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白富美來中國旅遊,回國後忍不住哭泣:中歐生活差距一目了然

文|翎谕

本文聲明:本文為短篇小說,内容純屬虛構,請理性觀看,如果喜歡文章,可以評論,關注!

奧利維亞是一個漂亮的英國女孩,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妥妥的英國白富美。

從小奧利維亞就去過很多國家旅遊,見識過不同的國家的風景,但是她從來沒有去過中國。

今年趁着假期,奧利維亞來到中國旅遊一圈,可是她回到英國後卻忍不住哭了:歐洲和中的生活差距太大了!

奧利維亞經曆是什麼,才會有這種感慨?

01

我是奧利維亞·溫斯頓·史密斯,出生在英國曼徹斯特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家銀行投資部的進階主管,母親則在現代美術館擔任策展人。

從小,我就在溫徹斯特女子學院這樣的頂級私立學校讀書,現在則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金融管理碩士學位。

記得小時候,每到周末,母親都會帶着我去倫敦各個畫廊參觀。她總是微笑着告訴我:“親愛的,藝術能讓人保持思考。”

而父親則喜歡在周日早晨帶我去騎馬,那些悠閑的時光讓我深深愛上了英國傳統貴族的生活方式。

我們家住在曼徹斯特郊區的一棟維多利亞時期的紅磚别墅裡,花園裡種滿了母親精心打理的玫瑰。

在倫敦求學期間,我住在肯辛頓區一套複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這裡離海德公園很近,我經常帶着朋友們去諾丁山散步。

那裡的彩色房子總是讓人心情愉悅,特别是在陰雨綿綿的倫敦,這些鮮豔的色彩仿佛能給灰蒙蒙的天空增添一抹亮色。

周末,我們會去波特貝羅市場淘一些複古飾品,有時還能碰到一些有趣的街頭藝人。

約克是我最愛去的城市之一,漫步在中世紀的古城牆上,仿佛能穿越回幾個世紀前的英格蘭。石

闆路上的青苔訴說着悠久的曆史,而遠處約克大教堂的尖頂則像一支筆,在天空中書寫着這座城市的故事。

每到秋天,我都會去蘇格蘭高地徒步。金色的陽光灑在紫色的石楠花上,遠處的湖泊泛着粼粼波光,這樣的自然美景總讓我感歎造物主的神奇。

然而生活在這樣一個傳統而優雅的環境中,我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或許是因為太過安逸,讓我開始向往一些更有活力和沖擊力的體驗。

記得有一次,我在倫敦的亞洲美食節上嘗到了一道四川麻婆豆腐,那種從未體驗過的麻辣味道,讓我開始對遙遠的東方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自然去過不少國家旅行,去年夏天,我在紐約上東區的豪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住了三個月。

美國的服務業确實讓人印象深刻,購物也十分便利,但整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塊新鮮出爐的蛋糕——美味卻少了些曆史的沉澱,一切太過商業化了。

後來我去了南韓首爾,那裡的整潔和秩序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南韓年輕人說話的聲音确實很大,特别是在地鐵裡,讓習慣了英國人含蓄交談的我有些不适應。

在首爾的咖啡館裡,我常常看到年輕人為了拍出完美的“網紅照”而花費大量時間,這種執着讓我既驚訝又欽佩。

直到有一天,我在社交媒體上刷到了一位英國旅行部落客釋出的中國旅行視訊。

視訊裡,她正在上海的外灘漫步,身後是璀璨的夜景。“你們絕對想象不到中國有多驚豔,”她興奮地對着鏡頭說,“這裡完全颠覆了我的認知!”

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對中國的了解幾乎為零。我開始追蹤更多關于中國的旅行部落客。

他們的視訊裡出現了令人驚歎的高鐵、充滿未來感的地鐵站、燈火通明的商業街,還有古老的宮殿與現代摩天大樓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

特别是那些美食視訊,讓我看得口水直流。我從沒想過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可以如此豐富多彩。

更讓我驚訝的是,許多歐美部落客都在談論中國的移動支付和網購系統有多便捷。“在中國生活一個月後回到倫敦,我覺得自己仿佛穿越回了上個世紀,”一位澳洲部落客這樣說道。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旅行者都把中國列為必去的目的地。他們分享的不僅有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還有雲南等地的自然風光。

一位美國部落客在視訊中感歎:“在中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會遇見什麼驚喜。這裡既能讓你體驗最前沿的科技生活,又能讓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古代。”

就這樣,我的社交媒體訂閱清單裡,慢慢塞滿了各種關于中國的視訊。那些新奇的場景、獨特的文化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讓我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充滿了向往。

終于在今年,我下定決心要親自去中國看看——我要驗證那些令人驚歎的視訊是否真實,也想體驗部落客們口中那個充滿活力與驚喜的國度。

于是,我訂好了飛往北京的機票,開始了我的中國之旅。說實話,我的心情既興奮又忐忑。

畢竟,想象中的畫面再美好,也比不上親眼所見。這個讓無數旅行部落客贊不絕口的國度,到底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呢?

