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前三篇作者分别為張軍、周黎安和林毅夫

《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前三篇作者分别為張軍、周黎安和林毅夫

《經濟研究》創辦于1955年,是綜合性經濟理論類期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被公認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和中國經濟學領域的“頂級”期刊。

根據中國知網資料,《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總共發表文章8500餘篇,年度發表文獻最高為247篇(2014年),最近三年來年均發表文獻約200篇。

從《經濟研究》發表文獻的學科分布來看,排名前五的分别是:

➤ 經濟理論及經濟思想史(2201篇);

➤ 經濟體制改革(1900篇);

➤ 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1324篇);

➤ 金融(1305篇);

➤ 企業經濟(902篇)。

《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前三篇作者分别為張軍、周黎安和林毅夫

近年來,國内高度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那麼作為經濟學家,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本文将盤點《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對文章進行分析和對比,給讀者以參考。

在《經濟研究》引用量最高的十篇文章中,包括:上市公司相關研究(4篇)、地方政府官員晉升和激勵機制(2篇)、企業理論和企業合約(2篇)、宏觀經濟名額測算(1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1篇)。

TOP 10 影響力前十

01.

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

知網引用量:7123

知網下載下傳量:40671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870

作者:

張軍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吳桂英 複旦大學

張吉鵬 西南财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正如許多利用總量資料計算經濟增長率或全要素生産率的研究已經指出的,計算經濟增長率或全要素生産率的關鍵是對産出與投入資料的科學計量,特别是資本資料的計量尤其重要。而對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資相關問題的研究來說,資本資料更是不可或缺。

中國國内生産總值核算曆史上,發生過兩次曆史資料的重大補充和一次曆史資料的重大調整。第一次是對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至1984年資料的補充,這項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間進行的;第二次是對改革開放以前的1952年至1977年資料的補充,這項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7年間進行的。而第一次重大調整是在中國進行首次第三産業普查後的1994年和1995年間進行的。

這兩次補充資料和一次調整資料的詳細資料主要發表在國家統計局經濟核算司(1997)出版的《中國國内生産總值核算曆史資料(1952—1995)》一書上。由于這本年鑒以及1999年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都包含了分省資料,并首次公布了一些重要的經濟名額,是以為估計省際資本存量提供了客觀條件。

作者希望本文是對已有中國資本存量估算研究的補充和延續,并為今後相關研究提供比較全面和準确的資料支援。

作者通過回顧和比較已有研究中國資本存量的相關文獻,考慮到中國國内生産總值曆史資料的幾次重大補充和調整,對各年投資流量、投資品價格指數、折舊率/重置率、基年資本存量的選擇與構造以及缺失資料進行了認真的處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補充和調整後的分省資料,根據永續盤存法估計了中國大陸30個省區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質資本存量。

部分資料如下:

《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前三篇作者分别為張軍、周黎安和林毅夫

02.

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标賽模式研究

知網引用量:7027

知網下載下傳量:8821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531

周黎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博雅特聘教授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被世人譽為“增長奇迹”。一方面表現為GDP增長速度高、持續時間長,另一方面無法用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來解釋(沒有突出的自然資源禀賦、物質和人力資本積累以及技術創新能力)。

本文試圖從中國地方官員治理和激勵機制的角度為上述“增長奇迹”提供一種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政治經濟學解釋。作者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地方官員之間圍繞GDP增長而進行的“晉升錦标賽”模式是了解政府激勵與增長的關鍵線索之一。

作者所定義的“晉升錦标賽”作為一種行政治理的模式,是指上級政府對多個下級政府部門的行政長官設計的一種晉升競賽,競賽優勝者将獲得晉升,而競賽标準由上級政府決定,它可以是GDP增長率,也可以是其它可度量的名額。這裡涉及的地方官員主要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長。

03.

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

知網引用量:6931

知網下載下傳量:5661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652

林毅夫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

李永軍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政策系主任

本文旨在探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

中小企業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實作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推行“趕超”戰略的計劃經濟時期,為了支援不符合我國比較優勢、不具自生能力的重工業的生存和發展,我國建立了以大銀行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制。大型金融機構天生不适合為中小企業服務,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與大型金融機構不同,中小金融機構比較願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因為它們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融資,更重要的是中小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方面擁有資訊上的優勢。

在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文章得出結論:大力發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根本出路。

04.

進階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

知網引用量:5505

知網下載下傳量:26405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637

魏剛 鼎德華夏農業科技集團董事長、諾貝豐(中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河南大學教授

我國企業進階管理人員的激勵問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國上市公司進階管理層的激勵情況怎樣呢?對他們采用了哪些激勵形式?進階管理層的報酬有多少?存在一些什麼特點?它們是否按照代理理論預測的那樣,與公司的經營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進階管理人員的持股比例有多高?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激勵效果呢?作者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進階管理層報酬的考察,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通過當時上市公司的公開資料,作者研究發現:

1)上市公司進階管理人員年度貨币收入偏低,報酬結構不合理,形式單一,收入水準存在明顯的行業差異。

2)“零報酬”現象嚴重,進階管理人員持股水準偏低,“零持股”現象比較普遍。

3)進階管理人員的年度報酬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并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進階管理人員的持股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它僅僅是一種福利制度安排。

4)進階管理人員的持股數量與公司經營績效也并不存在“區間效應”,進階管理人員的報酬水準與企業規模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其所持股份存在負相關關系,并受所處行業景氣度的影響。

05.

