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入門很容易,照着老師或者畫譜上畫就行,尤其是現在各種短視訊還詳細的把筆法都示範了出來,不管你是五六歲的小孩,還是七八十的老人,都能照着樣子完成一幅國畫作品。但照貓畫虎入了門以後,再往上做進一步提升該怎麼辦?
一笑建議你還是先學一下國畫的理論,先從下面這兩句話記起,那就是: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最基本的創作原則。
它是南北朝時期的美術理論著作《續畫品》中提出來的,原本寫作“心師造化”與“立萬象于胸懷”,唐代畫家張璪則進一步歸納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能“雙管齊下”的張璪
那這兩句話該怎麼了解呢?
“外師造化”,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是武功秘籍的味兒?其實,“造化”就是大自然,是天地萬物,是咱們生活的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它的意思是指藝術家們要以大自然為師,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
要注意的是:“師造化”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用咱們的眼睛去觀察,用咱們的心去感受,把那些美好的瞬間、獨特的風景、生動的動物,都深深地烙印在心裡,去感悟它的奧秘,去捕捉它的美麗。
而“中得心源”呢,則是說咱們在觀察自然的同時,還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修養都融入其中。
這就像是一個神奇的化學反應,将自然之美内化為自己的感悟,然後再通過畫筆表達出來。這樣的作品,就有了藝術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個性,而不僅僅是自然的複制品。
想象一下,一位國畫大師站在山間,望着眼前的青山綠水,雲霧缭繞。他拿起畫筆,開始描繪這眼前的美景。但是,他畫出來的山,可能并不是你眼中看到的那座山;他畫出來的水,也可能并不是你耳邊聽到的那條溪。因為他在“師造化”的同時,還在“得心源”。他把自己的情感、對自然的感悟,都融入到了畫筆之中。是以,你看到的是一幅充滿了詩意和意境的山水畫,而不是簡單的山水照片。
北宋的畫家範寬曾說過:“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這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論點不謀而合。範寬在創作《溪山行旅圖》時,不僅僅是在畫山畫水,更是在畫他心中的山水,他的情感和哲思都融入了這幅畫中,使得這幅畫不僅僅是一幅風景畫,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哲學的思考。
當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僅僅适用于山水畫,中國畫的其他品類也同樣适用。
比如,王冕在畫梅花時,他不僅僅是在畫梅花的形态,更是在畫梅花的品格和精神。王冕畫的梅花如鐵線圈成,雖不着顔色,卻能生動地表現出千朵萬蕊,含笑盈枝的姿态。他通過梅花,表達了自己對堅韌不拔、高潔自守的贊美和追求。正如他詩中所說:“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顔色,隻留清氣滿乾坤。”——這就是“中得心源”的魔力所在,它讓國畫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情感和思想的傳遞。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看似深奧的藝術箴言,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藝術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模仿,更是對内心世界的表達。藝術家們通過這句話,學會了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如何在心靈中尋找創造力,如何将自然之美與内心感悟完美融合,創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是以,下次當你再看到一幅國畫時,不妨試着去感受一下它背後的“造化”和“心源”,相信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