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原标題:戰勝命運與定西馬鈴薯産業發展經驗
作為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我一直高度關注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産業的發展經驗。定西曆史上是我國最為貧窮的“三西”地區之一,全市1.9萬平方公裡,位于海拔1640-3900米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全年降水量隻有300多毫米,主要集中在秋季,蒸發量高達1400多毫米,春季和夏季少雨,總體而言,定西處于幹旱、高冷地區。
定西市在甘肅中部,曆史上稱“隴中”,素有“隴中苦瘠甲于天下”之名。1982年,有一位世界銀行專家到定西考察,認為定西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但是在1996年時,定西市政府根據馬鈴薯不怕旱、經濟效益高、适合像定西這樣的黃土高原地區種植的特性,提出了洋芋工程。其後的幾任上司一張藍圖繪到底,在科技、育種、種植、運銷、庫存、加工等環節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創造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鐵路”等經驗,舉辦了經貿大會、招商引資,引進資金和技術,使定西成為全國聞名的馬鈴薯之都,定西的馬鈴薯遠銷全國各省市以及歐美國家。2020年定西農民從馬鈴薯産業獲得的個人所得達2300元人民币,定西1區6縣與全國各地同時打赢脫貧攻堅戰。像定西這樣的地區能取得這樣的發展成績,令人肅然起敬!
解決貧困問題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世界銀行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消除貧困,在世界銀行辦公大樓進門大廳裡就有一條智語,寫着醒目的大字:“我們的夢想是一個沒有貧困的世界”。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成立70周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了到2030年要完成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其中第一個就是消除貧困。如果把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消除的8億貧困人口排除在外,世界貧困人口至今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在增加。消除貧困是大家共同的願望,世界各國都在努力,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機構也一直在提供幫助,但是距離消除貧困的目标還非常的遠,貧困還是各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我想原因在于思路,思路對了,出路就有了。
在《戰勝命運:跨越貧困陷阱,創造經濟奇迹》(2017年出版)一書的第一章中我介紹了定西馬鈴薯産業的發展經驗,來證明隻要思路是對的,貧窮就不是命運,每個地方若能找準這個地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地方都能發展起來。
從我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經濟發展代表人民的收入、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要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準,前提是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水準。如何才能提高勞動生産率水準?需要在現有的産業上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讓每個生産者能夠生産出更多更好的産品,同時需要有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産業不斷湧現,讓勞動力、資本和各種資源能夠從附加值低的産業重新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産業,勞動生産率水準才會不斷提高。同時在技術創新、産業更新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解決硬的基礎設施的瓶頸問題,以及軟的制度安排的制約,技術創新、産業更新,才能夠不斷地進行。
從技術創新、行業更新的角度來看,開發中國家具有後來者優勢,可以從發達國家引進、消化、吸收比較好的技術和附加值比較高的産業作為技術創新、産業更新的來源。是以,就理論而言,開發中國家可以比發達國家以更低的成本來推動技術創新、産業更新,理應比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快。但是,我們普遍地看到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比發達國家慢,是以,其收入水準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在技術創新和産業更新的時候,必須符合每個國家或地區當地的要素禀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如果符合比較優勢,要素生産成本能夠低,但同時也必須解決每個産業所需要的合适的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安排來降低交易費用,這樣才能夠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争優勢。如果一個地區的發展違背了當地的比較優勢,生産成本就會太高,生産出來的産品不會有競争力,在這種狀況之下,所作的努力就會白費。就像定西,在提出洋芋工程之前,當地做了許多努力去生産玉米和小麥,由于在定西這個地方經常幹旱,種小麥和玉米時經常因為連續一兩個月不下雨,太幹旱而顆粒無收,貧困問題當然得不到解決。
定西的農民過去也生産馬鈴薯,但僅僅作為保命糧。對于具有比較優勢的馬鈴薯要發展成為一個在市場上有競争力的産業,需要由科技研發适宜當地種植和市場需求的良種。生産多了,如果進入不了大市場,價格會降低,農民同樣不能獲利,要進入大市場,就要解決交通基礎設施的問題,對于定西這個地方,需要利用鐵路運輸;同時,也要有銷售的管道、銷售的平台、銷售的組織等。馬鈴薯的生産具有季節性,馬鈴薯的消費是全年的,如果在生産季節能夠給予儲存,在非生産季節就能夠大幅提高産品的價格,要增收需要有儲存設施的投資。另外,全國能生産馬鈴薯的地區不僅是定西,在全國的競争中要勝出,就必須建立定西馬鈴薯品牌。馬鈴薯産品的産業鍊非常長,深加工能提高附加值,需要政府招商引資,吸引擁有技術、資金、銷售管道和品牌的大企業來投資。以上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一個地區的經濟要想發展成功,就必須根據當地的要素禀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産業和技術,同時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隻手的共同作用,才能夠把比較優勢變成競争優勢。定西的發展經驗印證了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定西的經驗不僅改變了定西人民的命運,定西的經驗也值得向世界分享。如果全世界其他貧困的地區也能像定西這樣找準自己的比較優勢,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比較優勢變成競争優勢,一個沒有貧困的世界就不是夢想,而是可以實作的理想。
2020年,定西的人均gdp為17500元人民币,隻有全國人均gdp72000元人民币的25%,在全國仍屬于收入水準比較低的地區,尤其像通渭、渭源、岷縣還是全國160個鄉村振興的重點幫扶縣,定西仍然需要繼續加速發展經濟。相信2021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暨高峰論壇》能夠助力定西馬鈴薯産業進一步發展,期盼定西在鄉村振興和實作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創造出新的經驗,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實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作出貢獻。
(林毅夫,作者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