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在一次文學講座上遇到省散文學會姜琍敏會長,他贈我一本新出的長篇小說《獨上高樓》;次日我随手翻翻,很快就被姜琍敏生動老到的文筆所吸引。于是,從早餐後到深夜淩晨三四點,我連吃飯也手未釋卷,一口氣讀完了這部十八章、23萬字的佳作。
這部佳作首先好在它那獨特的題材。
姜琍敏顯然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為藍本,真實而濃墨重彩地反映了主人公許碩,從一個懵懂幼稚、學曆低下的下放勞工,經過多年艱難曲折的拼搏,最終成功逆襲、跻身專業文學圈的故事。
許碩17歲國中畢業後,在時代浪潮裹挾下,下放到海湖之中的蠡山島,當了一名煤礦電工學徒。後受到好友沈俊傑和煤礦作家鄭遠的影響,開始萌發寫作志願。由于學養基礎差,習作過程中屢屢碰壁,他長期看不到希望。意圖通過機關推薦上大學和回城等,以拓展學識視野的願望,也紛紛破滅。地位卑下,成就渺茫,又使他的愛情夢幾度夭折。但是,許碩的性格基調是堅忍和倔強的。他沒有絕望沉淪,決心不再希冀外力而完成自我救贖。他效仿傑克倫敦筆下的馬丁.伊頓,堅持“隻管耕耘,莫問收獲”;不惜揮灑心血甚至生命來實踐理想。由于從小愛讀文學書,許碩積累下良好的文學感覺,又經不懈自學創作理論,堅持練筆,他逐漸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先在省報發表了一些詩歌,又在省内外包括全國大刊發表了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終于引起省級文學刊物注意,将他調入雜志;當年他“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願,終于在“蓦然回首”之間,找見了躲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獨上高樓》不僅題材獨到、别開生面,其内容尤為真實而可讀,其情節卻并不一般,而是起伏多姿、扣人心弦。細節豐富且懸念疊出,全書流溢着一種感人的韻律,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主人公的藝術形象很是典型,另外衆多人物的形象,也都相當豐滿。人物都刻劃得有性格有靈魂,因而都給我以經久難忘的印象。諸如——
羅主任的敬業熱誠,沈俊傑的深沉多變;鄭老師的真情激勵,林隊長的純樸可親……
至于秦小妹在情愛上的真率熱烈,謝如玉含悲羞沉溺玫瑰潭,霍師傅德技雙馨卻大好人天不予壽等諸多情節,無不令人唏噓扼腕,感同身受。而李藝那貌似心态叛逆,實際坦誠率真的性格,終究釀成一段遺憾而又令人慶幸的情感佳話;令我想起“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美好詞章……
姜琍敏這部長篇小說,表面上看是主人公頑強耕耘、終成正果的勵志故事,實際上其思想内涵遠超許多同類作品。書中通過主人公的心理變幻,随處穿插着精彩優美、啟人沉思的綿綿哲思。如姜琍敏對“英雄”的認知就非同凡俗:“古往今來,關于英雄的定義何止千種百種,但無論如何,提起‘英雄’,人們的腦海中油然浮起的總是一個叱咤風雲的偉岸形象。這沒錯。然而,想到人生中有那麼多的戰争、疾病和種種飛來橫禍,想到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直到死亡所必不可免地經曆過、抗禦過的種種艱難險阻,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人每一秒鐘都面臨着生命的考驗,每一分鐘都在自覺不自覺地與各種磨難、沖突甚至死神搏鬥(或許此刻就有一個剛才還活蹦亂跳的人不幸命喪輪下)!我敢深情地為之一呼:生命是偉大而無與倫比的,生存本身就是一部值得大書特書的詩篇!除去那些人類的公敵和喪失起碼人倫的苟活者,每一個一息尚存的人,毫無疑問也是一個英雄、一個生的勇士——活着,本身便是一首凱歌!”
特别打動我的,還有姜琍敏書中那那隻名叫“黑旋風”的黑貓,它也在姜琍敏筆下栩栩如生;尤其他獨創的“貓生觀”這個詞彙,及他對“貓生觀的”的感喟,令我咀嚼回味,深感有趣,也是激發我寫下此文的重要原因:
“……許碩蓦地又傷感起來。唉,都說做人難,其實做什麼不難呀?‘黑旋風’和主人過得好好的,莫名其妙就經曆了一場‘生離死别’。它要是會說話,這時候肯定會對我訴說它的悲哀吧?
也難說。貓的‘貓生觀’,貓的适應能力和情感世界,或許根本就不是我們人的眼光看到的那樣。不說黑旋風和其他有人喂養的幸運兒,就是那些總在礦區和村落周邊流浪的無主貓,也能活得相對自在平安。原因無他——它們和人類比起來完全沒有奢求。食色固然也是其性也,但一旦飽腹,它們不會為明天的飲食而勞神,舔舔爪子,洗洗臉,慵懶地東倒西卧打起瞌睡。而人呢,也知道要随遇而安,也喊着要放下,卻哪時哪刻不盯着七紅八綠的世界煎熬呢?”
當然,真要人活得像隻貓兒也太卑微了。但它們所需少,貪欲少,從早到晚,從生到死,隻有一個單純的欲望,就是“吃喝”二字。滿足了這個——對了,還有發情期繁衍的欲望——它就萬事大吉了……”
細想想,這貓活得還真是如此簡單。人,就不一樣了。而我由此聯想到的“狗生觀”,就更不一樣了。人都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但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狗生觀”也與時俱進,與況随化;繼而産生“跪生觀”“舔生觀”;哪怕付出賣祖、喪格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老實說,我久矣不願拜讀當下一些“大作”了,一是耽誤時間,二是我氣量狹隘,容不得妄口白嚼一派胡言;三是看不慣一些“狗生觀”者跪㖭狗糧搖尾乞憐。無可奈何,此狀已成為當今一些文學作品的套路。而随着時代變遷,戀愛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幾乎全在改變,道德、信仰、曆史文化遠去,“隻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漸成許多年輕人的基本共識——是以,眼不看為淨。
文學作品,尤其小說,從審題、立意、架構,到起承轉合,各個環節的思想,無不打上意識的烙印。首先,腦袋由屁股決定。有了立場,才會有觀點和方法。
《獨上高樓》直面真實的人生,而文學貴在“真善美”,真是第一要素。姜琍敏所有的生活經曆,都成了小說主人公創作和進取的源泉與動力。久久為功,終上成功之路;文壇有此佳作,值得慶幸。
學曆不代表能力,文憑不是水準,地位不是品德。《獨上高樓》小說主人公所禀持的堅忍、刻苦、一根筋式的追求精神,似乎讓讀者又見文學脊梁。它對于一切事業的追求者,尤其是懷揣文學夢的文學青年們,都有很好的勵志作用。幾可謂是一部正能量的中國式“馬丁·伊頓”。
甲辰十月,于古楚大觀園古鏡齋。
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