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實驗動物學科”,許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離自己生活很遙遠、隻存在于科學研究裡的名詞,但每次人類在研究疾病、戰勝頑疾的過程中都少不了實驗動物的有力支撐。回顧中國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一定少不了一個人的名字,她就是秦川。潛心耕耘40年來,從一開始的“一頭霧水”到成為中國實驗動物學科的領軍人物,她帶領團隊建立的國家傳染病應急防控體系實驗動物技術平台為大陸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構築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從“一頭霧水”到“加速追趕”
今年恰好是秦川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40周年。1984年,秦川作為中國第一批從事實驗動物研究的從業人員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實驗動物學科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在西方誕生了,20世紀80年代初才來到中國,對我們來說算是‘舶來品’,是一個全新的學科和領域。”秦川坦言,在剛來到研究所的時候,自己真的是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那段時間聽過同學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秦川你學習還行,怎麼養耗子去了?”。
在那個年代,許多藥品、醫療裝置都在依靠進口,“在意識到差距的時候,我就覺得不能再服輸了,當時許多國外專家會來中國交流辦講座,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盧耀增會讓他們帶來相關前沿文獻書籍供我們學習參考,我們如獲至寶,每一本都可以翻爛,是以在接待外賓的時候,我們都樂此不疲,孜孜不倦地提問答疑解惑。”秦川回憶道,那段時間,除了自己鑽研,還參與了當時的“中國實驗動物人才培養”項目。5年的項目時間,同僚們都有很大的收獲,填補了大片知識空白,為大陸實驗動物發展縮短了20年。
也是在這段時間,不服輸的秦川在心裡默默許下了對自己和國家的承諾:因為國家需要,我們一定要趕上。
圖為秦川工作照/研究所供圖
在“國小科”做出“大學問”
2003年,非典(SARS)疫情來襲,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國家緊急部署了相關工作,全中國隻有研究所具備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她臨危受命,帶領團隊進行攻關。
由于SARS是烈性傳染病,是以實驗室要完全處于密封、負壓狀态,當時每天有将近20個小時在工作,平均每天12小時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度過,這樣的狀态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我們和生死在做比賽,國家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們,是以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曆了無數個日日夜夜,她的課題組使用動物特性與疾病比較分析的方法成功制作出了SARS動物模型并評價了第一個疫苗,作為幕後英雄抵抗住了SARS病毒的肆虐。
圖為2003年研究所抗擊非典從業人員合影/研究所供圖
一次的成功并不能一勞永逸。秦川深知,實驗動物資源匮乏限制了大陸基礎研究,也是大陸科學發現與創新的制約關鍵,面對随時可來的傳染疾病和病毒威脅,不能打無準備之仗。“SARS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啟發,後期工作中我們就開始進行反複的論證,決定了中國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方向——做精準模型,解決臨床問題和解決藥物疫苗準确評價的關鍵研發問題。我們要邊學習邊走出一條自己開創的路!”秦川說道。
SARS之後的十幾年,從H5N1到H1N1,從H7N9再到後來的中東呼吸綜合征,秦川帶領團隊一直在實踐和突破,每次在突發疫情暴發時,研制的與病原相關的人源化受體動物模型的供應周期明顯有效縮短,為疫情防控争取了寶貴的時間。
2020年2月,在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新冠肺炎學術研讨會上,全球頂尖專家聚集在此。秦川作為中國代表介紹完大陸在證明病原體和體内病毒受體、模型制備、傳播途徑、再次感染免疫等方面進展後,專家們對于大陸研究速度和成果頗為震驚,紛紛請秦川同步分享相關研究内容。
從SARS時期的“捉襟見肘”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主動出擊”,大陸實驗動物學科已不再是40年前的模樣。“我們領先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國家基礎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進步,是這十幾年來一直在做基礎工作,才能一鳴驚人,厚積薄發。”
從“抄作業”到“自己出題做作業”
中國的實驗動物學在過去的40年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比較醫學中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動物學、比較醫學科研和教學機構,擁有亞洲唯一的國際實驗動物科技人才教育訓練基地。
圖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大門
在秦川看來,中國的實驗動物分為動物實驗和實驗動物兩部分,分别承擔了中國實驗動物學科“0到1”和“1到10”的發展,實驗動物模型的培育是我們在“自己出題做作業”,這幾十年來已從量變到了質變,實驗動物學科不斷在國家科技創新、經濟增長、醫學進步等重要領域創新研究中發揮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用。
在加入研究所的40年來,秦川也在中國實驗動物學的探索中見證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她帶領團隊先後承擔了26項國家級課題,在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她建立比較醫學理論技術方法,制作了很多動物模型,并且成功應用。“我們國家科技真的是在飛快進步,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穩紮穩打、心中有數,現在我們可以及時接觸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工具和選擇都非常豐富,不再會捉襟見肘地為動物模型和醫療儀器想盡辦法做其他替代,而是可以一步步穩健推進。”
圖為秦川和團隊成員/研究所供圖
在談到對未來中國實驗動物學發展的展望時,秦川堅定地說:“我們的目标是希望通過實驗動物的研究成果與最終臨床的成功率接近90%,雖然我們還在努力中,但我知道終點是什麼——國民健康安全。讓中國人民自給自足的同時,也對全人類的健康有所助益。”
都說科技工作者要闆凳坐得十年冷,要耐得住寂寞,秦川則有不同看法:“科研工作不應叫冷闆凳,我把科研比作一個爬山的過程,在你翻過一座又一座大山,朝着光前進的時候,雖然可能永無止境,但是心裡卻充滿了對遠方和光的向往,是一個非常積極正向的過程。”
征途漫漫
惟有奮鬥緻敬每一位奮鬥者!
來源/人民數字聯播網編輯/廖芸卿審簽/明芳監制/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