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住城市記憶 喚醒美麗鄉愁

《奮鬥足迹》

旁白:蔣偉輝,廣東省廣州市渭灣區住房建設局二級研究員

算了一下,我和永清方打"穿越"已經10多年了,過去曾說過"不認識廣州,先聞聞西關"。西關永清坊位于廣州西南部,地處廣州老城中心地帶,曆來是廣州最繁華的核心城市,擁有廣州儲存最完備的騎馬建築街道,分布着許多具有嶺南特色的名家和曆史建築,曆史文化積澱深厚,聚集了一批粵劇, 國術醫學、西關玩銅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20世紀90年代,随着市中心向東移動,社群衰敗,建築物年久失修,破舊的房屋密集,公共設施缺失和老化。舊城改造模式也對老城的曆史風格和城市肌理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永清坊改造不僅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的需要。

令人高興的是,多年來,政府積極轉變思想,全社會保護曆史文化的意識不斷增強。我們以保護曆史文化為前提,對老城區進行改造,進行減少規劃。在永清坊改造過程中,廣州不搞大規模的拆遷建設,用舊舊的方式修繕和激活老建築,保護原有的鄰裡紋理和傳統風格,恢複被覆寫的江水潮,城市規劃道路不搞"開腹"。

說起永清坊的轉型過程,嶺南文化是一條不可回避的主線,它在這裡連接配接着輝煌的過去和生機勃勃的未來。

在永清坊的微改造中,我們努力延續曆史風格,通過曆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和曆史建築的激活和利用,為老街區注入新的活力。我們不僅更新了建築、街道和小巷的實體形态空間,而且在留住一些原住民的基礎上,解開了人口,改善了過度密集的生活環境,讓生活曆史在原有的街區延續下去,進而留住城市的記憶,喚醒美麗的懷舊情懷。

針對曆史文化區現有預留白間的不同特點,我們做出"刺繡"努力,進行精細設計,差別對待。為了加強對曆史建築的保護和激活,我們還進行功能置換,引入與小空間相協調的小空間,适合曆史建築創意、住宅、研發等行業,實作"老瓶裝新酒"的更新激活。

永清坊非遺體街區于2020年開業,吸引了10家國家和省、市非遺傳傳承人進駐,是廣州首個集陳、表演、教學、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無遺街區。粵劇藝術博物館,充滿新嶺南園林風情,聚焦嶺南民間傳統建築藝術,以及粵劇和粵音樂藝術。這些改造巧妙地将物質形态的曆史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融為一體,助力文化遺産、文化的延續,使"老城"煥發活力。

如今,永清坊二期改造工程已接近尾聲,并逐漸向公衆開放。回首10多年的工作,每當走在永清坊的美麗外表和文化内涵中,看着它日複一日地熱鬧起來,心中都有難以形容的喜悅和自豪。未來,我将繼續為廣州承擔好的責任和使命,讓這座城市沉浸在文化中留下美好的回憶,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懷舊做更多的事情。

(王忠耀、吳春燕在光明日報報道)

光明日報(2021年04月02日,第7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