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級"pgc-h-箭頭右箭頭"資料軌道""1">朱永新出版社:</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h1>
蕭謙(1910-1999)原名蕭炳謙,黑龍江興安嶺。曾任《大公報》記者、倫敦大學東方研究學院講師、複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化曆史博物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著有小說《夢之谷》、《一位中國記者看二戰》、《小錢集》(10卷),譯成《尤利西斯》《莎士比亞戲劇故事》等。這篇文章發表在《新民晚報》閱讀音樂專欄上,後來被編入曹先生主編的《名言朗誦》。至于閱讀,作者曾寫過《讀書有計劃》、《強迫自己讀書》等文章,講述了自己作為圖書愛好者在買書時與推銷員打架的故事。
近日,電視新聞報道稱,在一些百貨公司購物、讨價還價、和語氣之間,似乎是一件新鮮事。我想:首先,購物讨價還價是古老的,而不是新的。第二,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我最害怕在名勝古迹(如西安的兵馬俑)購買紀念品:既虔誠又費時。在外賓面前,尤其阻礙了視線。為了民族尊嚴,我認為必須結束這種現象。
這讓我想起了50多年前我參觀北京東安市場舊書攤時的過去。起初,店員每次看到我愛一本書,我都會提高價格,被竹條敲了幾下後,我漸漸摸出了一套對策。浏覽完書架上的書後,我挑了三五本,向店員詢問價格。這一次,店員哽咽了。他看着我,想從我的表情中判斷我看到了哪一個。但我要麼保持沉默,要麼拿起一本我不想買的書,寫了一封情書。他考慮到了這一點,把這本書的價格擡得很高,沒有給其他書添加代碼——而這正是我想要的。
這種鬥智自然會給買家一種勝利感,但我還是喜歡後來的做法:所有舊書都是價格标簽,沒有讨價還價。
買書好,買一般物品好,或者公平交易,孩子不上當好。讨價還價總是與現代化脫節。首先,這太浪費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