市場裡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别合約

知網引用量:5069

知網下載下傳量:1808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2300

周其仁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本文讨論科斯關于市場裡的企業合約的理論,中心是把企業了解成一個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共同訂立的特别市場合約。

企業合約的特别之處,在于在事前沒有或不能完全規定各參與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權利和義務,而總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約的執行過程中再加規定。企業合約的這個特性,是因為企業合約包括了人力資本(勞工的、經理的和企業家的)的參與。人力資本的産權相當特别:隻能屬于個人,非“激勵”難以排程。

與其他了解不同的地方是,本文把“人力資本的産權特征”引入對企業合約及其特征的思考,并認為這是科斯企業理論裡被忽略的一個關鍵。

06.

所有制、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系———兼評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觀點

知網引用量:4441

知網下載下傳量:23333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559

張維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崔之元博士發表在《經濟研究》1996年第4期上的《美國二十九個州公司法變革的理論背景》一文,涉及到有關企業理論的一些重要問題。該文是為了澄清崔之元可能引起的理論混亂而作的。

該文的各個部分内容分别解釋了财産所有權與企業所有權的概念,讨論了現代企業理論的要點,讨論了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征對企業所有權安排的影響,分析了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法中的基本邏輯,也分析了團隊生産與委托人的功能。

最後,作者就崔之元涉及的方法論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07.

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兼論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和重複建設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

知網引用量:4320

知網下載下傳量:34392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726

周黎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博雅特聘教授

我國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對地區經濟增長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地方官員的激勵與行為一直備受學術界的關注。

08.

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

知網引用量:4116

知網下載下傳量:20313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148

孫永祥 浙江大學

黃祖輝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一級教授

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公司的經營激勵、收購兼并、代理權競争、監督等諸方面均有較大影響。

作者将公司股權結構的情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股權高度集中,公司擁有一個絕對控股股東,該股東對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二是股權高度分散,公司沒有大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完全分離;

三是公司擁有較大的相對控股股東,同時還擁有其他大股東。

作者認為,這三種劃分已能涵蓋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同情況,對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同情況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與典型性。

然後,作者總結了不同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機制作用的影響,如下表:

《經濟研究》自創刊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前三篇作者分别為張軍、周黎安和林毅夫

作者基于上表得出如下的結論或假說:比之于其他兩種股權結構,第三種公司股權結構(股權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對控股股東,并有其他大股東存在),對公司治理的四種機制作用發揮,總體較為有利。

作者的實證分析結論與上述假說保持一緻。

09.

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知網引用量:3624

知網下載下傳量:27074

Google Scholar引用量:721

馮根福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

吳林江 陝西财經學院

上市公司的實踐表明,并購活動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績效有直接和重要的影響。

作者從并購的角度對我國上市公司績效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我國學者常用的以股價變動來衡量企業并購績效的方法并不适合于我國的現實情況。

一個原因是:對于我國當時的股票市場來說,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國的證券市場是不是有效率的?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沒有統一看法。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非流通股,而非流通股股東并不能直接從股價漲跌中獲利或受損。這樣,上市公司股價的波動就難以衡量非流通股股東的收益變化,是以也就無法準确測量上市公司業績的變化。

然後,作者采用一種以财務名額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方法來衡量并購前後的業績變動,并以此分析和檢驗了1994-1998年間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績效。

主要選取的名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産;淨利潤/總資産;每股收益;淨資産收益率。通過因子分析法,作者建構一個綜合得分函數,将這四個名額壓縮成一個綜合得分,再對并購前後公司的業績進行對比。

結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購績效從整體上有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不同并購類型在并購後不同時期内業績不相一緻;另外,并購前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并購績效在短期内呈正相關關系。

10.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

知網引用量:3621

知網下載下傳量:37530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032

白重恩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弗裡曼經濟學講席教授

劉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陸洲 香港大學

宋敏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張俊喜 上海電力大學

本文旨在研究以下兩個問題:

1)我國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治理結構有無聯系?

2)投資者願為治理良好的公司付出多大的溢價?

一般而言,對于企業所有者與管理層之間、控股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可能存在的這兩種利益沖突,有兩類不同的解決機制。

第一類是内部機制,一般包括四項:

1)董事會(最好的公司治理應該是董事會中外部人員占主導地位)。

2)高管薪酬(管理者的薪酬與公司的經營業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3)股權結構(在我國,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第一大股東的持股量之間可能存在一個非線性的“U”形關系)。

4)财務資訊披露和透明度(有效的資訊披露制度一定有助于公司治理水準的提高)。

第二類是外部機制,一般包括三項:

1)企業控制權市場(通過代理人競争、善意的購并和敵意的接管,一個活躍的企業控制權的競争市場對有效配置設定資源至關重要)。

2)法制基礎和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要保障投資者可以擷取合理的投資回報,法律體系是一個頗為有效的外部機制)。

3)産品市場的競争程度(激烈的産品市場競争程度會降低管理層的懈怠,有助于限制低效率的行為)。

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依賴于内部機制與外部機制的有機結合。同時,對我國上市企業而言,公司治理機制也應考慮到我國特有的國有法人股“一股獨大”的現實。在所有的公司治理機制中,作者發現股權結構、董事會的構成、經理薪酬、公司控制權的競争市場,以及财務透明度是影響企業的公司治理水準的最重要因素。

然後,作者運用主元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構造了一個反映公司治理水準的綜合名額———G名額。根據G名額對中國上市公司進行排名發現:(1)治理水準高的企業其市場價值也高;(2)投資者願為治理良好的公司付出相當可觀的溢價。

(本文綜合自學說平台(gh_ec5f5ab81b41)、《經濟研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