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年積累成就中國網球破圈

二十年積累成就中國網球破圈

10月13日,湖北武漢,2024武漢公開賽女單頒獎儀式後,尋求鄭欽文簽名的球迷們。視覺中國供圖

10月13日晚,2024武漢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國選手鄭欽文與老對手薩巴倫卡苦戰3盤。雖最終未能戰勝對手,但鄭欽文的鬥志和拼搏仍獲得全場1.5萬名觀衆的熱烈掌聲。她在賽後深情地說道,“武漢是夢想開始的地方”。的确,少年時代的鄭欽文從武漢開啟了網球之路、确立了人生方向。如今,她已經實作了足夠輝煌的網球夢想,包括今年夏天在巴黎成為中國第一位網球奧運單打冠軍。但鄭欽文的網球夢想遠不止于此,無數的中國球迷相信,鄭欽文成為大滿貫冠軍将隻是時間問題。

鄭欽文作為當今中國體壇最炙手可熱的明星運動員之一,帶動着網球在中國又一次成功破圈,成為全民關注的一個熱門體育項目。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相比起20年前李婷/孫甜甜奪得雅典奧運會網球女雙金牌給國人帶來的驚喜,還是2011至2014年期間李娜兩奪大滿貫女單冠軍在國内造成的轟動,這一次,中國網球的火爆真正具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可能。

中國運動員愛國、拼搏、自信、陽光的形象備受關注

9月8日,今年的最後一項網球大滿貫賽事——202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落幕之後,國際網壇正式進入了中國賽季。受中國選手鄭欽文在巴黎奧運會奪得網球女單冠軍、張之臻/王欣瑜奪得網球混雙亞軍的影響,網球在中國的熱度陡增。今年的中國賽季也受到了國人前所未有的關注。網球中國賽季的三大最進階别賽事——中國網球公開賽、武漢網球公開賽和上海網球大師賽,均迎來觀衆爆棚的景象。

根據中國網球公開賽組委會披露的資料,今年中網的票房總收入超8000萬元,正賽開始前,中網的門票銷售已超過去年整個賽季的總額,僅開賽前兩天,門票銷售收入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全賽期觀賽人流量預計約30萬人,10月2日的男單決賽加鄭欽文登場,讓當天中網的觀賽人流量達到2.9萬人,鑽石球場湧入超過1.3萬人,上座率為100%。

上海網球大師賽全程吸引超過22萬人次至現場觀賽,上座人數創賽事曆史紀錄。

武漢網球公開賽作為在鄭欽文家鄉舉辦的比賽,也是一票難求,中央球場的上座率幾乎場場100%。

在幾大網球賽事票房火爆的同時,中國球員在中國賽季也是屢創佳績。

9月24日結束的ATP250賽事成都公開賽上,中國19歲小将商竣程首次奪得ATP巡回賽冠軍。同期舉行的ATP250賽事杭州公開賽上,兩名中國選手張之臻、布雲朝克特在男單半決賽相遇,這也是世界男子職業網球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兩名中國選手會師巡回賽男單半決賽。

之後的中國網球公開賽,布雲朝克特闖入男單四強,創造了中國男子網球選手在中網的最佳戰績。鄭欽文闖入女單四強,這是她在中網的最佳戰績。

等到武網舉行時,鄭欽文、王欣瑜會師女單半決賽,這是中國網球的又一個曆史性時刻。鄭欽文在女單決賽上雖未戰勝老對手薩巴倫卡,但首次拿到了對陣薩巴倫卡的一個盤分,也讓人看到了鄭欽文翻越薩巴倫卡這座“高山”的可能。

今年以來,鄭欽文在澳網奪得女單亞軍,在巴黎奧運會奪得女單冠軍;張之臻/王欣瑜奪得巴黎奧運會網球混雙銀牌;張之臻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大滿貫賽事的男單種子選手……再加上中國選手在“中國賽季”的優異表現,使得網球成為中國體壇最具亮度的項目之一。

但中國網球受到廣大國人的關注,實作了破圈的影響力,運動員的優異成績隻是其一。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白喜林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以鄭欽文為代表的中國運動員愛國、拼搏、自信、陽光的形象是他們受到國人關注和喜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巴黎奧運會上,讓人感動的不隻是鄭欽文在賽場上的拼搏,還有她的這些真情流露:“球迷舉着的國旗真的很漂亮”“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裡打過最艱難的一場比賽。到後面我已經沒勁了,完全就是靠精神在撐着,我想為中國(隊)拿下更多比賽”“雖然我不知道決賽會發生什麼,但我可以保證的是,我一定會拼到最後一口氣”“即使現在讓我為我的國家再打3個小時,我仍然願意再來一次”……

