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本文為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應邀為《經濟學》(季刊)創刊20周年專題而作,載于《經濟學》(季刊)2021年第21卷第5期。
1994年我和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餘明德等六人在北京大學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這是在國内第一是以海外學成歸國學者為主體成立的融教育、科研、政策研究于一體的實體機構,目的在于引進完整的現代經濟學學科和理論體系,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教書育人,立足本土深化理論探索,以貢獻智慧于改革開放的事業。在北京大學成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以後,其他院校也紛紛引進人才或設立了同樣目的的研究中心,不幾年以現代經濟學的理論來進行教育、科研、政策研究的事業在我國各高校蔚然成風。
到了世紀之交,從海外學成歸國的經濟學人以及國内自己培養的經濟學博士、碩士人數漸多,從事經濟學科研的隊伍日趨壯大,我國亟需有一個新的高水準的發表平台來倡導合乎國際規範的研究,并交流來自我國的科研成果。以此為目的,在2001年嚴複翻譯出版《國富論》100周年之際,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以書代刊的方式出版了《經濟學》(季刊)(以下簡稱季刊),并于2010年獲得了正式刊号。
季刊采用國際通行的匿名審稿制度,發表以嚴謹規範的方法所做的原創性理論和經驗研究,以及對前沿成果的綜述和評論的論文,經由創始主編姚洋教授以及其他主編、副主編和編輯部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季刊迅速得到經濟學界同仁的認可,成為國内經濟學界的頂級期刊之一。20年來季刊為中國經濟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季刊在創辦時還提出了:“當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時,研究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是世界級的成就”的判斷,并以此和學界同仁共勉。這個判斷最早是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時發表的祝賀文章“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慶祝《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一文中提出的。在那篇文章中我大膽預測:我國經濟學人隻要以規範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的本土問題,21世紀中國将會成為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21世紀将會是經濟學大師在中國輩出的世紀。
上述文章發表時在全世界有影響的華裔經濟學家不會超過5位,從國内來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剛剛創辦一年,在國内年輕一代的經濟學人中受過完整的現代經濟學教育的老師也就隻有中國經濟學研究中心那6位,我國的經濟學界才剛剛處于引進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早期階段。當時我國經濟界雖然僅處于萌發階段,我對未來的預斷則是源于對經濟學理論創新本質的認識。
我們隻要稍微回顧一下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從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經濟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開始,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思潮的大師基本上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直到1995年我發表那個論斷時,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思潮的大師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在那兩段時期,其他國家即使有經濟學大師也僅僅是鳳毛麟角。
為何經濟學大師産生的國家會有上述時空的相對集中性?我想這是由經濟學理論的本質所決定的。經濟學的每個理論和任何其他學科的理論一樣都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因果邏輯,理論的重要性不取決于理論的邏輯而是取決于該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或所要解決的問題的重要性。何謂重要的經濟現象或問題?其實就是發生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的經濟現象或問題,是以,解釋那個國家的現象或解決那個國家的問題的經濟學理論就是最重要的理論,那樣的理論的提出者就成為世界級的大師。
在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的1776年,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是歐洲最大、最發達的國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都是世界經濟的中心,那時發生在英國的經濟現象或問題就是對世界影響最大、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了美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占全世界的一半,發生在美國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就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問題。經濟學家在解釋所處時代的現象或解決所遭遇到的問題時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便,是以,世界級的經濟學大師也就絕大多數出現在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國家。
在1995年,中國是一個人均GDP按現價美元計算隻有61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經濟總量隻是美國的9.6%,在全世界經濟的占比隻有2.4%,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隻有6.1%,那時中國經濟學界也才剛剛引進、普及西方經濟學的教育,試圖讓中國的經濟學科和世界接軌。不過就在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同時,我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中國的奇迹》,書中預測我國隻要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沿着當時采取的漸進雙軌的轉型方式,在維持經濟穩定的同時,發揮比較優勢以充分利用後來者優勢,我國經濟可以取得長期快速的增長,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15年時中國的經濟規模會超過美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到2030年時中國的經濟規模也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即使到那時,由于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人均GDP隻是美國的25%-30%,因而中國還會有後來者優勢,中國經濟仍可以發展得比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快,世界的經濟增長會主要來自中國,世界經濟中心也就會轉移到中國。
