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申請機制下,中國香港近年來共收到超過38萬份申請。約有16萬人已攜同家人抵港。“目前已抵港人才中,按比例計算将有不少人可以成功續簽”
文|《财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未來5年,中國香港特區各行各業将出現約18萬的人力供需缺口。進一步引進人才,是以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内第三份《施政報告》核心關注點之一。
10月16日,這份以“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的報告全文向外公布。以中文字數計,總字數超過3萬餘字,計有9章、228段。除人才引進,還涵蓋金融、創新科技及民生等多方面相關内容。
“以市民為中心,以經濟為主軸,以發展改善民生。”是李家超在會見傳媒時闡釋的該份報告的施政理念原則之一。作為改革求變、發掘經濟新增長點的核心抓手,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作為首要方面。
這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近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涉及中國香港特區的相關内容表述,即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援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在此基礎上,香港亦提出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一系列措施,例如發展低空經濟、設立100億港元創科産業引導基金等内容。而作為當地實作新質生産力及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推動者,香港生産力促進局亦表示将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建構新型工業合作平台。
“《施政報告》提出發展經濟及落實創科發展的工作……以及推動新能源發展、綠色運輸、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與優化輸入人才計劃、‘以産業導向’發展北部都會區等措施。回應了‘三中全會’的要求,推動産業改革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香港生産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恒向《财經》記者表示。
針對外部人才的引進,也是以顯得順理成章。按照李家超的解釋,“談及競争力,一定是關于人才,而現今沒有科技便沒有未來,是以人才跟科技一定要融合發展,教育當然就是推動科技教育訓練或人才培育,三者一體化,融合發展,會産生協同效應,互相呼應,才可發揮最大力量。”
為更好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除了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前述報告着重提及要設立的機構之一,便是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一體化發展。
“這個(機構的)重要性很大,是以我要求這個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而涉及的局長,除了教育局局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以外,其他的局和部門都會參與。(因為)在這個委員會統一制訂發展政策時,會涉及相當廣泛的範圍。”李家超稱。
這并非香港近年來首次如此關注人才引進。從2022年起,當地已開始對其相關政策進行調整。按照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一系列申請機制下,當地至今共收到超過38萬份的申請。其中,約有16萬人已攜同家人抵港。
在此基礎上,前述報告也預測了共計5項的新型政策安排或調整。為呼應今年産業發展的主題,首先便是特區政府将于2025年初更新其“人才清單”,加入推動及鞏固當地産業優勢的新型人才。
據《财經》獲悉:新名單亦會有一些較為“接地氣”的安排,例如各類治療師、推動伊斯蘭經濟等方面的人才。在此基礎上,香港亦會關注吸引非高學曆人才的引進,比如在一些特定技術工種方面,也願意吸引一些年輕但有經驗的專才。
這實際上也呼應了前述未來香港人力資源短缺的相關資料。按照香港當地一位人力資源經理對《财經》的解釋:目前香港的失業率較低,不少在職訓局就讀的年輕學生都希望能夠銜接至大學,很少會直接投入職場,造成了部分技術工種的人手短缺。
(接受相關教育的年輕學生目前很少直接進入職場,造成了部分技術工種的人手短缺。焦建/攝)
在此基礎上,香港當地的老齡化也在逐漸影響技術行業的人力資源配置狀況。例如按照一些相關統計,部分行業的就業者年齡中位數已達50歲(其中四成達到55歲或以上)。“前線人手不足,以往所謂的反對外來人員就業的呼聲也就相應降低了。”前述人士稱。
除保障社會運作必備的非學曆技術工種,香港此次人才政策的調整重點,仍與如何維持及增加其産業競争力有關。例如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比如全球重要獎項得主、明星等到港發展。
在此基礎上,數量相對較多且備受相關人士關注的新政亦有兩項。其中之一,便是從11月起擴大亦有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除了4家境外專科學院,還加入了9家中國内地的大學,包括四川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另外一項政策,則是在“高才通”下的相關申請者(全年收入達250萬港元或以上的人士),其首簽證期将由兩年延長至三年。
此項調整的背後,亦有細節推動。相關資料顯示:被稱為A類申請者的此類申請人士,其到港後的就業比率及創業人數明顯高于另外兩類申請者。在此基礎上,這些申請者還平均會帶1.8名受養人到港,亦屬三類申請者之冠,“創業又可以帶動本地勞動市場,帶同家人來港,意味有住屋需求、帶動消費。”
如何讓外來人才更好地在港就業與生活,其實是近年來當地業界高度關注的核心話題之一。例如近日持續關注這一話題的香港特區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洪雯便指出:“高才通”計劃初期門檻寬松,是疫情後補充香港人才缺口的合理安排。目前需要“精挑細琢,針對性找人才”。并提議政府設立專業資格委員會、社會團體齊齊幫手對接人才與就業市場。
(外地學生訪學團到港留影。焦建/攝)
“第一批、第二批吸納的高才集中在金融行業,但香港并不太缺乏金融人才,這也是部分高才發現在港難找工作的原因。”她對《财經》指出,“目前正處于高才與香港‘互相挑選’的過程。人才和香港需要多來往,才明白是否适合。”
整體而言,按照《施政報告》公布的資料顯示:在2025至2027年間,每年不少于50000名通過人才計劃來港的人才成功申請延期簽證,較2021至2023年的年均人數增加不少于40%。
“這也意味着目前已抵港的人才中,按比例計算将有不少人可以成功續簽。”香港特區政府在相關微信文章中如此提出。
責編|秦李欣
題圖|視覺中國
閱讀 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