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張太原教授新作《理想與革命:多重視野下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史》一書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這部專著着眼于宏觀曆史程序,選擇不同時段的不同主題,以多重視野呈現了中國共産黨百年發展的曆史圖景,讀來不但令人頗感新意,而且引人深思。
《理想與革命:多重視野下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史》,張太原 著
中華書局2024年4月出版大曆史觀下的聚焦。該書把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及其活動置于曆史長河中去審視,其中特别指出,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唯物史觀、群衆革命和理想社會等,大都能在中國傳統思想裡找到類似的因子。這種相通性或契合性,促使馬克思主義能夠較快地“中國化”。毛澤東同志曾說,中國革命是無産階級上司下的農民革命,這某種意義上也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的結合。大曆史觀采取的世界曆史發展或人類文明進步視野,在該書中展現得也很明顯。世界變局催生了中國共産黨,而中國共産黨從革命、建設到改革的曆程,也與世界之變息息相關。其中,既有其他國家和世界格局對中國共産黨的影響,也有中國共産黨對他國或世界的認知和作為,特别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大全球倡議等,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天下情懷和世界擔當。理想與革命的解釋架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該書提出,這個主題是在一個非常宏闊的時空中展開的。百餘年來,中國共産黨為了實作理想社會的願景,依據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即革命的方法,進行了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持續探索。近代中國的曆史發展呈現了這樣一種邏輯:選擇先進的思想為指導建立先進的政治組織,以先進的政治力量引領社會大衆建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在現代化國家的基礎上緻力于理想社會的建構。我們黨的發展曆程充分展現了這一邏輯,同時我們黨又是這一邏輯的主要推動者和踐行者。近代以後,一種政治力量是否能提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社會理想,并真正地去為之奮鬥,成為能否發展壯大和赢得普遍支援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共産黨是無比成功的,全面、深入、具體地描述将要建立的理想社會形态,不斷地繪制藍圖,展現願景和遠景,成為我們黨在各個時期吸引社會各界跟着前進、廣泛彙聚人心的最有效的社會動員方式。其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提出和建構是中共能夠創造“革命奇迹”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則實作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普遍的社會理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是在中國共産黨人為理想而奮鬥的過程中不斷向前推進。
《理想與革命:多重視野下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史》目錄由專而通的體裁嘗試。該書不同于一般的通史著作,而是帶有“以小見大”“由專而通”的特點。在史學方法方面,作者曾多次提倡這樣一種研究路徑:于細小處見宏大。在“以大看小”的基礎上,來“以小見大”,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的典型問題來勾勒反映這一時期黨的豐富曆史面相,這一學術主張在該書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比如,書中提出,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共賦予“中華民族”以新的内涵,并不僅僅是一個用詞的變化,而是集中展現了中共的觀念、政策和現實目标的變化,既維護了“多民族”并存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一貫主張,又擺脫了蘇聯民族觀念和理論的束縛,探索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确立了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和制度。全書主體部分共十二章,每章都是專題性的研究,比如從毛澤東早年的志業看中國共産黨的初心、抗日戰争與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及民族政策變動、如何看新中國前30年、改革開放怎樣改變了中國等。不難看出,這些章節都不是編撰性的綜合,結合在一起基本上能反映每個時期的中國共産黨的主要活動,并且“專中有通”,每個專題也都有前後貫通性的梳理和論析。如此貫通下來,由“事”明“理”,釋“理”曉“勢”,形成了一部别具特色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史。
(标題為編輯所拟,原題為“以多重視野呈現百年黨史圖景——《理想與革命:多重視野下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史》簡評”。轉自《光明日報》2024年10月9日第11版,作者系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揭示百年曆史本相,破解百年成功密碼
隻有從真實的曆史,才能得出真正的經驗或教訓
《理想與革命:多重視野下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史》張太原 著
32開 平裝978-7-101-16566-1
68.00元
(統籌:一北;編輯:岚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