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時候,出現在中國的經濟現象和問題自然會是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現象和問題,在了解中國的經濟現象或解決中國經濟的問題上,中國經濟學家同樣會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便,是以,引領國際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大師級經濟學家的出現也會随着世界經濟中心轉移到中國來。
我很高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在2014年成為世界第一。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在2030年左右超過美國也已經成為國際發展和金融機構的共識。那麼,當中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時,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大師在中國輩出的預測如何才能成為現實?在我看來,關鍵仍然是1995年那篇文章所強調的“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不過在以規範方法來研究本土現象或問題時,必須改變目前中國經濟學界從西天取經時代遺留下來的、以現有的理論來解釋出現在中國的經濟現象或問題,或以中國資料來檢驗現有理論的習慣做法,中國經濟學家在面對出現在中國的經濟現象或問題時,必須把握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的特殊性,尤其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轉型、運作的各種經濟結構與發達國家的内生差異性,以及存在的許多從主流理論來看屬于扭曲的問題的内生性。
現代經濟學自從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至今,研究中心一直在發達的英國和美國,在将近250年中經過無數經濟學大師的努力,已經枝繁葉茂,關系經濟發展、運作的方方面面确實都有成熟的理論。不過,任何理論作為一個簡單的邏輯體系,必然由理論提出者經過抽象和舍象兩個過程來建構,也就是,理論提出者從其所處國家成千上萬的社會經濟變量中,找出關鍵性的變量保留在理論中作為因變量,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或解決所遭遇到的問題,而舍象其他非關鍵性變量,也就是對其他非關鍵性變量存而不論,這些被一個理論舍象的社會經濟變量,就成了這個理論的暗含前提,或控制論的狀态變量。這些被一個理論舍象的社會經濟變量若發生了關鍵性變化,原來的理論就失掉了解釋社會經濟現象或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而會被一個新的理論所取代。也就是因為這樣,在英國、美國的經濟學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新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大師不斷湧現。
任何理論的适用性取決于理論的前提和暗含前提是否不變,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理論,在發達國家随着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是以,來自英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理論,不是“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在中國是否可以做到放諸四海而皆準?
發生在中國的許多現象或問題,雖然似乎都有現成的理論可以解釋或解決,但是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比,由于發展程度不同,許多發達國家的理論所舍象并作為暗含前提的社會經濟變量,很可能有關鍵性的差異。即使中國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兩倍時,個人所得也隻有美國的一半,是以,要素禀賦結構不同,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不同,規模經濟和風險特性也不同,相适應的公司治理、金融、人力資本、監管、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等也會不同,這些不同是内生于一個經濟體中每一個時點給定、随着時間可變的禀賦結構的差異。
另外,中國作為一個轉型中國家,經濟體系中存在許多從現有理論來看屬于扭曲的社會經濟變量,但是,這些扭曲是以出現不是随機的,都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說這些扭曲也是内生的。由于中國和發達國家在社會經濟結構方面存在的内生差異,運用現有的主流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時,難免有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的問題,用現有的理論來解決中國的問題時,也難免會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遺憾。是以,運用現有的、來自英美國家的理論來解釋出現在中國的經濟現象或問題,或以中國的資料來檢驗現有的理論的做法,固然寫出來的論文可以看似很嚴謹并符合現有理論的預期,進而容易被已經接受了主流理論的國内外學界所接受和發表,但是,很可能沒有抓住中國現象和問題的本質。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發展被稱為是奇迹,也就是中國發展的成功和存在的問題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然而成功和問題必然有其道理,把這些道理揭示出來就是推動經濟學發展的理論創新。中國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會有許多新經驗和新問題,這些經驗和問題仍然需要有抓住其背後因果機制的新理論來解釋和解決。中國經濟學界若能在做研究、寫論文時把握住中國經濟結構和扭曲的兩個内生性,就能更好地了解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各種經驗、現象和問題背後的道理、學理、哲理,就能産生許多和現有主流理論不同的新理論、新觀點。這些年來我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就是往這個方向所做的努力。
當中國在21世紀中葉前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中國的經濟現象和問題也必然會成為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問題,這給了近水樓台的中國經濟學家一個引領世界經濟理論新思潮百年不遇的機遇。季刊自創刊以來,在過去20年已經為中國經濟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期盼未來季刊在倡導以規範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的本土問題時,能夠多發表自覺地把中國經濟結構和扭曲的内生性作為研究切入點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論文。這樣的研究成果才能夠實作在中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目标的統一,這樣的理論創新也才會實作世界經濟中心轉移到中國時,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轉移到中國,引領世界經濟學理論新思潮的大師級經濟學家在中國輩出的時代就會到來。隻要思路對了,做出努力,21世紀必然會是屬于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期盼季刊不忘初心,繼續以此目标的實作為宗旨來辦刊。
林毅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的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