02

飛機緩緩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透過舷窗,巨大的航站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光是這座機場的規模,就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

走出機艙的那一刻,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智能值機櫃台,螢幕上閃爍着中英文訓示。

過海關時,我遇到了第一個“意外”。一位來自德國的女士着急地翻找着現金,準備去換人民币。

一旁的人笑着說:“在中國,現金反而用不太上,手機支付更友善。”我将信将疑地打開了手機,在從業人員的幫助下,不到十分鐘就完成了支付軟體的安裝和銀行卡綁定。

走出機場,我選擇乘坐地鐵前往市區。刷手機進站的那一刻,我再次被驚到了。

地鐵站内部整潔明亮,到處都是清晰的訓示牌,大螢幕實時顯示着列車到站資訊。車廂内部不僅寬敞舒适,還配備了溫度适宜的空調和免費WiFi。想起倫敦地鐵經常出現的延誤和擁擠,我不禁有些汗顔。

入住酒店後,我餓得前胸貼後背,但已經是晚上十點了。在倫敦,這個時間幾乎所有餐廳都已打烊。正當我發愁時,酒店前台向我推薦了一款外賣軟體。

我半信半疑地點了一份北京烤鴨,沒想到僅僅二十分鐘後,美食就送到了房間。我一邊享受着美味,一邊感歎:這裡的生活節奏和服務效率,簡直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

第二天早上,我決定去故宮博物院參觀。搭乘地鐵時,我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在專注地看着手機。有人線上上購物,有人在看直播,這種完全是“數字化生活”。

在故宮,我被中國傳統建築的宏偉氣勢震撼了。紅牆黃瓦之間,仿佛還能聽見昔日皇家的腳步聲。

正當我沉浸在曆史的厚重感中時,眼前的一幕卻讓我哭笑不得:一群年輕人正用手機直播參觀故宮,他們熟練地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向全世界展示着這座古老宮殿的魅力。

晚上,我打車去了王府井小吃街。出乎意料的是,這裡竟然夜生活如此豐富。街道兩旁燈火通明,各種小吃攤位前排起了長隊。

我看到獨自外出的年輕女孩,她們一點也不擔心安全問題。這在倫敦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們那裡,女生晚上一般都會結伴而行。

中國的美食讓我徹底淪陷了,火鍋的麻辣鮮香,烤串的孜然飄香,就連街邊小店的蘭州拉面也讓我贊不絕口。

短短幾天,我就發現自己的衣服有些緊了。但最令我驚訝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手機點餐、電子支付的便捷——甚至連路邊的小攤都能掃碼支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中國姑娘Wen。她帶我去體驗了一家無人超市,全程用手機完成購物和結賬,沒有一個店員。

周末,Wen邀請我去她家做客。讓我意外的是,她和閨蜜合租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雖然不大,但五髒俱全,還配備了智能家居裝置。

她們用手機就能控制燈光、空調和窗簾,甚至連掃地機器人都能遠端遙控。Wen笑着說,“在中國,科技真的改變了我們的日常。”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讓我不太适應。比如景點的人流量實在太大了,有時候拍照都需要等待很久。

地鐵高峰期的擁擠程度也遠超倫敦,但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如此擁擠,人們依然保持着秩序,幾乎不會發生争執。

最讓我感動的是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有一次我在胡同裡迷了路,一位老大爺不但給我指路,還執意要送我到目的地。

他雖然不會說英語,但用手機翻譯軟體跟我交流,讓我感受到了這個國家的溫度。

而Wen和她的朋友們,更是毫無保留地向我展示着年輕一代開放而積極的生活态度。

短短幾天的體驗,已經完全颠覆了我對中國的認知。這裡不僅保留着深厚的曆史文化,更以驚人的速度擁抱着新科技。

看着窗外繁華的街景,我不禁開始思考:也許,我們對“發達”的定義,需要重新審視了。

03

通過與Wen的交往,我開始真正了解中國年輕人的生活。記得那天,我們在一家咖啡館閑聊,談到了工作和生活。

Wen說她每天早上七點就要起床,擠地鐵去上班,經常加班到晚上九點。“這在中國很普遍,”她說,“我們這一代人都在努力打拼,希望能實作自己的夢想。”

聽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在倫敦的朋友們。他們大多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每天準時下班,周末也絕不加班。

我曾經覺得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但現在我卻在思考:到底是我們太安逸,還是中國年輕人太拼命?

我也發現中國的城市裡處處都在建設和更新。一天傍晚,我和Wen路過一處工地,那裡正在建設地鐵新線。

Wen告訴我,這條地鐵線路預計明年就能通車。想到倫敦地鐵維修一個站點都要持續好久,甚至幾年,我不禁感歎中國的建設速度。

回到英國的第一個晚上,我躺在熟悉的床上卻怎麼也睡不着。窗外傳來細雨敲打玻璃的聲音,倫敦特有的陰郁氛圍籠罩着整座城市。突然間,我的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

這不是因為思念,而是源于一種深深的震撼和感慨。短短兩周的中國之行,徹底颠覆了我對這個國家的認知,也讓我對自己曾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産生了質疑。

我打開手機,看着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和視訊:川流不息的人群,璀璨的城市夜景,整潔的地鐵站,飛馳的高鐵,還有那些永遠充滿活力的街道。

這一切都在提醒我,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似乎還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

就在上周,我還在體驗着中國高鐵的平穩和快捷,而現在,我卻要忍受倫敦地鐵經常性的延誤和故障。

記得Wen說過:“在中國,我們更習慣于擁抱變化,因為變化意味着進步。”反觀英國,很多人卻對新事物充滿抗拒,連刷手機支付都覺得麻煩。

這次中國之行讓我明白,在移動支付等領域,中國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新事物的包容度和适應能力,都讓我驚歎不已。

回英國一周後,我陸續收到了Wen和其他中國朋友的消息。他們在朋友圈分享着日常生活:新開的商場、剛上線的網紅美食、飛速發展的新區。

看着這些充滿活力的畫面,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固守傳統,而是要有擁抱變化的勇氣,是以我拜托我的朋友Wen把我的故事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大家覺得奧利維亞對中國的感受怎麼樣?她的看法對嗎?

如果喜歡本文章,或者有什麼觀點可以發表在評論區一起交流,同時可以點點關注,賬号會持續更新精彩故事,你的評價和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

本文聲明:本文為短篇小說,内容純屬虛構,請理性觀看,配圖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