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媒發聲:創紀錄!神十九太空行走9小時,中國航天開啟新紀元!

中國航天員創紀錄的太空行走

2024年12月17日21時57分,神舟十九号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完成了一項震撼世界的壯舉——他們在太空中行走了9小時,成功打破了美國于2001年創造的世界最長單次太空行走8小時56分鐘的紀錄。此次出艙活動中,航天員們身着“飛天”第二代航天服,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配合支援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裝置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一系列高難度任務。

美媒發聲:創紀錄!神十九太空行走9小時,中國航天開啟新紀元!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員宋令東是大陸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後”航天員,這不僅是對年輕一代航天員的肯定,更是大陸航天人才培養成果的展現,标志着中國航天事業新一代的成長和接班。

從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太空行走的19分鐘,到如今神舟十九号航天員的9小時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在短短十幾年間實作了巨大的跨越,這背後離不開中國航天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技術創新。

外媒的相關報道

此事件引起了全球多國媒體的高度關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稱,中國航天員打破了美國保持的世界紀錄,創造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的又一個裡程碑。CNN還提到中國在太空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成功完成月球背面采樣傳回任務,并正在積極推進載人登月計劃。

印度的NDTV、《印度時報》、《經濟時報》等媒體紛紛以“打破美國紀錄”為題進行報道,NDTV還提到此次太空行走是中國太空探索曆程中的一個裡程碑,中國有望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登陸月球的國家。

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同樣提及,中國航天員此舉“打破美國宇航員于2001年創造的世界紀錄”。此外,《南華早報》也指出,此次曆時九小時的艙外活動是中國太空行走曆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此次創紀錄太空行走的重要意義

技術突破與創新的展現:9小時的太空行走,對艙外航天服的性能、生命保障系統以及各種工具裝置等都有着極高的要求。中國“飛天”第二代航天服能夠支援長達8小時的工作時間,為此次任務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這展現了中國在航天服技術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同時,從出艙活動的整體規劃、任務執行到與地面的協同配合,每一個環節都彰顯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創新與進步,這些技術成果将為未來更複雜、更長期的太空探索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航天人才培養的成果展示:宋令東作為首位“90後”出艙航天員,他的成功代表着新一代航天員的崛起。這表明中國在航天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年輕一代航天員已經具備了承擔重大航天任務的能力和素質,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航天員打破美國紀錄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引發了國際社會的熱烈讨論,這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勝利,也是對全球航天探索的一次重要推動。中國在太空探索中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其開放合作的态度,未來可能會與其他國家在航天領域開展更多的合作,促進國際航天界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航天事業的共同發展。

對未來太空探索的激勵:此次創紀錄的太空行走,為中國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将在未來的航天任務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包括月球探測、火星探索等更為複雜的任務. 這一成就也将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航天事業,為實作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家綜合實力的彰顯: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展現,中國航天員此次打破紀錄的太空行走,展示了中國在科技、工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強大實力,展現了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戰略意志。這一成就不僅讓中國在國際航天舞台上占據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了光彩。

中國航天發展曆程回顧

美媒發聲:創紀錄!神十九太空行走9小時,中國航天開啟新紀元!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一部充滿挑戰與突破、凝聚着無數航天人智慧與汗水的壯麗史詩。它始于20世紀中葉,在國家的大力支援和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曆經了多個重要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起步階段:奠定基礎

1956年,新中國成立不久,面臨着國際敵對勢力的封鎖與威脅,但國家毅然決定發展航天事業。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送出了《建立大陸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标志着中國航天事業的正式起步. 之後,在中央的統一上司下,一系列相關機構相繼建立,如1958年10月20日組建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火箭、衛星、飛船的測試發射和測量控制任務提供了重要保障. 1960年2月,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T-7M”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首次發射成功,飛行高度達到8千米,初步展示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探索能力。

突破階段:邁向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号”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航天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标志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也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東方紅一号”的成功發射,不僅讓全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的太空之聲,更激發了中國人民對航天探索的熱情和信心。

發展階段:技術拓展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航天技術不斷拓展和深化。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風暴一号運載火箭同時将三顆衛星送入軌道,成為世界第三個實作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1984年4月8日,長征三号火箭首次将“東方紅二号”試驗通信衛星送入赤道上空靜止軌道運作,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和第五個獨立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1988年9月7日,長征四号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風雲一号A氣象衛星,表明中國是世界第四個掌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技術的國家和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4月7日,長征三号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美國制造的亞洲一号通信衛星,這也意味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國家。

載人航天階段:實作突破

20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并部署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中國也是以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将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這标志着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順利完成。此後,從神舟六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國載人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實作了多人多天飛行、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

