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缑青翠)2024年10月19日,以“創新能源裝備·人才引領未來”為主題的2024“秦創原-中石協•寶石機械杯”第十一屆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開幕。來自全國290家高校及研究所學生培養機關的434支隊伍入圍決賽。
上午8時30分,大賽總決賽開幕式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涵英樓千人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铨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天然氣标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黃維和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孫金聲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何雅玲教授,中國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學會副會長張淑林、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會長劉宏斌,西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凱,西鹹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楊勝良,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洪軍教授,中國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趙瑜,陝西省教育廳學位管理與研究所學生教育處處長張和平,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曹曉宇,大會評審專家代表、專家組組長王秋旺教授等上司嘉賓,以及全體參賽師生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學研究所學生院常務副院長何茂剛主持。
本次大賽由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司指導,中國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學會、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共西安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主辦,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和中國石油教育學會聯合主辦,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省西鹹新區承辦,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冠名贊助。同時,中石化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寶石管業有限公司、江蘇如通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陝西西鹹新區人才集團有限公司等6家機關協辦。
大賽旨在激發研究所學生的創新熱情,培養研究所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研究所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國家能源裝備業創新發展。大賽共有全國290家高校及研究所學生培養機關的1786支隊伍送出作品完成參賽,參與研究所學生7478人次,指導老師2378人次。434支決賽團隊将通過展演與答辯相結合的形式展開比拼。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 洪軍
在緻辭中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洪軍首先代表學校歡迎了遠道而來的參賽師生和評審專家們,并對支援大賽的機關和個人表達了感謝。他說,近年來西安交大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建構具有交大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态體系。通過以高水準學科競賽為抓手,引導研究所學生将科學研究與科技前沿、産業關鍵領域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在實踐中深化“6352”工程、踐行“1121”産學研深度融合模式,紮實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本屆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為協同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戰略,探索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産業發展的互相成就之路貢獻了非常有益的一次實踐。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會長 劉宏斌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會長劉宏斌在緻辭中指出,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裝置工業協會作為“5A級”全國性行業協會,以推動大陸石油石化裝備行業高品質發展為己任。積極探索把賽事活動引向行業和企業中去,推動能源裝備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本屆大賽期間,協會将觀演發掘潛力項目、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代表可以近距離了解高校創新前沿成果,直接對接優秀研究所學生科技人才。
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曹曉宇
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曹曉宇在緻辭時指出,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大陸能源裝備行業的領軍企業,多年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先後與國内衆多知名高校實作了人才互通互用,有力地促進了校企成果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公司将一如既往做好校企合作,更好地推進政産學研一體化創新模式走深走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何雅玲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何雅玲在緻辭中指出,為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支撐能源轉型目标的實作,西安交通大學基于在能源領域的深厚基礎,成立了國家儲能技術産教融合創新平台。以開放性、交叉性和創造性為原則,整合了動力工程及工程熱實體、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三個A+學科,以及化學、電子等八大儲能相關學科的優勢資源,推動儲能産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展,在實戰環境中培養儲能領域高端人才。本屆大賽賽道數量從原來的6項擴充至9項,覆寫了更加廣泛的能源技術領域,同時新增企業命題環節,為大陸能源裝備領域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高端人才提供了實踐引領。
中國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學會副會長 張淑林
中國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學會副會長張淑林指出,中國學位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學會作為大陸研究所學生教育領域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所學生教育司的指導下,主動服務于大陸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發展中心工作,以中國研究所學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為抓手,以賽促研究所學生培養模式改革、以賽促科技創新、以賽促人才培養,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以“競賽培養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為理念,聚焦能源裝備技術創新,助力國家能源裝備業的創新發展。
與會嘉賓一起通過推杆形式共同宣布第十一屆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開幕
記者采訪了解到,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作為“中國研究所學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十屆,大賽參與機關多、參加人數規模大,累計為300餘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800餘支隊伍、34000餘名研究所學生提供創新實踐和學術交流的舞台,參賽作品覆寫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實體、石油與天然氣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學科門類,已逐漸發展為一個彙聚政、産、教、學、研、用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創新平台。
第十一屆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賽道數量從原來的6項擴充至9項,分别是:海洋能源高效開發與利用裝備、油氣綠色高效開發裝備、新能源制備裝備,可再生能源裝備、儲能與低碳能源裝備、熱能動力工程裝備、高效電力能源裝備、其他能源裝備、企業賽道,覆寫了更加廣泛的能源技術領域,新增賽題涵蓋了儲能與低碳能源裝備、熱能動力工程裝備、高效電力能源裝備等前沿方向,精準對接國家在能源轉型中的戰略需求。
中國研究所學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高度重視政産教學研用合作,積極促成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的深度融合。在大賽中,特别設定了企業命題環節,讓産業界的實際需求直接融入賽事内容,增強了比賽的實踐性和針對性。除了傳統的決賽答辯與作品展示,本屆大賽還推出了秦創原商學院秦才學苑大講堂、“科學與未來”前沿論壇、重點企業專場招聘會、宣講會及政策推介會、秦創原成果轉化對接暨總視窗深度遊等,邀請業内知名專家和學者分享前沿知識與實踐經驗,為參賽者提供了探索未來能源科技創新、了解産業動态發展的前瞻平台,進一步加強了産學研的緊密聯系,有望促進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的高效轉化,為國家科技創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