鄭欽文身上這種滿滿的愛國之情和責任感、使命感,是她為當代中國青年做的最好代言。

職業網球運動員作為個人運動項目,運動員通常更看重的是獎金、積分等個人回報。但在中國運動員身上,他們的愛國情懷、為國争光的精神卻有着淋漓盡緻的展現。

白喜林表示,這與中國運動員的成長環境、受到的熏陶教育都有關系。白喜林記得鄭欽文曾跟他說過這樣一句話。那是在去年杭州亞運會開始之前,白喜林跟即将參加亞運會的中國網球運動員們講話,講完之後,鄭欽文跟白喜林說:“我覺得您說的‘體育就是和平年代的戰争’這句話說得很好,我會記住這句話。”

白喜林相信,鄭欽文的這個表态意味着,她已經深刻了解了一名中國運動員站在賽場上代表的不僅是自己,更是一個國家。是以,當鄭欽文在杭州亞運會奪得女單冠軍時,她感受到了什麼是國家的榮譽。再到巴黎奧運會上,她之是以有那麼強大的精神力量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拿到冠軍,也正是因為心中有祖國。

白喜林說,中國國力的提升是中國網球能夠有今天這樣一個發展局面的首要原因。國力的提升,給了中國運動員更好的保障,也給了他們更強的自信和國家自豪感、責任感。也是因為中國國力的提升,才讓更多的中國家庭有能力支援孩子打網球,讓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網球這條路。

中國網球人才井噴背後的體教融合探索

“确實能看到中國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打網球,但是怎樣才能讓他們留在網球運動中,始終能夠因參與網球運動而受益、成長,這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國内知名網球推廣人汪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傳統的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雖然選拔出了頂尖的運動員,但是也讓大量的青少年運動員成為陪跑者,最終往往隻能選擇離開這個運動項目。汪俊在2004年創辦了Tennis123分級賽,去年已經做到了一年在國内舉辦4000多站比賽,其中青少年比賽超過2000站,成為中國網球發展的重要基石。這個比賽的宗旨是讓每一個網球愛好者、網球青少年選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準的對手和賽事,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堅持參與網球。有的人可以從這裡走向更高的競技舞台,如商竣程、鄭賽賽等中國優秀的職業網球選手,但更多人可以在這裡得到熱愛自己所愛和堅持夢想的教育,這個對于青少年尤其重要。

汪俊表示,支援孩子參與網球的中國家庭越來越多,這些家庭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同時也對孩子的教育有更高要求、對孩子的成長有更高追求。如果一項運動帶給孩子的隻是通往成為頂尖運動員的狹窄道路,這很難持續吸引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參與進來。隻有每一個從事這項運動的孩子,都能在運動中有收獲和成長,才能讓更多的孩子成為這項運動的長期參與者、愛好者,讓這項運動獲得更大的基本盤。

中國網球在湧現鄭欽文、王欣瑜、張之臻、商竣程等優秀運動員的同時,應該看到正發生在網球基層教育訓練領域的變化。“鄭潔杯”青少年網球巡回賽總監王楠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過去20年,中國網球的青少年人才培養逐漸從以專業隊為主向以家庭培養為主轉變。

回顧中國網球在過去20年的飛速發展,實際上每一次大賽的突破性成績都是對中國網球運動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推動。王楠竹表示,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李婷/孫甜甜獲得的網球女雙金牌,到之後鄭潔/晏紫首次奪得大滿貫女雙冠軍,再到李娜的大滿貫女單冠軍,再到今年鄭欽文的巴黎奧運會女單奪冠。每一次中國網球的成績突破,都讓更多的中國人注意到網球,也帶動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網球領域。

20年的時間,網球在中國從一個群衆普及度較低、競技水準也不高的欠發展項目成長為熱門項目和極具潛力的項目。

國際網聯(ITF)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參與網球運動的人口有8718萬人,中國以1992萬人成為全球網球參與人數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于美國,占全球總網球人口的22.9%。同時,中國網球場的數量也為全球第二,達49767片。

不過,網球在中國目前的消費門檻還較高。一個網球家庭一年給孩子的花費動辄就要數十萬元。

中國網球協會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白喜林介紹,中國網球協會正在推動“小網球”工程,通過降低網球的參與門檻、消費門檻,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便利地參與網球運動。

人們常說,隔網對抗的小球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都是中國人擅長的項目。中國也是乒乓球、羽毛球的普及度和競技水準都達到世界領先水準的強國。那麼網球同樣屬于隔網對抗的小球項目,完全有理由成為中國又一個具有優勢的小球項目。

而且,網球還有着個别優勢項目所不具備的國際主流體育項目的地位,中國網球運動員的成績、形象都可以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名片。這讓白喜林相信,網球雖為小球,但是為中國體育做的貢獻不能小。

本報北京10月1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慈鑫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