深空探測階段:探索宇宙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步,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空間局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探月國家。此後,嫦娥系列探測器不斷取得新的成果,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實作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攜帶着從月球采集的1731克月球樣品回到地球,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作月球采樣傳回的國家。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攜帶從月背采集的1935.3克月球樣品傳回地球,實作了人類曆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采樣傳回,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空間站建設階段:鑄就輝煌

2011年,天宮一号目标飛行器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的任務。此後,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等一系列任務的成功實施,為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20年5月5日,長征五号B首次飛行任務成功,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同年6月17日,3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随後,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以及多次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飛行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标全面實作,标志着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進入了空間站時代。

中國航天技術與其他航天大國的比較

在當今世界,航天領域的發展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準的重要标志。美國、俄羅斯作為傳統的航天強國,長期以來在太空探索中占據着重要地位,而中國航天近年來發展迅猛,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逐漸縮小與美俄等航天大國的差距,在國際航天舞台上展現出強大的競争力。

航天發展曆程與基礎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航天活動的國家之一,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和試驗固體火箭,1958年成立了主管民用航天活動的國家航空航天局 ,并在同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号,1969年更是實作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其航天活動規模和技術水準長期居世界前列。

俄羅斯的航天曆史則可追溯到蘇聯時期,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号,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之後蘇聯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也取得了諸多開創性成果,如加加林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等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大部分航天遺産,依然是航天領域的重要力量。

中國航天起步相對較晚,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國航天事業的開端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号”發射成功,此後中國航天穩步發展,逐漸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

運載火箭技術

美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火箭是其代表性成果之一,它能夠将超過6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并且其可回收火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大大降低了發射成本,為大規模的太空探索和商業航天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援。

俄羅斯的運載火箭技術底蘊深厚,繼承了蘇聯時期的技術遺産,擁有如質子号、聯盟号等多種性能可靠的運載火箭。其中,聯盟号火箭是世界上使用最頻繁的運載火箭之一,具有較高的發射成功率和适應性,為俄羅斯的航天任務以及國際空間站的人員和物資運輸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的主力軍,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多種型号的運載火箭家族。目前最強大的長征五号火箭,運載能力為25噸,雖與美國的獵鷹重型火箭相比還有差距,但正在研制的長征九号火箭,運載能力預計能達到140噸,将極大地提升中國的深空探測和載人登月等任務的能力。

衛星技術

美國在軌衛星數量衆多,超過了6400顆,這主要得益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技術以及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 。其衛星種類豐富,功能強大,在通信、導航、氣象、遙感等各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并且衛星的平均壽命較長,可達15年左右,這反映了其在衛星設計、制造和維護等方面的高水準。

俄羅斯的在軌衛星數量約250多顆,其衛星技術在某些領域也具有獨特優勢,如軍事衛星等,但由于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在衛星數量和技術更新方面相對滞後,衛星平均壽命約為7.5年。

中國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俄羅斯,且增長迅速 。中國的衛星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例如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經過三代發展,已能夠提供全球服務,其在定位精度、短封包通信等方面具有特色優勢;在氣象衛星、遙感衛星等方面,中國也具備了較強的技術實力和應用能力,衛星壽命也逐漸提升,部分高軌道衛星的壽命已可達到10年左右,與美國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載人航天技術

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有着輝煌的曆史,從“水星”計劃到“雙子星座”計劃,再到“阿波羅”工程,實作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大量的技術成果 。如今,美國的商業航天公司也在積極探索載人航天的新模式,如SpaceX的龍飛船等,為未來的太空旅遊和深空載人探索奠定了基礎。

俄羅斯的載人航天技術同樣成熟,其聯盟号飛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向國際空間站輸送宇航員的載人飛船,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且俄羅斯在長期的載人航天實踐中,培養了衆多優秀的宇航員,在太空行走、空間站建設與營運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技術積累。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從神舟五号首次将航天員送入太空,到神舟七号實作太空行走,再到天宮空間站的全面建成,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建設空間站的國家,在載人航天的系統工程、生命保障、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深空探測技術

美國在深空探測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其探測器已經對太陽系内的衆多天體進行了深入探測,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号探測器甚至已經飛出太陽系,成為人類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美國在火星探測方面也成果豐碩,有多輛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開展長期探測工作,對火星的地質、氣候、生命迹象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俄羅斯在深空探測領域也有着重要的貢獻,蘇聯時期就曾發射多個月球探測器和金星探測器等,近年來俄羅斯也在積極推進火星探測等項目,但其在深空探測的規模和頻率上相對美國有所不及。

中國的深空探測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實作了月球環繞、着陸、采樣傳回等任務,天問一号成功實作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探測,邁出了中國深空探測的重要步伐 。目前,中國也在規劃木星等更遠天體的探測任務,未來有望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更多突破。

