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

前言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我們是應該為漢字而犧牲,還是應該讓漢字為我們犧牲呢?”這是魯迅先生在1934年的《漢字與拉丁化》中提出的一個問題。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在此之後,魯迅先生在一次采訪中進一步闡釋了這一問題的答案。1936年,魯迅發表了《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在這篇文章中,他斬釘截鐵地說道: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作為中國文壇的泰鬥,魯迅先生的這番話在當時受到了許多質疑,甚至是譴責。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然而,魯迅先生說出這番話19年後,人們才逐漸領會到其中的深意,原先對他的質疑和譴責也發生了兩極反轉。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會發表這樣的言論?為什麼直到19年後人們才了解他的良苦用心?在這之後又發生了哪些曆史故事?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讓我們以“漢字”為線索,回到那個曆史時期,一同感受全國上下追求改革與社會進步的時代風貌吧!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文字改革的前提背景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當然,我們在這裡有必要先說明,當時所讨論的“漢字”并非是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簡體字,而是指繁體字和文言文。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處于國家危機時刻,整個社會的人民都在追求“效率化”,希望将過去的繁瑣轉化為更直接的表達方式。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是以,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和筆畫繁多的繁體字,自然進入了文學界學者的讨論範圍。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胡适曾舉過一些文言文的例子,比如“才疏學淺,恐怕難以勝任,恕難從命”,若用白話文來表達,意思就是“幹不了”。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當然,這樣片面的例子也引來了文學界大佬們的反擊。北大教授黃侃曾回擊道:如果你的太太去世了,你的家人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你的太太死了,趕緊回來奔喪。” 而用文言文則是:“妻死速歸。”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這樣的讨論即使放到今天也不過時。在我看來,這隻不過是兩派之間的探讨罷了,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各自都有其合理性。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但在國家危機和民族狂熱追求改革的背景下,許多人的思維開始變得不理智。追求進步固然重要,但一味極端地追求過程和結果,是行不通的。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這樣的案例在曆史上無數次重演,無論是過去、近代,還是未來。是以,當時也需要一盆“冷水”來讓大家冷靜下來。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魯迅先生的真正用意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魯迅先生發表的觀點,正是為了讓大家“冷靜”下來。每當我深入了解魯迅先生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對中國人的深刻洞察。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他的這種洞察背後,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熱情,這也是我認為魯迅先生最偉大的地方。他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甚至連中國人的缺點他也一并接受。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正因如此,魯迅先生才會拿起鋼筆,化作利劍,去喚醒一個個沉睡的中國人。我也非常喜歡魯迅先生在1927年說的一句話: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譬如你說這間屋子太暗了,須在這裡開一扇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願意折中一下,同意開窗了。”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當時,無論是胡适提出的“文學革命”,還是錢玄同提出的“漢字簡化”,都是典型的“開窗主義”。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最初接觸這些想法時,大家自然會反對。而為了讓中國人“同意開窗”,必須有人站出來提出更激進的“拆掉屋頂”的主張。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魯迅先生的那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正是這樣的“拆掉屋頂”式的表态。當然,這也是魯迅先生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作為一位看透中國人性格的思想家,魯迅先生當然知道這句話會引發怎樣的反響。這種觀點表面上看似極端,實際上是為了推動當時的“文學革命”。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但即便到了今天,仍有一些不了解魯迅先生的人斷章取義,将他視為想要廢除漢字的“罪魁禍首”。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文學改革後的各種曆史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最終,19年後的1955年10月,新中國召開了文字改革會議,會上正式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和文字簡化方案,這标志着中國迎來了新的曆史時刻。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随着台灣字的推行,識字和書寫的難度大幅降低,文盲率在改革後明顯下降,文章也不再像文言文那樣晦澀難懂,直接促進了教育的普及。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台灣字的使用還促進了文化的廣泛傳播,尤其是在報紙、書籍、雜志等各種出版物中,台灣字更加簡潔,便于大衆閱讀和資訊擷取。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簡體字改革的同時,國語也得到了推行。國語與台灣字的共同推廣,旨在統一語言,打破地方方言對交流和教育的限制。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在國語普及和簡體字推行的推動下,全國各地的學生終于能在統一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大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公平性。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經濟也是以發生了顯著變化,原本各地區之間的貿易交流存在許多障礙,但随着語言的統一,各種商業活動的問題得以簡化。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随着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傳播開來,國語和簡體字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各地的人們也能更友善地了解和接受全國範圍的文化創作。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當然,世上沒有完全隻有好處的事。如今,盡管簡體字已經普及,但在台灣、香港、澳門和許多海外華人社群,繁體字仍占主流地位。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雖然簡體字簡潔高效,但許多人認為繁體字更能展現傳統和文化底蘊。随着數字化的普及,簡體字和繁體字的轉換工具廣泛應用,雙方的書寫系統也可以順暢互通。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總結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但當我們回過頭在來看這段曆史後,魯迅先生提出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似激進,但正是這種極端的表達方式,促使人們深刻反思,并推動了後來的文字改革。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最終,台灣字的推行和國語的普及不僅加速了教育普及和社會現代化,還為中國的文化傳播、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然而,簡繁體字并存以及文化傳承的挑戰,也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和變革的同時,要兼顧傳統與多樣性。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曆史告訴我們,任何改革都是為了适應時代需求,而如何平衡繼承與創新,将是我們繼續前行時的重要課題!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參考資料:

人民文學出版社:《漢語和拉丁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病中答救亡情報員》

李澤厚:《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