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毅夫:中國經濟作為“追趕者”有兩大優勢

北京10月18日電(新華社周睿)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1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不斷發展,世界才能進入和平與穩定的新格局。他強調,中國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捕手"有兩大優勢。

林毅夫在京東物流主辦的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發表演講。他說,第一個優勢是在傳統産業,中國有後來者的優勢。

林毅夫指出,在傳統産業中,中國與德國、日本、南韓、瑞士等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但也可以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源泉。

他說,2019年,按購買力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将是美國的22.6%,相當于1946年德國和美國的差距,1956年日本與美國的差距,以及1985年南韓與美國的差距。

德國、日本和南韓的發展表明,它們都利用了與美國的差距所提供的後來者優勢。其中,德國從1946年到1962年平均每年增長9.4%,日本從1956年到1972年平均每年增長9.6%,從1985年到2001年,南韓每年增長9%。

林強調,1946年至1962年德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8%,勞動生産率平均每年增長8.6%;

這意味着,即使中國現在面臨人口老齡化,"根據德國、日本和南韓的經驗,到2035年,我們也應該有8%的機會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林先生說。

中國的第二個優勢,德國、日本和南韓在追趕美國方面沒有的優勢,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能、大資料和網際網路為特征的新經濟。

林毅夫指出,新經濟在産品技術研發周期中特别短,投資以人力資本為主,而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本,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再加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實體經濟供應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新經濟中具有變道和超車的優勢。

林先生強調,他認為,到2035年,中國的平均年增長率應該達到8%,因為中國的優勢是被後來的司機超越。

但林先生也指出,8%指的是潛力,而不是實際增長。因為中國要想在未來實作其雙重碳目标,就必須解決共同繁榮等問題。但即便如此,到2035年,中國的平均年增長率仍可能達到6%左右。如果達到這樣的增長率,到2025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DP将達到14,535美元,使其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