位于广州老西关的永清坊等游客编织、打拳的人远远多于平时。住在恩宁路单街的徐毅,像往常一样经营自己的小店,大自然喜欢活泼她很高兴地看到这样的人来来往往:"相比以前的冷荒,当然是微装修,小区环境变得更好,又恢复了人气。"
从拆除大规模建设到修旧如旧,如常新建
首次提出在老城区做减排计划
回忆起1997年与恩宁路结婚时的场景,徐毅告诉记者,当时恩宁路沿街上到处都是商店,到了粮油、药店、家居、五金等街区,景气度不比今天低。然而,诞生于1931年,恩宁路骑行建筑街道和内街巷道在老化的岁月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里是广州市最集中的危险老房子之一,急需维修和保养,恩宁路的改造开始提上日程。一开始,恩宁路项目试图通过一系列危险的房屋来翻新旧房屋并建造新房屋。2007年,拆除工作全面启动,恩宁路地块有2,760户家庭,1,816户家庭搬迁。
然而,恩宁路与广州保存最完好的骑马建筑群、李小龙祖居、詹天佑纪念馆、八和平殿、玉游堂、宝清大宝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建筑都位于中间,还聚集了粤剧、武功、手印雕刻、剪纸、西关达铜、宽彩、宽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改造这些积蓄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保护它们?在各种声音中,在荔枝湾潮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安宁路地块停止了建设步伐。
徐毅的家人和几个邻居选择留下来,和恩宁路一起经历了最平静的一段时期,"砖头乱糟糟,墙破破烂......骑着大楼的街道变得荒无人烟,离开了熟悉的街区,一双手可以数过。"
荃湾区房屋建设局副局长黄志忠负责搬迁的跟进。他回忆说,搬迁后,恩宁路项目开始在经济利益、公共利益和城市文化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
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左右。广州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首次提出要做到在老城区减少规划,不再大规模拆迁建设,采用旧如旧、新旧微改造的方式,保护老街区质感和传统骑行街道,恢复河水潮,取消主城路通过地块。2011年6月,《恩宁路旧城区改造改造改造土地治理详细规划指引》通过,提出了小区整改整修"老旧建筑风格融合"、"保留原有街道质感""引进新产业"的原则。"从拆除到微改造,不仅是恩宁路命运的拐点,更是整个广州老城改造的思路。"黄志忠说。
社会资本与政府监管
广州市首个老城微改造机器人项目
采用微转化后,谁投资,谁转化的想法逐渐清晰。2012年6月,广州市决定"按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岭南文化城建设'的要求,将恩宁路地块以外的土地和已收集的保留房屋全部打包,提交渭湾区BOT(建设-运营-转让)模式进行建设开发管理", 恩宁路地区的BOT(建设-运营-转移)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得到推广。"广州二手博特项目为老城区微改造,恩宁路项目率先。"黄志忠说。
永清坊区一期于2016年初开放招标,中标者运营了15年。第一阶段于2016年10月完成并向公众开放。第二阶段也遵循这一模式,将于2018年9月开放招标,为期20年。
除企业外,荃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在改造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确保项目兼顾社会效益、历史文化价值,"在项目报告和施工、安全监督等环节都有职能部门, 在关键建筑节点上的微改造受到更密切的监视。"黄志忠说。
永清坊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全面竣工
高人气吸引岭南文化非遗母大师入场
今天的永清坊被认为是广州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激活的标杆之一。从一期8000平方米到二期7万平方米,物理空间更加广阔,产业更加多元化,知名度越来越足。
林云的陶器店将于2018年位于永清坊,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永清坊期间的访问极大地鼓舞了他。"今年流量明显增加。林云说,永清坊已经从原来的公园变成了一个风景名胜区,更受欢迎,接下来的永清坊从热门的打卡点变成了旅游消费,需要每一位创业者的努力。
去年8月22日,广州首个无遗街区在永清坊开业,10家非遗性大师工作室入驻,光彩烧瓷技省级代表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于慧玲就是其中之一。"永清坊的高知名度和年轻人的打牌属性是最有吸引力的,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广泛的宣传窗口。据粗略统计,走进余慧玲工作室的人中有70%是年轻人。"目前,它正在发挥作用,至少有更多的人知道宽色。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怀旧",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近年来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光复文化的内涵,不断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让老城不断振兴,让岭南文化不断重新焕发新的魅力。在永清坊,二期整体规划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届时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独特的粤语魅力和充满活力的社区岭南风格呈现在人们面前。