商業航天發展

美國的商業航天發展最為成熟,SpaceX、Blue Origin等一批民營航天公司蓬勃發展,不僅在運載火箭技術、衛星發射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還推動了太空旅遊、衛星網際網路等新興産業的發展,為美國航天事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創新力。

中國的商業航天近年來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态勢,出現了星河動力、銀河航天等一批有潛力的民營航天公司,在衛星制造、發射服務等領域逐漸嶄露頭角,但整體規模和技術水準與美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不過,随着政策支援和市場的不斷完善,中國商業航天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人才儲備

美國航天領域曾經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但如今面臨人才相對高齡化的問題,本土念理工科的學生減少,優秀人才流向金融和計算機等領域,導緻航天人才出現短缺,需要依靠外國學生來補充。

俄羅斯航天人才雖然經驗豐富,但受經濟等因素影響,人才培養和發展也面臨一定挑戰 。

中國則擁有龐大的理工科人才儲備,每年有大量高校畢業生投身航天事業,為航天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中國航天的中堅力量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九零後”和“零零後”,他們具備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跨界學科互動能力,在航天領域展現出了強大的爆發力和續航力。

國際合作與影響力

美國在國際航天合作中占據重要地位,與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廣泛的合作項目,但在一些合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競争因素 。

俄羅斯在國際航天合作中也有着廣泛的合作夥伴,尤其在與歐洲等國家的合作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

中國航天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天宮空間站向全球開放實驗合作項目,吸引了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中國還發起了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議,獲得了衆多國家和國際機構的支援響應,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中國航天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在多個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與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大國相比,各有優勢和特點。雖然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國航天的發展速度和潛力巨大,正逐漸實作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邁進,為人類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做出越來越重要的貢獻。

中國航天未來規劃

美媒發聲:創紀錄!神十九太空行走9小時,中國航天開啟新紀元!

未來規劃

深空探測規劃:在月球探測方面,計劃于2026年發射嫦娥七号,對月球南極環境和資源進行探測;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号,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構成正在論證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此外,中國還計劃在2030年前實作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在行星探測方面,未來将發射天問二号、天問三号、天問四号,其中天問二号将對小行星進行采樣傳回,天問三号将進行火星采樣傳回,天問四号将對木星和木星的衛星進行研究.

載人航天規劃:未來十年,中國空間站将聚焦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實體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這四大研究領域,圍繞32個研究主題,滾動實施上千項科學與應用項目。同時,中國将發射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2米口徑巡天空間望遠鏡,圍繞宇宙學、星系科學等7個研究方向、24個研究項目開展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科學突破 。此外,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統籌利用載人前的飛行試驗和載人登月任務機會,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初步規劃了月球科學、月基科學和資源勘查利用3個領域9大方向的科學目标.

超大型航天器規劃:中國正籌建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計劃将數以千計的部件用火箭運載到太空,直接組裝成超大型航天器。該航天器集宇宙探索和住宅于一體,甚至能配套太空電站,有望為未來的太空移民等提供基礎.

衛星網際網路規劃:中國星網已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批衛星網際網路低軌01組衛星,并規劃發射GW星座共計12992顆衛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顆,分布在500km以下的極低軌道;GW-A2子星座6912顆,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軌道,未來還将推出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模式.

已公布并實施中的規劃

空間站建設與應用: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目前正圍繞既定的四大研究領域,開展衆多科學與應用項目。例如,在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方面,進行太空環境對人體生理心理影響等相關研究;在微重力實體科學領域,開展微重力條件下的流體實體、燃燒科學等實驗,這些研究和實驗都在穩步推進,并已取得了部分階段性成果。

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六号已于2024年6月25日成功從月球背面帶回1935.3克樣品,目前科學家正在對這些樣品進行深入研究,以擷取更多關于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動等資訊。同時,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的相關研制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各項技術驗證和科學目标的細化等工作都在按計劃推進.

小行星防禦計劃:中國已開展小行星防禦計劃,預計将在2027年前後對一顆數千萬公裡外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使其改變運作軌道,并在軌開展撞擊效果評估,目前該計劃正處于技術研發和方案論證的關鍵階段.

探索地外生命體的程序

随着《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的釋出,探索地外生命體成為了中國航天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規劃中的“宜居行星”主題提出将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其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太陽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尋、系外行星探測等.

目前,中國的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等任務,都為探索地外生命體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支援和技術積累。例如,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帶回的月球樣品,有助于科學家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進而推測太陽系早期的環境狀況,為尋找地外生命的可能條件提供線索。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成功實作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探測,祝融号火星車在火星上開展的各項科學實驗和探測,也為研究火星的環境是否曾經适合生命存在等問題提供了寶貴資訊.

未來,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探測任務的深入開展,中國航天将在探索地外生命體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有望為人類解開這一宇宙奧秘貢獻重要力量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