留下城市的记忆
核心取决于"刺绣"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永清坊时指出,要重视文明的遗产和文化的延续,让这座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怀旧。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城市留下回忆,让人们怀旧"?核心是精细经营,一条街一块,一草一木,要认真对待。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演变为基础,一个地区的复兴应该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征,一个建筑的写作应该尊重历史根源的理性逻辑。
恩宁路地处岭南文化核心区,其历史悠久、厚实,且地风古香,历史价值高,是广州老城区的珍贵遗产,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是改造的前提。必须承认,良好的商业运作是社区继续活跃的先决条件。永清坊,粤剧博物馆项目对于区域的激活,对老城区的改造起到了带动作用,如果未来能与上下九相连,立志湾成片,对于广州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在平衡商业利益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需要更加细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激活,这也是"刺绣"功夫。
从目前来看,恩宁路的改造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例如,要把地块内建筑物的分类和分类保护做得更细,对文化生态的认识和系统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永清坊看好年轻人网络红产业,服务游客旅游状态,从效果上看比较成功,同时,我认为转型愿景要长,格局要大,视野要广阔,做好文化品牌,保护文化多样性, 应该以各种方式鼓励书店、非遗文化产业,如广州首家非遗物小区运营,我们很高兴看到永清坊有这样的业务。此外,邻里要为原住民的生活创造便利,注意保护原住民生活的生态。
采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家/教授,粤剧艺术博物馆设计创始人郭谦
广州业务
打磨"城市更新"名片 探索优质发展模式
近年来,广州这座历史名城在精心打造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振兴。
"十三五"期间,全市"三老"改造新增实施面积18773亩,完成改造面积17712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5亿元,同比增长31%。老区微改建成232栋,"三线"整改496公里,累计改造老建筑2342万平方米。社区道路平坦干净,街道公园芬芳,街道是镜头下最炙手可热的打孔点。城市复兴带来的快乐,也成为城市人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
去年8月,中共广州市委第十一次全会部署了新一轮城市更新,形成了"一加一"的政策体系。城市更新与人工智能并驾齐驱,数字经济作为"双引擎",推动城市加速实现"老城新活力"。
2021年,广州市更新迎来了"大干"年,1月6日召开了城市更新站点会议,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新一轮工作正式启动。"十四五"期间,广州计划推进183个城中村、541个村级工业园区、182个专业批发市场和11个物流园区改造,基本完成422个老街区改造工程,利用城市更新"一加一加N"政策体系,用刺绣推动"三老"改造, "三园区"改造、"三乱"等城市更新九大重点任务。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海珠区海珠街道仁厚直社区以海獭为鲜明主题,塑造了小区街道的新面貌,让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更加美丽。在荃湾区巨龙湾地区,通过国有企业改造带动旧厂房改造,老城、老村,一个集商业、旅游、总部经济、住宅功能于一体的全新集商业、旅游、住宅功能于一体的地区正在诞生。
以库存为空间,以质量促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叉点上,广州将上下打磨"城市更新"名片,加快发展步伐,打造全国人民满意、经济发展"优质"和生态环境"高价值"的协调,为广州美丽、优质写上满意的答卷。广州也将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在全国特大城市率先探索老城振兴有效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用奇妙的蝴蝶改变书写改革创新的时代答案。
策划:杨青浦、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于静
统筹:王晨阳、张伟、唐鑫、徐梅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道、权杰
照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学明
海报/谭惠兰
温俊华 胡群志,广州日报编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